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林达:英雄的回响——萨洛宁与康托罗夫的贝多芬之夜

发布时间:2025-07-03 13:04

昨晚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指挥家萨洛宁携纽约爱乐乐团带来了本次驻节的第二场音乐会,演出曲目包括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四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部分由2019年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金奖得主亚历山大·康托罗夫担任独奏。

近年来,康托罗夫频繁活跃于世界各地的舞台,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巴黎奥运会,他因开幕式的雨中演奏而“一夜爆红”。去年,他也曾在上海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受到广泛关注。本次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上,他演奏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再次呈现出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与积累。

康托罗夫无比从容地落座,轻触琴键——那著名的G大调和弦,彻底改变了协奏曲的写作方式。从那一刻起,他那富于表现力的触键就定义了美妙的开始:丰润的音色,细腻的乐句塑造,在与乐团的互动中展现出十足的灵气。

人们常将贝多芬这部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比作“俄耳甫斯使野兽驯服安宁”的过程,音乐的交流更像不同视角的对话,平静中潜藏张力。康托罗夫对音色的把控极其出色,瓷铃般的触键展现了他在力度与音色上极致的细微变化。而在强弱交替的地方,又能迅速切换至干净透明的强音,音色跳跃却不失连贯性。从乐句设计来看,康托罗夫会在连贯的句子中埋下呼吸与暂停的伏笔,使每一句都气息自然、充满内在逻辑。这种句法结构与音色的呼应,让乐章成为一段完整的、内涵丰厚的艺术叙事。

第三乐章则体现出康托罗夫的演奏技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手指的跑动,尤其是演奏音阶时展现出法国学派“珍珠般” 的连奏,声音清澈且颗粒感强。总体而言,他更倾向于将“贝四”演绎成较为清新、雅致的风格。他还加演了一首瓦格纳·李斯特的《爱之死》。

下半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是由萨洛宁执棒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这部作品虽然仍保留古典时期的四乐章结构——快板、慢板、诙谐曲与终曲,但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首次将交响曲的体量与结构推向全新高度。整体篇幅远超过海顿、莫扎特的典型交响曲,发展部更为广阔,配器手法创新大胆,尤其是将法国号从传统的两支扩展至四支,使得胜利时刻的音响效应更加壮阔洪亮 。

萨洛宁在整体诠释上展现出清晰有力、结构分明且富有感染力的风格。他在节奏处理上尤为引人注目,既细腻又富于弹性,令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呈现出如同万花筒般的斑斓色彩。每一次转折都蕴含新的情感,使听众始终满怀期待。他对“每次再现略有不同”的处理恰到好处,既赋予作品新意,又不显刻意,从而令经典焕发活力。

在第一乐章中,萨洛宁选择较快的速度维持推动力,同时在动态处理上清晰雕琢。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节奏稳重,当它似乎趋于疲态时,他在中段的C大调插段中注入一股清新气息,随后圆号掀起第一波辉煌浪潮,赋予乐章新的能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乐章,萨洛宁用自然生发的方式推进各层变奏,将主题一层层剥开,又逐渐汇聚成雄壮的终结,他让听众清晰感受到变奏与赋格结构中的逻辑与情感纽带。这种处理不仅体现出作品的复杂性,也呈现出终曲的戏剧张力。

萨洛宁为音乐会精心准备了两首加演曲目,颇具匠心。他首先演奏了克伦佩勒改编的巴赫《你若在我身边》,以此向这位德奥传统的重要指挥大师致敬。随后,他选择了贝多芬《普罗米修斯的生灵》终曲作为结尾,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在主题与精神上遥相呼应。两首加演作品在情感与结构上都为整场音乐会画下耐人寻味的句点。这是萨洛宁第三次来到上海,但这次他在MISA的首秀,依然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江妍

网址:新民艺评|林达:英雄的回响——萨洛宁与康托罗夫的贝多芬之夜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36188

相关内容

纽约爱乐+萨洛宁+康托罗夫,音乐的夏天他们相聚上海
萨洛宁、康托罗夫、长野健……今年上海夏季音乐节大咖很多
谁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真正致敬的英雄?
贝多芬的音乐艺术成就.pdf
《纳萨林》免费在线观看
贝多芬:音乐史上的天才之一:贝多芬的生平与音乐创作之路
奏响生命的英雄乐章——评《名人传》
《宝石之国》HD免费在线播放
德尔罗伊·林多明星资料
问答题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文学家(托尔斯泰)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