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不仅提升了日本动画电影在电影艺术和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也开启了日本动漫产品获得世界性评价与消费关注的新时代。”冈田斗司夫在《作为日本文化的动画》中这样论述,“如果再结合到《宠物精灵皮卡丘》等作品在北美的风靡,可以说日本动漫借助这些优秀的作品同时在极大化的商业动画制作和极小化的艺术创作领域于海外获得了成功。”
《黑客帝国》导演沃卓斯基姐弟
毁灭之欲与枕镜头
理查德·克里斯在《从哥斯拉到艺妓》中,认为日本一贯持有的虚无主义,再加上经济持续低迷所带来的幻灭感,共同构成了日本流行新文化极端颓废主义,热衷于毁灭,以及对暴力和消费无节制沉溺这一既恐怖又令人着迷的特质:苏珊·纳皮尔回忆说,《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场由波妞父亲藤本发动、志在毁灭宗介一家乃至整个港口的海啸,在御用作曲家久石让制作的BGM伴随下,被描绘成一幅富于诗意梦幻、犹如印象派粉彩渲染的场面,并伴随着夕阳的万道金光:“由于自然环境崩溃,战争与其他神秘力量受到扰动带来的灾变与世界末日,本身也是儿童试图独立,追寻生命意义与责任感,以及成长的过程,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在宫崎骏独特审美下的结合并没有产生任何背离感。”
“亚洲与非洲文明原本有一套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方法,可是,西欧近代工业文明却使得它们丧失了这些方法,将自己和谐地置身于自然之中,与试图巧妙地操纵自然,是迥然不同的,并且西方的环保主义,也只是想通过延缓自然的衰弱与死亡,将人类的索取和消耗延续下去。”这是宫崎骏在与美国环保社会活动家、作家E.卡拉巴赫对谈时,阐释的观点。宫崎骏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文化意识迥然不同的欧美观众实现“无缝对接”,也部分缘于其作品中许多暗藏在日本传统之下,经过精心改编的西方传统文明元素与“母题”,除了《天空之城》采撷了威尔斯科幻小说中机器岛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城镇的设定等相对表面性的审美与器物设定元素,青井泛在《宫崎骏的密码》中阐述说,《风之谷》中的腐海森林,则来自于欧洲凯尔特文明中的神圣森林崇拜,幽灵公主中的“黑帽子夫人”则是凯尔特神话中冶炼与火之女神布里吉多的变体。《天空之城》的序幕中,被抓到飞艇上的女主人公希达趁机逃走,不慎从飞艇上坠落,在主题音乐的伴奏下,她项链上的飞行石熠熠生辉,在其光芒的笼罩下,希达缓缓地从云空中降落,消失在男主角巴斯居住的矿山幽谷中,短短几分钟的段落,浓缩了整部影片的主题——在束缚中寻求并获得自由,如同西方歌剧中的序曲一般,迅速地将观众拉入剧情。
“宫崎骏的片子从表面上看差不多,大多关注环境,重视传统的乡村价值观,尊崇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万物有灵思想,偏好将长着大眼睛的小女孩作为故事主角。”在许多欧美同行看来,宫崎骏的电影与好莱坞现代动画电影背道而驰,不仅坚持手绘,并且节奏缓慢,缺乏刺激与观赏性。著名影评人克里斯蒂安·里迈尔就曾说,《悬崖上的金鱼姬》看上去很美,但惊人的沉闷,是一部既过分简单而又荒诞不经的儿童影片。对此,宫崎骏的回答是,连续紧张的剧情并不意味着孩子们会聚精会神地看,并赞美它,最重要的是潜藏的情感。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