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25-07-05 16:56

透视《艺术人生》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名牌节目,《艺术人生》开播以来有着较高的价值定位,即将“高品位的文化理念引入当今通俗的娱乐圈”,做“用文化引导娱乐,用品位提升娱乐”的探索者和开路。他们邀请许多演员、明星、艺术家来到台前,在观众面前亲自讲述他们的幕后故事。揭示艺术家和知名艺人“貌似偶然的必然,讲述生活的磨砺’。尽管其中多少带有窥视名人的心理学效应,但鉴于大众的观赏需要和名人“分享苦难”的社会状况,无疑《艺术人生》抓准了时下的潮流。“用文化引导娱乐”,使《艺术人生》成为中国电视的一面旗帜。

情感性谈话节目的定位只是给了《艺术人生》一个成功的机会,真正让它走入观众生活的是节目对情感的深度挖掘和对公共空间的成功营造。选取明星来做嘉宾也许有着收视率的考虑,但是《艺术人生》在人物资源的利用上与一般的明星访谈还是截然有别的。节目会选取嘉宾身上比较戏剧化却又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点来呈现,试图营造一种类似于教堂里的情感宣泄、精神升华的氛围。其中嘉宾的哭是一个很外化的表征,虽然节目因此也不少受人诟病,诸如“煽情”、“流泪策略”等。但也有不少嘉宾在节目后表示,的确在这种过程中情感释放,精神上有一种解脱。对于观众而言,如果仅仅从看明星隐私这样的窥视癖来理解,显然是很偏激的。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大多围绕嘉宾个人人生的起伏、家庭和朋友展开,从中挖掘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一般观众都会有切身感受的东西。人们看到的是作为名人嘉宾的平凡人生,看到他们也有人生的诸多坎坷、或者亲人患病、去世,或者个人性格的障碍、事业的瓶颈……他们的艰难与奋进、悲伤与乐观成为在《艺术人生》这个公共空间中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嘉宾的释放与观众的感受和反视自己中完成一种感情的交流。

在艺术和人生之间,《艺术人生》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无疑是明智的。在这个现代化的消费社会中,纯粹的商品已经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人生、消费明星、消费情感随之变成了一种时尚和需要。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尚且有着很大的诱惑力(比如西方出现的收视率极高的“真人秀”以及类似的节目),又何况在很多人心中被当作偶像的艺术家呢?让普通观众看到名人光环背后的一种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东西,是对艺术家人生的一种解构——解构了神话,诠释出来的会是更加真实立体的形象。而普通观众在对艺术家人生情感、苦乐酸甜经历的消费过程中,既满足了自己的一种窥视的欲望,也从中获得了对人的了解和对社会的透视。更重要的是在艺术家这种由“神”到“人”的蜕变中,观众感觉到了自己获得了平等对话的权利,这点在这个大众化的平民社会中十分重要。

王峥的“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的总制片人王峥曾说《艺术人生》三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年是“歌友会”阶段,第二年琢磨到底做艺术还是做人生,第三年是把节目新闻化、主题化。当被问及现在节目处于什么阶段时,王峥坦言:“近两年节目不是特别好做,因为任何一个节目都有生命周期,到第四、五年,就比较怕节目模式化等等。但我最害怕的不是模式化也不是电视节目技巧,因为我觉得探讨人生的节目就是探讨人生。这两年我思考的是,电视节目在抛去所有外面的光环、包装之外,内在也就是节目本身能给观众提供什么。那么现在想得比较多得就是给出人生答案来,所以我们节目目前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励志’。”

朋友、同事对王峥的评价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相信这正是《艺术人生》虽已走过了近五个年头,却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原因。因为她正是一个非常喜欢创新的人,每天都想变。王峥说:“《艺术人生》大家现在看起来好像一直不动,但其实每一期我们都有变化、都有新东西。最初我们借用了很多台湾节目的环节,像《超级星期天》的寻人:后来发展到‘再聚首’,像《红楼梦》;然后是多人访谈,像春节特别节目,10个家庭,比如朱明瑛、王珏、郑钧、满江等,做了3场,五一特别节目也是,朱军采访两个嘉宾。所以节目是一层层更新、一层层变化着的。”

问到节目发展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瓶颈这个问题时,王峥提出了对“瓶颈”一词的不同见地:“现在很流行‘瓶颈’这个词,我不喜欢这个词。任何一个事情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做节目也一样,什么时候都会有困难、有问题需要解决。中国人动不动就把问题夸大了,称之为‘瓶颈’,我觉得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非得说我现在遇到坎过不去了,就是瓶颈。”

至于困难,王峥说,分内外两个方面。内部问题是自身学习性的问题,所有内部的人要有很强的学习性,要善于学习吸收别人的东西来自我建设、自我成长。现在做媒体的总是很容易就自我满足。现在有种说法叫做‘低水平高密度竞争’,中国的电视节目就是这样。我们缺少高质量的节目,像美国的《美国偶像》,制作非常精良。所以,如何学到国外一线的创作方式来做节目是个问题,包括疲惫的策划力量,以及中国电视这么多年来就这么几个主持人——朱军、李咏、崔永元、白岩松……这么多年都难得有新的面孔,我觉得也需要一个大环境出现;外部问题,则是一些人对《艺术人生》有偏见,就是文化人的偏见,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所以这次‘超女’的出现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个节目能受大众欢迎肯定是有它自身的原因。“超女”是个文化现象、娱乐现象,它为大众情绪提供了一个出口,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电视节目现象了。当然,任何一档电视节目都和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吻合,‘超女’是这样,《艺术人生》也是这样。

有部分观众对《艺术人生》有这样的担忧:5年前,国内的访谈节目相当少,所以成就了它的辉煌;不过现在访谈节目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新,会不会对节目产生威胁?王峥的回答充满自信:“目前应该没有吧,因为大家竞争的东西都不一样。前两年可能会有,像《超级访问》确实做得不错;但现在我们的节目已经不是和同行在竞争,而是起着引领性作用。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引领多少观念、引领多少故事,这个是难点,而不是说在竞争。”

对电视节目竞争是否激烈的问题,王峥回答:“电视节目竞争一点都不残酷。一些节目‘短命’不是因为竞争,而是它自身还没成熟,即使没有竞争也不会长久。这可能和电视节目的大体制有关,土壤不合适,何来好的电视节目?在大陆,电视剧土壤合适,所以电视剧是存在竞争的,它的市场早在10年前就成熟了:民间资本进入、各电视台买卖等方式;但电视节目是没有市场化的。”

《艺术人生》为何“火”

《艺术人生》在四个年头后,没有走向滑坡,反而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节目本身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记忆的开发上,而是不断出现新的创意与组合,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楼聚首》,《无间道》以及元旦特集等等。应该说这四年以来《艺术人生》凭借央视的有利资源和号召力,在进行着自我更新,力图将嘉宾资源从原来的内地扩充到港台乃至海外,如张曼玉、大卫·科波菲尔等;嘉宾的时间代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艺术家发展到当下的红明星如赵薇。这种做法尽管受到争议,但是我们从中看到《艺术人生》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发展。

对于嘉宾的选择,王峥坦言,头两年还有困惑,现在已经不再有这种忧虑了。“因为我们开始只做大牌明星,这个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后来转为做‘人生’的节目,我们推出了很多特别节目,这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个窗口一旦打开,很多资源就源源不断。我们今年五一做了特别节目,请了14个明星,程前、韩红、孙悦、林依伦等14个人,分7组来谈自己的成名之前的经历,他们有当过厨师的、当过老师的、当过兵的、当过运动员的……这个节目非常好看。

从我们收视率的反映,大牌和二线、三线明星的收视率没什么区分,比如说我们去年收视率最高的是六小龄童,如果按现在的名气排,他可能得排到五线,可他的收视率是最高的。像王家卫,一线二线的,收视率却是去年倒数第几名。其实,观众不是盯他们腕大腕小,而是盯住故事:因为人是无穷的,人的故事也是无穷的。而且谈人生,每个人角度不一样,不同嘉宾谈不同的侧面感受,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对人生的理解也会越来越不一样,只要有新的人生感悟,不同的故事,就可以来我们栏目。《艺术人生》现在不仅是谈过去凝固的人生,更要谈现在不停变化的人生。

有部分人群对《艺术人生》栏目嘉宾设置有一些质疑,觉得节目把大部分嘉宾的范围圈定在以影视导演、演员、流行歌手为主的明星身上,而很少邀请音乐家、戏剧导演、画家、诗人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几乎把“艺术人生”变成了“演艺人生”、“明星人生”,如此一来,栏目的创作空间大大缩小,也有悖于“艺术人生”的品牌宗旨和理念。

对此,王峥说:“现在观众分流分层有很多种,每个阶层有他不同的受众群。如果从‘艺术’人生的职责上说,我们是应该多做这些艺术家、书画家,做他们的人生传记;但是从大众喜爱程度讲,肯定是演艺明星更受大众关注、喜爱,看演艺明星谈人生会接受得更快点。电视传达同一个理念,就看你选择大众载体还是小众载体。我觉得只要有机会,应该选择大众载体;用小众载体的话,看的观众那么少,你传播给谁呀?另外最基本的就是:影响现在的社会,我觉得必然是属于大众影响,所以这个时代才会有那么多的明星、偶像。这个社会是消费型社会,作为引导者应该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做电视节目也是这样。而且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定位,一开始就做画家、诗人的话,节目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么红、这么受关注,这是栏目基本定位的问题。”

充分发掘电视艺术的观众参与性特点,设置现场观众并与嘉宾进行真情互动,成为《艺术人生》的一大“卖点”。每个人都有陪伴自己长大的明星,每个人都渴望有一天能够走近明星,《艺术人生》准确地把握了观众这一心理,他们把观众请进演播室,不仅近距离一睹明星的风采,而且能够和主持人一起与嘉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平等亲切的氛围中分享艺术家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艺术人生》在挖掘艺术家人生的同时,也在挖掘观众的人生,挖掘公共记忆。每位观众都有陪伴自己长大的明星,因此当嘉宾回忆以前的创作及过去的人生时,观众仿佛也回到了自己成长的那个年代,而与嘉宾产生共鸣。不像过去,做艺术家、做明星就是挖轶闻趣事、个人经历。在所有成功的人物访谈类节目中,《艺术人生》对公共记忆挖掘得比较好。

对于这一点,欧阳国忠在他所著的《中国电视前沿调查》中说:“《艺术人生》的卖点不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明星嘉宾,也不仅是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而关键的是场上观众与嘉宾的真情互动,从而引发电视机前观众的强烈共鸣。在《艺术人生》中,观众与嘉宾同样是主角,他们不是摆设,不是看客,而是节目实质的参与者,是节目真正的主人。节目的嘉宾、观众、主持人三方是平等的,他们真诚交流、平等对话,在质朴、诚挚的氛围中品味、分享人生经历中的美好与感动。

《艺术人生》的现场观众不是缺少理性的、狂热的追星族,他们在节目中积极主动、落落大方地与嘉宾交流,他们的谈话饱含深情又富于哲理;他们中不乏多才多艺者,观众与嘉宾情之所至即兴演唱,现场的一架钢琴扣着人们的心弦悄悄地加入伴奏,热烈气氛中有安静,欢乐共享中有思索,掩饰不住的泪水中有舒心灿烂的笑容。每场100名现场观众真正称得上是全国各地各个层面观众的代表。”

《艺术人生》的编导们在寻找现场观众上非常下功夫,他们把这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甚至他们认为这是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为了从观众中挖掘出感人的故事,发现普通百姓中的真知灼见,他们在自己的节目预告片中和与栏目联动的报纸、网络上都要早早地公布参加下几期节目的嘉宾情况,并发出寻找现场观众的“寻人启示”。观众可以通过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或直接到栏目的形式报名参加现场录制节目,条件是现场观众要符合“年龄:25~40岁的心理年龄;特征:挚爱人生,热爱艺术;爱好:音乐、艺术”,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报名者要写出“10个喜欢某某嘉宾的理由或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拨打报名热线,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会详细询问你对嘉宾的了解程度以及你的生活阅历、工作背景。如果你不了解节目嘉宾,他会劝你下次准备充足了再来参加。对选中的观众,编导们更是抓住机会直接进行交流。许多带来特殊效果的观众就是凭着他们的敬业精神,凭着他们“真正服务于最普通的百姓”的执著寻找来的。

台前幕后的王峥

“形态不变,内容为王”曾经是王峥对“审美疲劳”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对改版一直不予考虑的王峥,现在却有了新的见解。“我现在正在考虑改版。前些天,我经过很长时间的策划,计划推出改版。具体时间还没有定,反正正在酝酿这个事,如果能征集到好的创意的话,我倒宁愿听一听。”王峥说。

“我在思考怎么样让这个节目更加娱乐——具有娱乐性,而决不是娱乐化;因为娱乐节目和具有娱乐成分的节目是两回事。”王峥强调,“我为什么喜欢看《康熙来了》?因为蔡康永就是一个十分具有娱乐性的主持人,我喜欢这种节目方式。”

“如果改版,我们可能会从加强演播室功能、强化话题选择等方面增强娱乐性。”

前段时间刚刚公布了春晚导演的招标结果,由戏曲和音乐部主任郎昆蝉联。但之前媒体十分看好王峥,把她列为两大热门之一。当被问及“落选感言”时,王铮说:“落选的时候也挺高兴的,去的时候也挺高兴。其实就是媒体瞎炒的,我也没想能上。当时我姐给我打电话说你被PK了,我觉得特好玩——头天晚上看5进3,第二天报纸就炒出《孙滨和王峥可能最终PK》来了,PK用在我身上,这个事蛮有意思的。”

借着王牌栏目《艺术人生》做后盾,王峥提出了“以情动人”的口号来竞聘春晚导演,对此王铮说:“对于我们来说,到这个岁数了来做电视节目,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念的实现。我会去尝试在节目里面我的观念够不够新,够不够现代,如果够新够现代的话,我就在各种节目中都能表达。春晚一直做得很喜庆的感觉,但我希望能换种方式来做——以人为本。我这两年一直很关注的就是,电视节目的传播对象是一个‘人’。现在存在一个电视节目本土化的问题——内地人肯定和港台观众感受不一样,和新加坡人、海外华人的感受更不一样-所以为了使节目本土化,就得去研究现在中国的孩子们、年轻人、老人们的思维是什么样的。

‘超女’很刺激我,它虽源于《美国偶像》,却比之多了那么多感人肺腑的段落。我看了《南方周末》对那几个女孩子的采访,她们中很多家庭都很困难,她们就是‘拼搏成就梦想’的代表,所以中国女孩的梦想更为炽热,这个挺感动人。与‘超女’同时,还有其他不少选秀节目,为什么没做到这么成功?因为‘超女’准确地抓住了人们的情感点。虽然制作方式本身很简陋,但这一点却足抓人心。所以如果是我去做春晚,我觉得现在的人们除了喜庆更需要回顾,看看我们一年发生了什么,所以,现在不是假大空做很多事,而是要去反映什么。

为什么台湾会产生《康熙来了》?台湾的一个广告人送我一本书叫做《人欲横流》,因为台湾经济发展很快,台湾社会产生一种‘快乐哲学’,凡事都毫无理由地快乐,所以他们把一切都娱乐化了,包括工作、生活、审美,甚至政治,所以台湾人会喜欢看《康熙来了》,其实在大陆也有这样的需求,但要考虑整个社会阶层哪些人需要、面有多大,一定要考虑受众是谁。做《艺术人生》或以后有机会做春晚的话,对我来说,本质问题不在于内容或形式,而是把观众的阶层弄清楚,这个搞明白之后就容易推出很火的节目。”

没想到王峥也是《康熙来了》FANS之一。谈到现在爆红的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王峥兴致勃勃:“我个人满喜欢《康熙来了》。因为我很欣赏蔡康永,比较关注他,他还有档节目《两代电力公司》也很不错。前两天我刚去过台湾,我还要求TVBS帮我找找蔡康永,他们说蔡康永可能会来北京。我觉得蔡康永可能是因为他在美国留学多年吧,对心理学也很有研究,很知性,小S又很娱乐化,他们给台湾观众带来了轻松。”

做了近五年的《艺术人生》,看过那么多嘉宾谈自己的人生,可当让王峥说说她对人生的认识时,她却着实思量了半天:“做了这么多年《艺术人生》,最近我们开玩笑想把口号改了——之前不是‘艺术点亮生命’么,我们说要改成‘每个艺术家都是用生命点亮艺术’。像窦文涛、蔡康永等好多主持人都是用自己生命的积累在做电视,这也是我最近思考蛮多的,他们把个人爱好和做节目结合到一起的,这样就蛮成功,这样的节目观众看起来也会舒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生活状态。”■

网址:王峥的《艺术人生》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43795

相关内容

全面发展的艺术家——徐峥,多才多艺,引领潮流。
徐峥:岁月峥嵘,银幕内外的逆行人生
央视《艺术人生》——电视界的煽情高手
徐峥的人脉暴露?徐峥夸过王一博,又夸王俊凯
徐峥出轨女学生是王熙然吗?王熙然发文回应和徐峥出轨没关系?
徐峥:从青涩少年到影坛巨匠,演艺生涯的传奇故事
徐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
豆瓣: 在哪儿买艺术人生(2)
徐峥个人资料 徐峥张庭演的电视剧?
徐峥的演艺生涯回顾:从喜剧演员到华语影坛的票房教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