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的艺术哲学变革:深度解析AI生成作品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5-07-04 09:08

2025年6月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迎来了备受瞩目的讲座——“AI时代的哲学变革”。此次讲座主题为“Is it still Art? Works of Art in the Time of AI”,由哲学系副系主任陆凯华副教授主持,特邀都灵大学哲学系的提兹娜·安蒂纳教授主讲,中文系的山谷副教授参与讨论。 讲座一开始,安蒂纳教授便以美国经典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一段剧情引入,提到一堆垃圾被当作艺术品的情节,令人深思艺术的定义。她指出,艺术的本质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杜尚的《泉》作品更是引发了对“什么是艺术”的深刻讨论。 接下来,安蒂纳教授分享了三位重要哲学家的观点。波兰哲学家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从历史的角度对艺术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归纳出六种理解方式,包括艺术创造美、艺术模仿现实等。然而,这些理解方式并未能完全解释杜尚的《泉》。阿瑟·丹托则认为,日常物品在特定条件下可被视作艺术品,条件包括作品的意义、隐喻结构等。相比之下,马丁·海德格尔则提出,艺术品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世界,这引发了对艺术家意图的深入思考。 在讲座的高潮部分,安蒂纳教授讨论了AI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也可以归入艺术的范畴。她以马里奥·克林格曼的《记忆过客I》为例,探讨了艺术家对AI创作过程的控制与不确定性。克林格曼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生成新作品,这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最终的作品归属于机器还是艺术家? 另外,安蒂纳教授提到了《下一个伦勃朗》这一案例,强调了技术专家与人文学者的合作如何创造出符合伦勃朗风格的新画作。两者的区别在于人类艺术家参与AI学习艺术的程度,安蒂纳教授认为,这种参与是理解AI艺术作品的关键。 最后,安蒂纳教授总结道,虽然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它并未改变艺术的本质定义。艺术仍然围绕着人类的有意识活动及其所构建的意义世界。陆凯华教授对安蒂纳教授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总结,山谷教授则结合弗洛伊德的“恐惧”概念,探讨了图像作为主体对人类的挑战。 讲座结束时,同学们积极提问,讨论AI生成作品的意义与人类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安蒂纳教授耐心解答了每一个问题,现场气氛热烈。此次讲座为与会者提供了对AI与艺术关系的新视角,激发了对未来艺术创作的深入思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AI时代下的艺术哲学变革:深度解析AI生成作品的意义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39019

相关内容

「深度解析」AI+教育:浪潮下的改革、发展与未来展望
2025年AI技术革新:深度解析歌手阵容背后的人机交互突破
AI时代深圳零售行业的变革机遇与挑战:破局新生
教育行业变革:AI技术影响与微亿学堂的角色
为何AI判断明星脸却难以造星?深度解析技术与现实的差距
ai生成的明星插画软件,艺术创作的新时代
AI大伽百人谈|AI与艺术的交互:探索技术与创造力的融合
【深度】AI产业,泡沫之巅还是变革前夜?
AI赋能海外网红营销: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全解析
黑格尔的艺术哲学:深度解析艺术的内在特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