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戏剧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布,演员金世佳成功被表导演创作研究方向录取,而报考艺术管理/戏剧策划专业的黄晓明则遗憾落榜。尽管黄晓明的业务课成绩高达89分,最终仍因复试表现未能进入拟录取名单。对此,他本人坦然回应“明年再战”。
尽管黄晓明初试业务课成绩达到89分,但最终未能通过复试,无缘录取。对此,他坦然回应:“明年再战。”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热议,不仅因为黄晓明的明星身份,更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学术面前,名气再大也不能保证成功,真正的录取标准仍然是专业能力与学术素养。
近年来,明星攻读高学历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表演硕士到艺术管理博士,学历似乎成了娱乐圈“镀金”的一种方式。部分明星希望通过学术深造提升专业形象,甚至借此转型幕后或进入体制内发展。然而,公众对此态度复杂,有人赞赏他们追求进步,也有人质疑其动机是否纯粹,是否只是利用“明星特权”轻松获取学历。
黄晓明的落榜,恰恰打破了“明星自带录取优势”的固有印象,根据上戏公布的录取规则,所有考生均需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及加试(如政治理论和专业科目),单科不合格即遭淘汰。黄晓明虽初试成绩不俗,但最终仍因复试表现不足而落选。相比之下,金世佳凭借94.34分的业务一成绩、扎实的面试表现和加试合格,成功突围。这一结果清晰表明,学术评价体系不会因“明星光环”而降低标准,流量与名气并非录取的通行证。
黄晓明的落榜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还因为它触及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过去,曾有明星被质疑通过特殊渠道获取学历,导致公众对高校招生的公正性产生疑虑。然而,此次上戏的招录流程展现了严格的学术门槛,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考生,均需凭实力竞争。正如校方强调:“对我们来说都是考生,一视同仁。”
黄晓明“明年再战”的回应,也赢得了不少正面评价,他没有抱怨或质疑结果,而是选择尊重规则、继续努力。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外界对“明星特权”的担忧,甚至成为教育公平的一个积极案例。毕竟,学术考核的核心应是专业能力,而非社会影响力,名气可以带来关注,但无法替代真正的学术积累。
黄晓明的考博经历,也折射出娱乐圈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学历焦虑”,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学历常被包装成“专业权威”的象征,甚至成为明星人设的一部分。然而,当学历沦为“镀金工具”时,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往往被忽视。
此次上戏的招录流程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博士教育不是简历上的点缀,而是需要系统研究能力和学术沉淀的严肃挑战。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考生,唯有以严谨的态度面对学术,才能真正获得认可。
黄晓明的考博经历,最终回归到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学术的世界里,名气、流量、粉丝量都无法替代真正的实力。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想要在高等教育中取得成功,唯一可靠的路径就是脚踏实地、凭真才实学竞争。
“明年再战”四个字,既展现了黄晓明的个人韧性,也无形中回应了公众对“明星特权”的质疑。或许,这正是此次事件最大的启示,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术面前,唯有实力才能赢得尊重。而对于整个娱乐圈而言,黄晓明的落榜或许能促使更多明星思考,学历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光环,而在于成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