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上海戏剧学院公布2025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名单,黄晓明、金世佳等明星的名字赫然在列,瞬间引发了网络热议。尤其是“黄晓明考博”这一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第一,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除了黄晓明,去年林更新也因考博成功而引发了广泛讨论。如此频繁的明星考博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星学历内卷的现象愈演愈烈,许多人不禁要问,这背后究竟有多卷?通过相关报道可以发现,在“黄晓明考博”之前,已有多位明星成功考取博士学位。例如,林更新在2014年成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戏剧影视表演创作专业的博士生,成绩位居前列。靳东也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博士生课,令人刮目相看。而张静初则被美国电影学院录取,纪向宁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随着这些明星们的相继加入,明星学历的内卷现象愈发明显,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纷纷选择攻读博士学位?
众所周知,明星博士与传统博士有何区别?调查显示,许多明星攻读的都是艺术类专业博士,这种博士与学术型博士存在明显差异。艺术类博士更注重实践与应用,培养的是高端艺术人才。以戏剧与影视专业为例,国内能够培养艺术专业博士的院校并不多,竞争相对激烈。相比之下,学术型博士的录取标准则侧重于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显然两者的培养目标与方式截然不同。
为何明星们会选择扎堆“卷”学历?随着娱乐圈竞争的加剧,流量的吸引力逐渐减弱,观众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成为了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明星们意识到,仅靠流量和颜值已经无法在行业中立足,因此纷纷选择回归学术,通过考研、攻读博士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再加上相关政策的推动,明星们的学历提升之路似乎也变得更加顺畅。
然而,明星“卷”学历为何易惹质疑?近年来,明星与学术界的交集不断引发争议,翟天临因学术不端而遭撤销博士学位的事件便是前车之鉴。公众对于明星的学术能力普遍持怀疑态度,许多人认为明星们借助社会地位轻松获得学位,缺乏实质性的学术成果。这样的质疑源于社会对明星与学术之间存在的隔阂,许多人认为艺术与学术之间有着天然的界限。
如何正确看待明星“卷”学历?明星们通过考博、发论文等行为,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打破“艺人学历不高”的刻板印象,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对于明星的学习行为,公众应保持理性,不必过度夸赞或苛责。明星们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既要树立良好的学术形象,也要坚守学术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在娱乐圈与学术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