悦读经典|王威廉:在悲伤和虚无之间——读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发布时间:2025-07-07 00:56

图片

张欣:感谢大家过完节来读书,归根结底一句话,读书才是王道,因为只有多读书,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精神。我想起毛姆的一句话,读书是给自己建立一个避难所。当然这个过程比较慢,凡是比较慢才能达到效果的事情都比较真实。今天我们在一起读书,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很喜欢王威廉老师,他是我们的明星老师,一方面他自己是一个写作者,他知道作家的灵感在哪里;另一方面他的知识非常系统,讲得非常好,在随意中既有张弛又有规律。

图片

▲ 王威廉

在悲伤和虚无之间——读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主讲人:王威廉

王威廉:福克纳的人生比较传奇,他在好莱坞当了很多年的编剧,制作很多影片,他的人生很有意思,跟他的小说有一种对应的关系。

大家如果对福克纳有印象的话,首先是对他叼着烟斗的样子有印象,他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叼着烟斗的,这成为他的一个符号。福克纳生于1897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文学作家之一。我们知道18世纪,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像维克多·雨果;到了19世纪就是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以及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都是强调写实为主的。

到20世纪以后,文学对于现实的再现功能已经到达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我想在座很多朋友应该都读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这都是全景式的描写社会现实的巨著。以上帝般的视角俯瞰世界、俯瞰人生,每个人怎么想的,每个人怎么行动的,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家的掌控之内。让我们读的时候,就像高山仰止一般走进他的讲述当中。

福克纳是现代主义大师,所谓现代主义就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反拨,现实主义是什么都知道,但现代主义恰恰是要承认有限性。对于你自己以外的世界,你的了解都是有限的,而不是一个全知的视角。福克纳被誉为意识流大师,意识流的艺术首先从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开始。为什么意识流的小说会成为现代主义的起源,因为意识流小说在模拟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模拟了意识的流动,不像托尔斯泰那样,我冷冰冰的,我像上帝一样注视着一个人如何行动,如何跟社会发生关联,社会如何毁灭他。在福克纳那里,一个作家要钻进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脑海里面来体验他那种意识的流动,再现在他的笔下,这种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福克纳于1949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实际上现代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欧洲是现代文明的摇篮、起源、主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个大转移,欧洲中心转化为北美中心。福克纳正好是小说艺术的继承者,他曾经去法国巴黎闲逛,还在巴黎碰见乔伊斯,他后来回到美国之后,变成乔伊斯的艺术继承者。

福克纳的成就非常大,他一生总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有15部长篇小说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南方的县城里面,这个县城的名字非常长,叫约克纳帕塔法县,所以它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名字叫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如果我们了解西方文学的话,我们会知道西方作家有建构自己的世界的雄心壮志,我想这跟西方基督教的传统有关。第一个能够建构出自己世界的是西方文艺复兴大神——但丁。但丁建构了他的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这三个世界被他用诗句的形式建构出来。

福克纳是以现代主义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文学世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特别大。小说描述的时间从1800年开始,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时间跨度在150年左右,这是非常伟大的时间跨度。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当中出现有名有姓的人物总共有600人,特别厉害。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他自己比较满意的长篇小说是《喧嚣与骚动》。

《喧嚣与骚动》取自于莎士比亚的一个戏剧,说世人如痴人说梦一般,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喧嚣与骚动》实际上就是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威廉·福克纳受自己曾祖父影响特别大,他的曾祖父是美国南方的地主,也是一名作家,是当地的名人。福克纳对他曾祖父特别崇拜,恰好福克纳父亲属于家道中落这一类,酗酒、贫穷、落魄,让福克纳更是对自己的曾祖父充满怀念,而对自己的父亲很不屑。之前他并不叫威廉,后来他给自己起名威廉,这是向他曾祖父致敬。在中国人眼里,他是一个不孝之子,跟父亲没有什么感情,但是他母亲对他特别好,他母亲对他在文艺上是有影响的。

我们可以讲讲福克纳的童年,他的故事有时比他的小说还精彩,实际上他不是一个好孩子,属于经常逃课、打架类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考学也考不上。他的爷爷给他找了一个工作,在银行工作,他也不好好干,很快又失业。他打算去参军,当时他的年龄不够,而且个子也不高,所以就被拒绝了,这对他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后来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英国人,报名英国皇家空军,花钱为自己买一份假文件,然后他被派往加拿大多伦多训练营接受军事训练。他跟别人一直慌称自己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实际上他连大学都没有考上。他可能天生是一个小说家,他很会叙事,很会表达,所以别人都很相信他。

图片

他无所事事,母亲建议他去密西西比大学做一个旁听生。他在密西西比大学的校刊上面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叫《幸运着陆》,可能跟他伪装成空军有关。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家就是一个伟大的说谎者,他的谎言开始发表了。

1920年11月,福克纳再一次离开学校。他开始酗酒,经常出没酒吧跟妓院。他有一部小说叫《掠夺者》,写的就是妓院的故事。他过了一年浪荡公子的生活,全靠他母亲接济。1921年,他在纽约一家书店得到职务,一边打工一边阅读,知识不断增长。一年后再回到密西西比,托关系去了密西西比大学邮政所当所长。福克纳当所长的时候经常拆开别人的邮件,把邮件中的私事当做小说题材写了。造成大量邮件事故,最后被开除。他被开除之后没有一丝愧疚,逢人就说“感谢上帝,从今以后,我可再也不用听从任何有2分钱买邮票的龟孙子的使唤”。他是这样的人。

20世纪初的时候,一大批美国作家去欧洲游历。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他们的根,他们的传统都在欧洲。20世纪上半叶所有伟大的美国作家都有欧洲游历经历。从福克纳到海明威、T·S艾略特都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诗人,他们都去欧洲游历过。1925年,福克纳去到欧洲,可能在艺术家天地,灵感也来了,终于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叫《士兵的报酬》。通过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出版,他结识了文坛很多优秀作家,从此正式步入美国文坛。

1929年10月《喧嚣与骚动》出版,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这部小说奠定他作为美国在世伟大作家的地位。这部小说虽然受到评论界的好评,但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意识流的作品,并没有大卖。有时候作品的故事性跟某种实验性,在销量上是成反比的。福克纳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要自己赚钱。美国的文学杂志不是很多,但稿费非常高,像《大西洋月刊》《花花公子》杂志都发短篇小说,他必须要靠写短篇小说来养活自己。1930年,《喧嚣与骚动》出版不到一年时间,通过短篇小说赚的钱已经超过写长篇小说赚的钱,他的实验性很强的小说无法畅销。在1931年,福克纳靠写短篇小说赚到的钱,买了一栋别墅。

两年后,他又为了赚钱去好莱坞,跟著名的电影公司米高梅签约,开始写电影剧本。他一年有大半时间在好莱坞度过,剩下几个月留给自己回到老家,回到他的别墅里面闭门不出写长篇小说。

欧亨利文学奖,是他获得的第一个文学奖。从这开始,他已经完全进入到主流文学视野当中。1939年,他成了全美文学艺术院院士,还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天的资料披露,当年跟福克纳竞争的是哪些人物?帕斯捷尔纳克、约翰·斯坦贝克、海明威。在接下来的5-10年当中,跟福克纳竞争的这些人挨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是PK掉他们,首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的小说当中充满了各种苦难,但他在诺奖颁奖演讲里说:人类虽然在重重苦难之中,但人类是不会被压垮的,人类不仅仅将会延续,还会获胜。

1962年福克纳收到白宫的邀请,肯尼迪总统邀请他去白宫用餐,他拒绝了,他说:“我已经太老了,我不想走那么远的路跟陌生人吃饭。”福克纳一辈子都是很拽的样子。1962年5月,福克纳成为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小说金质奖章获得者。同年6月,福克纳骑马时受伤,住进疗养院。在这年,福克纳过世,享年65岁。

他过世之后,他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这是普利策文学奖第二次颁发给一个不在世的作家。

《喧嚣与骚动》这部小说的情节不复杂,讲述一个家族的事情,主要人物应该是家族最小的女儿,叫凯蒂。全书分为四章,前面三章是以三个哥哥的视角来叙述,最后一章是以家里佣人的口吻来叙述。在这四章里面,没有一章是以当事人凯蒂的第一人称来叙事,实际上造成了巨大的叙事空缺,最主要的人物是空缺的,有点像《罗生门》的艺术效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谈论同一件事情,但每个人谈论的都不一样,真正的历史反而缺席了,这才是福克纳的用意、深意所在。他认为历史的真相不能为我们所复述,我们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才能把事件叙述出来、还原出来,这肯定无法做到客观。

图片

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非常超前的,21世纪后期,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发现历史学跟历史是两个概念,真实的历史早已消亡,我们读的只是对历史的叙述,也就是历史学。福克纳以一个小说家的敏锐,他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所有的事件,包括历史都是一种叙述。20世纪末,以海伦怀特这些后现代主义历史学代表人物,把历史变成叙事。这个时候所有的历史正典都面着崩解的危险,因为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所有的历史都在一个架构当中,都在一种逻辑当中,都在一套话语当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历史阐述历史。我们每个人叙述历史的时候都有一个前理解,对历史有一套看法,你靠这套看法去叙述历史。

让我们继续分析《喧哗与骚动》。老康普生夫妇生下一个白痴儿子叫班吉,班吉是第一章的叙述者,他妈妈觉得生下来的班吉是对自己的一个惩罚,所以她对班吉特别不好。在第一章,我们阅读的时候是困难重重。普通人总有一种误解,总觉得写一个正常人难,写一个白痴容易,其实写一个白痴是最考验作家的。我们都是正常人,你以正常人的思维写白痴的话,就会写得不像。作为大师的话,他的功力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班吉的开篇中有这样的描写:“他们把小旗拔出来,打球了。接着他们又把小旗插回去,来到高地上,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他说一个球滚到这边,有人打一下又滚到那边。”初读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实际上就是打高尔夫球,他作为一个傻子,就像摄影机一样,他看到一个球滚过来,被人打过去了。就是这样一种场景。我们老是说小说要贴着人物写,这才是真正贴着人物写,这是很难的。所以第一章主要是以班吉的方式写完了。所有的内容都有一个核心的情节和意向,就是他妹妹凯蒂的失贞和堕落,三个兄弟,包括佣人都是说同一件事情。虽然它是长篇小说,但它也可以拆分成四个小说,也可以理解它把一个故事说了四遍。

《喧嚣与骚动》除了对历史叙述的反思之外,第二是对理性的反思。20世纪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小说家是最敏感体验到这点的人群。有一章是昆丁的,这个昆丁很有意思,他是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学生,那是很牛的了,应该是很理性的,很有学识的一个人。但他反而是特别孱弱的人,特别胆小,他因为妹妹的失贞、家族的没落而备受打击,恍惚度日,最后他的结局是最凄惨的,他投河自尽。他明明是学识最高的人,最后他却控制不了自己对懦弱的恐惧,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段的叙事特别精彩,尤其是在昆丁投河之前,在小说当中,他的语言节奏已经是逐步混乱了,反映了一个人在死亡前那种意识的流动。这是很有名的段落,表现他被那种漫无目的的,大海一般的思潮压垮了,所以他不得不死,语言本身的汹涌跟生存也就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关系。

到底是什么造成昆丁的崩溃呢?有很多外在的原因。在福克纳那里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他写到时间对于生命的压榨。福克纳已经超越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作家,他来到人类最幽暗的地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讲到,存在、时间是人类生命当中的两个核心词汇,人类是在时间的存在,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结构。所以诗人说“现在即完美”,只有现在是完美的,因为你无法占有过去,也无法得到未来,你所幻想的某种完美都是海市蜃楼,你所拥有的只有现在。

时间是一个关乎我们生存最深层的问题,福克纳已经触及到了。这里面有一个细节,昆丁的父亲送给他的一块手表,就是时间的象征。父亲送他手表的时候,跟他说了一段话:“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要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是征服不了的,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是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傻子的幻想而已。”这段话已经说的很清楚,父亲送给他手表是让他逃避、忘掉时间,通过遗忘来忘记时间的存在,从而让自己的生存从时间的压迫当中,从时间的序列当中解脱出来,获得某种自由。恰恰昆丁他无法从时间当中摆脱出来,他被时间所压抑。他最后把这个手表砸掉了,把指针、时针全部砸掉,就是他对时间的统治产生极大的愤恨,他最后是不惜以死亡的方式跟时间较量,所以他是一个非理性的悲剧人物。

在历史叙事、理性的反思之后,第三就是对语言本身的反思。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一场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何为存在?最终还是落脚到语言上面。海德格尔有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的一切表述,我们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以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理解语言跟存在之间的关系?德国有一个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何为语言?语言就是可理解的那部分存在”。这句话石破天惊。我们知道在存在主义那里,你的存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是自为的,混沌的;另一部分是自觉的,清晰的。人类每时每刻都意识到自己活着,这是人类高贵的一面,但同时这给人类带来最深远的精神痛苦,所有人类精神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人类意识到自己活着这件事情本身。人类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活着,就不会意识到自己会死去,就不会被这样的恶梦所困扰。人类的活着,实际上是一个苦役。20世纪伟大的文学经典,反反复复都把这个苦役的事情用象征的手法展示出来。

图片

语言是建构视觉形象还是建构存在的状态?以中文传统小说为代表,我们喜欢对人物的穿衣戴帽做描写,但现代主义文学很少这样描写。《喧嚣与骚动》里,读完之后,我们不知道里面的人穿着什么衣服,穿着什么鞋子,但每个人的内在形象都栩栩如生。我们读的时候,每个人的都在向你倾诉。读福克纳小说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好像晚上深夜一个人坐在一个很昏暗的灯光下,你快睡着了,有个人一直在讲个故事给听你,迷迷糊糊,但又特别深刻,他一直在叙说,他有一种腔调。

这是现代小说的一种特征,它已经进入深度的阅读机制,它是以语言本身建构存在的状态。就像每个人的声调,我们通过每个人的腔调,像闭着眼睛去听一个人描述时的感觉,他在建构一个人的内在形象。这也是对我们的启示,人不仅有外在形象,还有一个精神内在形象。

读完整个小说之后,我们会发现班吉在里面明明是一个白痴,但班吉对事情的看法最深刻。昆丁明明是学位最高的,但最非理性的也是他。小说有一个反讽在里面,有时候知识与觉悟不成正比。昆丁的意识流风格是很诗性的,不仅词汇丰富,旁征博引,意向繁多,什么花朵、钟表、影子,像写诗一样很美,因为他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有很多长句子,甚至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长段落。在昆丁段落里面可以看到昆丁的自我反思跟班吉不一样,班吉真的是为这个家族做挽歌式的思考,虽然是白痴,但他很真实。昆丁反而是非常脆弱的,他陷入某种无病呻吟里面,有种苦情的东西。当然不是说他不真实,恰恰是像我们今天起的标题一样:悲伤与虚无一样。有时候虚无是最折磨人的。第三部分是杰生的叙述,杰生是一个生意人,他的叙述是很平庸的,这个人本身就很平庸,他的句子也是比较适中的,代表一个普通人的说话方式,有关金钱的词汇多次出现,就像是一个充满戾气的,也是无比精明的商人形象,也是特别生动。

福克纳的小说让我们思考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何为事实,在今天变成一个特别难以表达的东西。曾经不管是在哲学还是在文学里面,我们所谓的真实,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东西,肯定是有真实的东西存在才去写作。在现代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何为真实,大家就没有这么确定了,甚至在后现代的写作当中,有些是变成语言的游戏,语言的狂欢。这时我提一下语言哲学,大家不要嫌枯燥。有一个伟大的瑞士语言学家叫索绪尔,他写了一本书叫《普通语言学教材》(一个无比普通的书名),这本书开启了20世纪诸多社会理论的高潮,包括福柯、德里达这些大师都是从这本书里面汲取很多营养。

索绪尔把语言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所指,一个是能指。他发现语言有一部分是指代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是所谓的所指。但语言的发音和书写其实是语言的符号,这就是能值。事物在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的,但作为符号是有随机性的,不同文化、民族之间对它的称呼是不一样的,语音的发音符号是一种偶然性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

做这个区分之后,我们对语言的思考一下子就洞开了,何为真实?在语言当中,在小说文本当中,所有东西都是符号,当然它有对应的真实,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性的存在,能指有时距离所指越来越远,直到自身构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在后现代主义里面为什么要经常重塑神话?就是要把这个符号讲一遍,做符号性的游戏。文学应该有一种语言学的自觉性,但它一下子走过头了,现在都在反思,包括在中国也是一样,你要写一部后现代小说,除了你自己,可能没有人爱看。现在大家往回走,又想踏踏实实讲故事了,当然现代主义这种技法还是需要作家好好掌握的。

凯蒂这个形象那么重要,但在小说里面不出现,这反映福克纳对语言有限性的自觉认识,语言既然是如此的泡沫,那么对于事实的讲述是有保留的。大家可以注意到,凡是书中出现凯蒂的,凯蒂说的话很少,凯蒂都是行动表达自我。比如说凯蒂大哭,凯蒂怎么样捂住别人的嘴。他写的这个是美国南方,是一个很保守的社会,我们不要一想到美国就觉得它很开放,实际上那时候美国南方还有奴隶制、黑奴制,女性的地位也是很低下的,作为一个作家对这些都有反思。福克纳写的小说,很多都涉及到黑人,《喧嚣与骚动》第四章就是黑人的讲述,他很早就有这种平权的意识。在凯蒂这里,他也是对女性充满了尊重,凯蒂是一个悲剧,福克纳对她充满了悲悯。

三个哥哥所有的转折点都是跟凯蒂的失贞有关,他们对妹妹的贞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一种破败的贵族观念,对于家族女孩的贞洁看的特别重要,她失贞就是天塌下来的事情,然后阻止她嫁人,甚至连白痴班吉都不想这个妹妹嫁人。昆丁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的想法更加复杂,比方说他想保护妹妹不要失贞,他甚至想过要杀死凯蒂,让她在永恒的烈火中保持白璧无暇。这是什么样的疯狂想法?昆丁比白痴班吉更加疯狂,更加非理性,在这里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反讽描写。

杰生不像昆丁充满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他就是一个非常世故的人。实际上在他身上,福克纳寄予了最大的仇恨,因为福克纳本身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所以他对于这种庸俗的俗人最讨厌,他把所有的不屑都给了杰生。

图片

第四章讲述者是黑人保姆迪尔西,她只是康普生家族的佣人,但她作为一个老佣人,亲眼目睹了整个家族的毁灭。这个老佣人反而是最善良的人,她始终都呵护着白痴班吉,她30年如一日的照顾着班吉的吃喝拉撒,让自己的儿子和外孙也照顾好班吉。她对班吉的爱是最真诚的,最本质的。伟大的作家都会这样,从最普通的、最底层的人的心中去发掘出那种真正的爱。

康普生一家都不去教堂,这是很有意味的。不去教堂,意味着他们没有信仰,这在西方是一个很严重的指责。迪尔西这个佣人带着白痴班吉去教堂,但她去的是黑人教堂。在美国南方蓄奴时期,黑人、白人是泾渭分明的,不要说一起上教堂,连一起上厕所都不行,黑人保姆带着白痴班吉去黑人教堂,这其中也是暗含着黑人反而接续了对上帝的信仰。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个非常伟大、朴素的观念,在上帝面前没有什么白痴、聪明人。迪尔西不像杰生那么算计,也不会像康普生夫妇觉得班吉是一个包袱,只想甩掉他。佣人迪尔西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忠心耿耿,而且还有坚定的道德原则。她还有一句名言,就像上帝的圣经一般,“我看到了初,也看到了终”,开始和终结,她都看在眼里。她最后的叙事,实际上是以家族之外的视角再来叙述一遍,所以她的叙事可信度是最高的。

福克纳作品中人的状况颇似《旧约》所刻画的人类状况,人在自己难以阐明的历史中极其痛苦地摸索前进。在意识流的小说中,它没有情节,用语言沟通的效果并不好。他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些意识流大师都想到了,他们跟神话有一个同构关系。

哲学家维科把人类分为三个时期,人类从神的时代,降格到英雄的世界,英雄时代再一降就变成普通人的世界。这对应于人类的童年、青年和老年。但实际上,发展到当代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写不仅仅写凡人,还要再降一格,写残缺人的世界,用他们来反映人类世界各种支离破碎的状况。

从这样的途径来看,人类的精神状况是每况愈下的。文学的描述跟科技主义描述是相反的,在科技主义、进步主义的腔调里面,人类不断的进步,好象人类从发明了火,到今天可以使用电脑,人类技术一直在进步,但在文学的视野当中,艺术的视野当中,人类自从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之后,就从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里面被驱逐出来,人类的精神状况,精神的完整性在每况愈下,尤其是到了今天社会大生产时代,每个人越来越渺小,你我都是资本运作体系下面极为渺小的环节,少你一个没关系。当然技术进步,我们一定要支持,我们要反思的是人类文学为什么把人类描写的那么惨,这是很多当代读者经常跟作家交流时问到的问题:明明想在文学里面找到一些慰藉,结果让我看到的是更惨的状况,这是为什么?上半年我们讲卡夫卡的时候,其实已经讲到这个点。作家的意思是让大家认识到人类的精神完整体每况愈下。

在中国古代,我们不需要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焦虑。在中国古代,我想提一个经典人物就是苏轼,苏东坡是中国文化里面最完美的人格体现。苏东坡有儒家进取的一面,他当官为老百姓做事情;他也有道家的一面,洒脱不羁;他也有佛家信仰的一面,参禅打坐,所以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也是特别高,他的书法、诗词,包括连日常生活也充满艺术气息,从紫砂壶到东坡肉,他都有所创造,他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人物。

当代中国人再看苏东坡的时候像看一个外国人一样,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当然西方古代也是一样的,在精神上、文化上,他有一种自足的、完整的、自洽的东西在里面,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个。比如说大家去故宫参观的时候,想了解它的设计,你就必须要了解它的宇宙观,它为什么要坐北朝南,它对天地人的了解,它对中轴线的了解,对世界的了解,它的观点都凝聚在建筑的组装里面。小说也是一样,古典小说也能体现这些东西。

进入现代以来,人类变化确实太大了,科技的发展确实把人类一下子带到一个新的层面,新的语境。不能说古代没有科技,古代的科技也有一些萌芽,也有技术层面的发展。但自蒸汽机的发明,启动了人类文明的全球化进程,它是不可逆的。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被放在了一个“座架”上面,原来天地人与宇宙、自然、万物是共生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古代的道法自然,生活按自然的方式,我们过得很舒服。今天文化、科技,把你的生活就像架在桌子上面一样,你跟自然、万物隔了一大层。你当然也是遵循天地万物的规律,这没问题,但人类的技术足够发展以后,它有了一个人造小世界,我们把这个人造小世界叫做文化。人类的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过,但同时每个人又如此渺小,每个人最终又受制于人的工具。手机明明是工具,但今天你不得不随身带着它,受制于这个手机,你就变成了人类工具的工具,这就是当代人类痛苦、悲剧的根源。人类整体上可能在进步,但因为这种脱离宇宙自然的世界,让每个人过得如此痛苦。

图片

我们读现代作家作品的时候,要理解、接纳这种状况,我们不能逃避。为什么今天会说鸡汤文有毒,就是因为我们认清了这种东西,我们不能伪善,人还是要活得真实。在真实当中,也许我们过得很痛苦,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不断摸着石头推到山顶,然后石头又滚下山,但这个过程的确是幸福的,你在推石上山的过程中,你真的是存在的,你靠什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不是靠每一天努力地活着来确认存在吗?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说的就是这样。你的本质是由你的选择来决定的,所以它叫存在先于本质,这是存在主义的口号。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赋予我们的生存以意义。福克纳说“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苦难,也终将获胜”,这跟海明威说的“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是同样的思想。

最后再谈几点艺术手法。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它对中国作家也非常有影响,包括对莫言。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就是受福克纳启示,把那个邮票大的小地方使劲写,有无穷无尽的故事。苏童有一个枫杨树故乡,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徐则臣也有花街系列,都是构造一个文学地理学意义上的根据地,在这个根据地上建构自己的故乡。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方法,如果大家热爱写作,确实可以从自己的身边的人、事开始写起。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学、社会学,有时候要专门去偏僻的村庄调研,因为在偏僻的村庄里面,它反而有一些文化遗存是大城市没有的,它还保存着,你调研出来之后会发现一个更大的文化结构,然后供我们反思。小说家其实也是一样的,这就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意识流作为一种文体来说已经过去了。说个玩笑话,当年这些意识流大师写的作品大家还没有完全看懂。但意识流作为一种方法,是可以用的。在一个小说里面,你写到某个场景、某个片段的时候,也许用意识流可能更能表达一个人物内在的所思所想,可能会更加生动。

第三、多角度的叙事。一个故事用了四个视角,四个人物讲述,我们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叙述一个小说。其实不只是写文学,我们平时在交流的时候,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说话,别人就爱听;为什么有些人说话,说两句,大家就觉得能不能说快一点,言简意赅一点。这就是语言表达的技巧问题,不懂得表达,你要从多角度讲故事。如果是平铺直叙的人生,那是最无趣的人生,我们都渴望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这样才足够精彩、足够丰富,小说跟人生都是一样的。

第四、语言风格。我们写作的时候,能不能摆脱自己的腔调去写作。最好的长篇小说应该是每个人都在里面能说话,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一样众生喧哗。你要让不同人物能够在你的小说当中开口,让他们来表达自己。为什么现在大家喜欢写小人物,因为小人物没有话语权,新闻报道的都是达官贵人、艺术家、名人绯闻。扫大街的阿姨,谁去报道她有什么事情?那不就是交给小说家来写,小说家要把她的所思所想、人生构造出来给我们看,这就是普通的人生,这就是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不可替代的一面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在写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习他的语言方式,他是怎么运用语言的。对人类来说,语言是世界的本质,你怎么说话、怎么表达,实际上就是你的观念所在。同样一个事情,让不同的人说它,实际上它背后显露的是每个人不同的立场,每个人不同的文化修养,每个人对世界的不同看法,所以写作的时候也是一样,让我们的人物自己来说话,把自己的真实声音说出来,形成以语言风格来体现人物,人物与语言是一体的,然后发现背后的生活哲学。

第五、象征隐喻。所有的伟大作品不只是讲一个故事给你。每个人都会讲故事,为什么作家讲得故事就讲得特别好,变成了经典著作?因为故事跟意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才会有价值。小说里面会出现很多道具,它都是有深意的,不是随便描写的,《喧嚣与骚动》当中写到金银花,出场了30多次,这个金银花象征了很多东西,象征了凯蒂的失贞、象征性本身、象征昆丁的痛苦、童年、家族荣誉的沦丧,它象征很多东西,它是一个意象,凝聚很多思想。故事不仅仅是一种空泛的叙事,而是凝聚着丰富的象征与隐喻,意象往往是象征与隐喻的载体。 

对威廉·福克纳的伟大地位早已盖棺定论,他是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从1981年到现在,在美国关于他的专著和论文数量,仅仅次于威廉·莎士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直接说福克纳是他的导师,他的成名作《枯枝败叶》就是对福克纳小说的成功模仿。莫言也多次说福克纳是他的导师,他说读了福克纳小说之后才如梦初醒,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余华也说,影响我的作家有很多,比如说卡夫卡,川端康成,但能够成为我师父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纳,他让我知道如何去进行心理描写。

图片 读者:你讲意象的手法,唐诗宋词用的最多,我们如何用在当代写作当中?王威廉: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诗,唐诗宋词又是一个高峰。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宋词最重要的手法就是意象。这跟中国文化特质有关系,禅宗说不立文字,就是让你去体会。你要写出一种意象,营造出一种意境,在同样文化心理机制下,别人马上就能知道你在说什么。禅宗尽管不立文字,但它每次不管说什么都会说“何为佛祖西来意”,是庭前的芭蕉,还是河流里的青蛙,还是亭边的青草,它都是佛祖西来意,这就是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我们今天写作,如果想用意象的话,肯定要找到符合今天文化语境的意象。有些人很喜欢唐诗宋词,在现代散文、小说里面也用这种意向。80年代还好,像琼瑶、三毛都有这种古典的氛围。但如果今天还这样用,别人就不爱看了,心理预期不一样了,生活方式变化太大。今天有时候为了表达诗意,甚至会用一种反诗意的手法,用很粗暴的方式去表达诗意。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凝聚物?比如说一辆自行车,它是过去时代的象征。今天又出现自行车,变成“摩拜”了,是一个新的象征。不同的符号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面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写作应该重视这点。把当下文化跟这个符号特点写出来,绝对可以写出很好的东西。我参与过一次高考点评,有一个学生写了摩拜单车,就得了很高的分数。他通过这个摩拜单车,体现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可以扫码开车,交费是自动扣除,还有定位的功能,通过这个自行车,大量信息勾连在了一起,给人共鸣。我们要找到一个当下活着的文化里面的一个活着的意象,这样就很好。因为唐诗宋词是永恒的意象,它也可以用,但今天也得有今天这个时代特征的意象,效果会更好。图片读者:科技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越来越焦虑,内心很空虚,精神世界如何构建?王威廉:我知道贾平凹老师还是用笔来写作,他的手都写变形了。让我从事文学职业,我还要拿笔写作,把我的手指写变形了,我想我会深感害怕。我们享受着科技的便利,那么多的信息,难道就没有优势吗?当然有优势,以前有一个词叫知识分子,现在叫知道分子,有什么不知道,你一说我百度一下就知道了。知识分子跟知道分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人使用知识分子的时候,是把它当做一种职业。在欧洲、美国,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那是一个很高的评价,知识分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爱德华·赛义德写了一本书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但是知道的多,还对知道的东西有能力去思考它、凝视它、反省它。正如赛义德的代表作叫《东方学》。他是一个巴基斯坦人,流亡在美国,他发现西方人看东方人有一种想象性的存在。比如,西方人觉得东方人应该是如何如何的,印度人都是好吃懒做的,中国人是愚昧的。这些都是想象性的印象,这种东西又建构了一种镜像,来证明“我们西方人很优越,我们很富裕”。这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评精神,他是伟大的知识分子。在今天信息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这些信息?再举一个例子,钱钟书老先生,当年我非常崇拜他。钱钟书老先生记忆力多好啊,《管锥篇》上天入地,古今中外,信手拈来。钱钟书是如何做到的,那就是泡图书馆,博览群书,还做了大量笔记。但今天不需要这么苦,进入到网络版的中华文库里面,我们看看《全唐诗》里面对于“落花”这个意象用过多少次?一搜,有多少次就出来了。李白用过多少次,杜甫用过多少次,这些都可以分析,这是很大的优势。今天,个人对于个人生命的责任,到了空前的地步。以前每个人对于生命的价值,社会灌输给你,父母灌输给你,我们是一个老农民的孩子,没关系,我们父母朴实朴素,告诉你怎么做人就行了,这样做人没问题。但今天不太一样,今天你面对的困境很多,处境很复杂,你要经常自己思考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情,怎么处理更多的信息。其实它对生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好事。科技在进步的同时,给我们带来的是自由。但是自由是可怕的,人类在争自由,实际上自由是最可怕的东西。什么是虚无?虚无就是自由的产物,自由就是虚无的另外一面,自由真正给你的时候,你是不懂得如何利用自由的。当我们真正实现自由的时候,我们却虚无了。这就是悖论,你必须要能够承担起自由。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起名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轻”是不能承受的,因为“轻”是自由的,你要有能力承受这种自由,就是你要有能力消化更多的信息。技术进步了,百度一下,它就知道你的兴趣爱好,它就给你搜索词、广告,你搜了眼镜,第二天就全部是卖眼镜的推广。这是一种困境,如何打破这种困境?很简单,你搜索别的词汇,你要了解自己不同的领域。今天我们最缺的是行动力,我们不要每天抱着手机,看着微信、朋友圈,你就以为知道全世界一切的事情。你只是知道而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如何思考它?我们能否亲身走一走?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行动能力,今天交通这么发达,飞机、高铁,我们能不能走起来?我们去一个地方实际看一看,我们在一种想象中生活的时间太久了,我们去走一走、看一看,也许会发现很多。我们把它记录下来,我们不但在写作,还在思考,我们的生命还在生长,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体的。用这种方式来建立起一种生命的主体性,我想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时代游刃有余,你会觉得过的很快乐,这个时代信息这么多,你活一生的信息密度超过以前所有时代加起来的信息密度,所以你是幸运的。你想想,100年前的人,他活100年,不及你一年得到的信息,所以你今天是幸运的。如何消化这些信息?考验着我们。这些信息,我们不要错过它,首先我们要有思想力洞穿这些泡沫,洞穿泡沫之后,你自己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今天要做成一件事情比过去要容易一些,我们还是要有信念,有信心去做,包括文学也是一样的,我们去写下它,先不要管剩下的事情,不管有多少读者来读,写下意味着一切,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分享福克纳的最好启示!图片

时间:2019年10月13日

地点:扶光书店(保利时光里)

主办单位:广州市作协、“我们”读书小组、扶光书店

网址:悦读经典|王威廉:在悲伤和虚无之间——读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48282

相关内容

《喧哗与骚动》中昆汀的人物浅析
知名皇室专家: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关系,已经“无法挽回”
威廉王子把哈里王子“抛在脑后”,兄弟之间“无路可退”
实锤!威廉王子与哈里王子关系破裂 哥哥威廉感到非常伤心
悲伤的戴安娜王妃!两个儿子关系紧张,威廉王子独自为母亲献花
书荐丨《经典印象·第一辑》: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殿堂级经典文学丛书
威廉·麦克纳马拉
威廉王子醉袭女生胸
新京雅集——从李娟的《阿勒泰系列》读到慈悲与欣喜
威廉王子和女友秘密分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