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实验二小宅吉校区,足球的旋律已经回荡了37年。这片足球场不仅是孩子们运动的地方,更是培养出27名国字号球员和21名职业球员的沃土。近年来,学校更是收获了20项冠军,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育人密码?
足球课成为必修,人人参与
清晨7点半,实验二小的足球场已然沸腾。学校自1988年建校以来,就将足球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课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个班级每周至少有一节足球课,学期末还会举行班级足球赛。云岩区首位足球教师刘修颖表示,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聘请了21名D级以上教练,确保每个班级都能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
校企联动,打破资源壁垒
面对师资不足的挑战,贵阳实验二小积极与职业俱乐部及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北京人和、贵州恒丰等职业俱乐部的合作,学校不仅引入了顶级青训资源,还为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了校外深造的机会。这种“普及在校内,提高在专业”的双轨制培养模式,让12岁的王尉丞等学生获得了职业级训练,他表示:“足球教会了我团结协作和永不言弃。”
动态竞争,激发潜力
学校建立了“兴趣队-预备队-竞赛队”的梯队培养机制,每周进行多次训练,确保队伍之间的良性竞争。10岁女足核心姬睿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她充满激情地说道:“足球是有灵魂的运动,我想踢职业联赛!”这种动态竞争机制助力学校连续五年称霸贵州省校园足球总营入选人数榜。
明星墙激励新一代
足球场旁的明星墙上,镌刻着谢鹏飞、范云龙等国脚的名字,正是刘修颖27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晶。刘修颖不仅是实验二小的足球项目负责人,也是全省推广足球教材的编写者。他说,自己的热爱源自教育与足球的结合,这份匠心不断点燃着学生们的梦想。
通过这种独特的育人模式,贵阳实验二小不仅培养出优秀的足球人才,更将团结协作与拼搏精神深植于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你认为这种模式能否在其他学校推广?又有哪些关键要素不可或缺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