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网友评选新生代歌坛五大天王》到底靠不靠谱?

发布时间:2025-07-03 10:08

前两天某平台上的“赢肖号”突然联动发了个话题,说网友评出来什么新生代歌坛的五大天王,这五个歌手是——毛不易、华晨宇、梁博、周深、刘宇宁。图我就不截了,没什么必要,想查验的朋友可以去“微薄”搜一下,不是我瞎编的话题。

这个话题引发了有一定热度的讨论。随着这三年华语歌坛一年糊似一年,到了2022年,可讨论的歌手话题已经所剩无几,连炒都很难炒得动了。这次算是个小风波, 难得还能引发网友的讨论热情,也仅仅是小风波而已,一天后就过去了。

想想,这挺有趣的。尤其是看着这个话题下不少网友奋勇发言,再对比一下如今歌坛的现状,考虑到网友的平均音乐素养,这就更有趣了。那些义愤填膺的网友真的热爱音乐吗?真的了解或想要了解音乐吗?真的相信音乐的艺术性和纯洁性不可玷污,不可通俗化吗?恐怕未必。

那为什么这些网友老调重弹地讽刺一番,然后再崇古薄今、悲观未来呢?他们大概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俺就要喷!你能咋地?”这种风气近些年在互联网上泛滥成灾,导致各大简体中文平台、社区和论坛的讨论氛围也在急剧恶化。有内容的讨论越来越少,试图表达自己思考结果的网友顾忌颇多,而没什么见解却热衷于凶猛输出的那部分网友则越发肆无忌惮。这不太好,也没意思。

我们还是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下,这个《网友评选新生代歌坛五大天王》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点道理,列举的这五位歌手到底怎么样,还有没有其他“候补天王”。

首先“网友评选”是不存在的,它就是 “赢肖号” 发文案的一种常见句式,不必深究,也禁不起推敲。

其次“ 新生代 ”这说法,定义是什么?从原文列举的五个歌手看,它其实是想说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歌手。

毛不易(1994)、华晨宇(1990)、梁博(1991)、周深(1992)、刘宇宁(1990),因此,更准确地说,原文把“新生代”的范围缩小到了1990-1995这五年出生的歌手,他们现在27-32岁。

如果按照流行乐歌手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个年龄段确实是歌手的黄金时期,当然也接近他们巅峰的晚期了。例如:王菲最后一张比较正式的专辑是2003年的《将爱》,当时她34岁,此后她便逐渐淡出了;而她事业最辉煌的时期大致是从1996-97年开始的,当时她27岁。

又如:周杰伦尽管一出道就发展得不错(甚至时至今日,他早期发的歌才更受欢迎,更有流传度),但他的事业巅峰期大约是2005-06开始,他比王菲晚出生十年,当时他也是26、7岁;而在2014年左右,周杰伦便开始逐渐下滑,同时这似乎没有耽误他被端上华语流行乐坛的神座,此时他35岁。

需要说明的是,像王菲和周杰伦这样曾经攀升到很高位置的歌手,他们即使下滑,也不会迅速滑落,更不至于一下子滑到底。高度越高,积累的“资本”就越雄厚,下滑得就越慢。而且哪怕再过二十年,他们老了,偶尔出来一下,依然能重新激发歌迷的热情。

我们不去详细讨论那些老一辈的歌手了。这个帖子的焦点不在他们身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分析分析,这些歌手的职业发展时间节点是不是有比较相似的规律。应该是有的。例外不多。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社会活动的节奏都在加快。明星的成名和事业巅峰仿佛也来得提前了。然而,流行音乐再怎么流行,再怎么具有强烈的商品色彩,它的本质依然离不开音乐,需要符合艺术认知规律。歌手的音乐成熟期,在忽略某些超级天才的前提下,理应不会有太大偏差,而以音乐为事业主要载体的艺人,其发展规律也很难有太大偏差。所以,我们不妨认为,上述规律目前还起作用。

通常在讨论一个与人相关的问题时,我们习惯以年代将其划分为几段,再分别进行研究归纳,这种方法论没太大毛病,属于通行做法。

不过,如果再放宽一点,比如汪苏泷只比刘宇宁和华晨宇大半年左右,踩在了80年代的尾巴上,也可以认为他们属于同一代。问题是一旦放开了这个口子,比汪苏泷大半年的歌手,与汪苏泷也理应属于同一代。再递归类推,没完没了。从这个意义上,严格划线是分类讨论的基础,开了一个小口子,就意味着要开很多小口子,最后变成巨大的开口,分类的严肃性便荡然无存,形同虚设了。因此,既然我们以90年代出生的歌手为讨论对象,就尽量严格遵守这个设定。

那么95后呢?也就是95、96至99年出生的歌手呢?具备一定才能的,有;事业发展有些起色的,有。但确实不温不火,感觉水花不大。 综合来看,95后在华语乐坛混得还不如90后(95前)呢。

80后那一代歌手发展得比90后要好,这也符合华语乐坛整体的滑坡趋势,70后好于80后,60后好于70后,以此类推。我们说的是一代歌手的平均水平,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歌曲的流传度、音乐性,歌手的演唱能力、受欢迎程度(演唱会、唱片、为普通人所熟知的程度)等。例外自然是有的,比如周杰伦这样的,但少数不能扭转大趋势。

总体看,上世纪80年代活跃的歌坛中坚,大致应为50年代出生的歌手,比如邓丽君、甄妮、谭咏麟、蔡琴、齐豫等,徐小凤是49年出生的,相差也不远;上世纪90年代活跃的歌坛中坚,大致应为60年代出生的歌手,比如张学友、林忆莲、叶倩文、齐秦、王杰、张雨生等。另外,像张国荣、梅艳芳、刘德华这种多栖发展,兼具一定偶像光环,不能单纯以歌手定身份的艺人,在歌坛也拥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华语乐坛公认的黄金时期,八十年代略强于九十年代。余晖则是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00-2009)。

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2010-2019),华语乐坛已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了。而进入第三个十年(2020-至今),华语乐坛不只是下滑的问题了,甚至连方向和希望都看不清了。很多听众悲观地认为,华语乐坛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希望。即便不这么悲观,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华语乐坛的受众基础已经被严重动摇了。

不知该说是巧还是不巧,本帖要讨论的90年代出生的歌手,他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生于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成熟于华语流行乐坛的没落时期,今昔对比,尤为悲伤。在煌煌大势之下,个人的能力有时候是很渺小的。

我们在讨论一个时代的歌手时,不能忽视时代的因素不能把歌手的成功与失败、辉煌与落寞完全归因于个人的天赋、素质、心理和主观能动性。 很多情况下,你唱得好、歌写得好,也不见得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也不见得能红;反之,你没红、歌没红,不一定是因为你不够优秀、歌不够好。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不要全都以一句“你这全是借口,你一不行就赖大环境,怎么你到哪里,哪里大环境就不好呢,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作为回怼,——这是吵架拌嘴的思维,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

“流行音乐”能够被单独划分出来作为一种音乐类型,这就注定要求其必须具备流行性和商业性,而不能只看它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如果流行性不行,商业性也不行,那可以去转做艺术音乐,或称严肃音乐,也有人称其为“古典音乐”(这个叫法不准确,但能用),这个领域更难混出名堂。它是真正汇集了天才和疯子的艺术角斗场,除了与人斗,还要与命斗,与时光斗,你的对手包括了古往今来被写在教科书上的许多名家名作。想在这片天地立足,或许可以期盼幸运,但绝无侥幸。

有的歌手唱功好,但年过三十,仍没有多少听众知道他,歌不红、人不红,这固然不能证明他不优秀,但您如果非要给他戴个“天王”、“巨星”的帽子,也很难服众。这就是流行音乐。艺术音乐没有这样的规则,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全世界数以十亿计的人听过,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演奏,而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听众可能只有前者的百分之一,按照流行音乐的规则,前者咖位大,地位高,按照艺术音乐的规则,后者地位比前者高,艺术成就也更高。艺术音乐的位格不以人多势众为凭依,流行音乐的评价必须参考受众的多寡。

显然,流行音乐是一种更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音乐。当流行音乐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歌手和流行音乐作品必将直接受到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能从更深的层面去思考,为什么当《 新生代歌坛的五大天王》这一话题最近被提出来之后,很多网友不假深思地揶揄嘲讽了。他们仍然在拿着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或者至少也是余晖时代被捧出来的代表人物(天王、天后)做标杆,去衡量现在的年轻歌手,得出了一个“不行”的结论,并把过错全扣在年轻歌手头上。这种看法不能说全无道理,但肯定也有不合理、不厚道的地方。 你让王菲现在出道,收听数据未必得能拼过前两年的王靖雯不胖。

如今,这个华语歌坛没落的时代,换谁来,也很难再现黄金时代的辉煌了。

这种现象在很多领域都有发生过。要不怎么说时代造英雄呢。比如物理领域,20世纪前半叶,群英云集,涌现出很多重大进展和传奇人物;到了后半叶,“低垂的果实少了”,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不多了,难度更大了,所以就没那么多传奇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大众津津乐道了。但这不意味着人类的大脑在20世纪后半叶比前半叶退化了,更不能说是物理学领域倒退,不思进取,不能把“过错”全归到20世纪后半叶的物理学家群体头上。

闲话少叙。我们回归本帖的正题。

再次,能在华语流行乐坛整体低迷没落的时代闯出些名堂的歌手,他们一定是“有点东西的”。

同时代的人往往厚古薄今,把同辈的成功看做纯属幸运。这句话被很多文学家和哲学家以不同的形式讲过,不是我的见解,是我认同的见解。我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现实不可假设。但我们还是做个思维上的推演:如果把现在的一些不错的年轻歌手、编曲人、词曲作者放到上世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华语乐坛黄金岁月,他们会取得怎样的成就呢?会不会在那个氛围的熏陶下,在良好的市场运作下,在优质的受众追捧下,变成更优秀的乐坛才俊,成为三四十年后人们心目中的“传奇前辈”呢?这个事无法证实,无法证伪,我们就不费唇舌了。大家心里有杆秤。

但理性地说,我们现在去看当年的某些传奇歌手和经典歌曲,水平也就那样,——抛开时代的因素,也依然就那样,没有特别优秀,但就是红了。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占比相当大,超过半数。

比如四大天王里,人人都唱歌,但有两个半不怎么会唱歌,其中两个人的唱功不如99.9%的好声音学员。之所以没说100%,是给天王们留个面子,本来可以说100%的。不光是唱功不行,他们的很多歌也烂俗得很,——以他们那个时代的标准衡量。放到今天,更是又土又差,没办法入耳。

当然,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也涌现出一批高手,在演唱、词曲创作和编曲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哪怕是现在看,也是巍峨的高峰。时代和优秀的个体往往是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这是良性循环

现在的听众,在整体上看,音乐审美比过去并无明显提升,甚至某些方面还审美降级了。与此同时,听众的见识和挑剔程度却有明显提升, 现实就是如此的矛盾。

有朋友可能感到奇怪:你这个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挑剔了、见识多了,不意味着审美水平变高了、口味变高明了吗?

不是,这样的因果关联不成立。戾气重了,也会变得更挑剔,我们见过不少例子,互联网上,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无一不在加大,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同样会使听众变得挑剔,且缺乏耐心;网络营销和拥趸纷争也会加剧人们心理无端的憎恶和挑剔。总之,它与审美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

类似地,见识多了,我们很容易获取各种各样的优秀音乐资源,于是大众的审美就变高明了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到音乐上,听而不思则混乱,听而不学则迷惘。 有不少 “音乐明白人” ,他们听了再多的欧美流行金曲,一张嘴说话,说的都是胡话。 因为他们不会思考,或者思考歪了,胡思乱想。

而且这么多好音乐可以在网上找到,究竟有多少人去认真听了呢?最火的还是抖歌吧,很多人听歌只有15秒的耐心,旋律必须得一耳就热。您说这高明吗?b站一搜《卡农》,听的最多的版本全是流行改编,更精致、更有音乐质感和内容的原版有多少人听?两者的比例,一千比一可能都不止。

相信大家对此深有体会。我也就不多说了。

华语流行音乐整体不景气,听众更挑剔,市场化运作不规范,各种混子跑过来捞一笔就走,平台和营销公司挥舞着“流量”指挥棒兴风作浪、“玩转”歌坛......要想在这种地狱难度的混沌开局里闯出一点名堂,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王”这种说法,放到今天,不能沿用华语乐坛黄金时期的那种定义。非要按那时的标准,那只能说没有天王。

但这样粗暴地中止讨论,总觉得太敷衍、太没耐心了。我们如果把“天王”的定义变更为符合现今华语乐坛状况的新版本,指当今华语乐坛比较活跃、有一定受众基础、具备市场价值,且发展势头好于同辈的青年男歌手,这就可以讨论了。您可以觉得这是“矬子里拔将军”,不过现实就是这个现实,华语乐坛的蛋糕就剩这么大了,您指望着能喂出个500斤的胖子,也不够他吃啊。

最后(本节的最后,非本文的最后),原话题只说了“天王”,没说“天后”,也就是只讨论男歌手。

华语乐坛的黄金时期,整体看,女歌手的唱功要好于男歌手,歌曲的流传度也几乎好于(至少不逊于)男歌手,所以综合评价其发展性,女不输男,或者略胜男,——这里我们指的是纯歌手身份的艺人。如果您把偶像因素也加上,那是另外的话题。毋庸讳言,带有偶像色彩的歌手或多栖艺人,男比女的发展得好一些 (只说发展,不说水平) ,以前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但是, 华语乐坛的余晖时期和没落时期,整体看,男歌手的发展就比女歌手好一大截了,尽管综合业务能力上差不多。尤其是乐坛最艰难的近十年,女歌手能开得动万人演唱会的,凤毛麟角,敢开巡演的女中豪杰更是少而又少;男歌手还是有一些的,大巡演的观众人数和场次更是呈现压倒性的优势。一些唱功出众、也有代表作的女歌手,就是开不动万人演唱会,别看平时大家在网上叫好叫得挺热闹,信誓旦旦的,一到要买票时就见不到人了。这样不好,但似乎也看不到改变的办法。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毛不易、华晨宇、梁博、周深、刘宇宁,是不是符合我们与时俱进更新的“天王”定义,即——当今华语乐坛比较活跃、有一定受众基础、具备市场价值,且发展势头好于同辈的青年男歌手(90后)。

挺神奇,“赢肖号”一般都是胡说八道,抱着挑事目的,没什么道理可讲。但这次,好像被它们歪打正着了。

不同意这几个,您还能举出谁来当反例?

林俊杰、张杰、薛之谦、 张敬轩、吴青峰、许嵩,他们是80后。前面说了,汪苏泷也是80后,差半年到90后。李荣浩、萧敬腾、林宥嘉也是80后。60后、70后就不用说了。

邓紫棋是女的。容祖儿、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尚雯婕、谭维维、蔡依林、徐佳莹、艾怡良、张碧晨、袁娅维既是女的,也是80后。至于孙燕姿、戴佩妮和梁静茹,她们仨都是差两年不够80后。女歌手就不须再列举了。

您还能想到谁?也许您想说,那00后呢?00后的男歌手,目前年龄最大的是22岁,您觉得谁行?太嫩了!他们可能在生理年龄上成年了,但在音乐道路上,他们还是幼苗,还是学徒,不成熟的地方太多了。何况我们这里讨论的是90后。

或许您觉得9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男歌手比80年代的差一截。没错,整体的下滑趋势明摆着,前面我们分析过了。然而您再往后看,您会发现,00后这一代可能又不如90后这一代。

单调递减的趋势,其实以前也有。您若不信,可以归纳对比一下70年代出生的歌手与80年代出生的歌手,来个整体性的大对比。不止华语乐坛是这样,欧美流行乐坛尽管发展得好很多,但也有类似的递减趋势。十年前,油管上的热门音乐视频评论区下,就经常看到这种慨叹。我们就先不玩关公战秦琼的游戏了。还是先比较同一时代的歌手吧。

一个合理的逻辑是:找不到比你强的,你就是最强的。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可以认为,毛不易、华晨宇、梁博、周深、刘宇宁已经是符合前面定义的人选了。

有人可能怀疑,那港、台、新、马的华语流行乐圈子呢?人家就没有人才吗?有。但我们更要看清一个形势——早在三四十年前,华语流行乐坛的重心在港、台;可是二十年前,内地逐渐因市场份额大的原因,渐渐变得重要;到了十年前,内地已逐步确立了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原”地位,群雄逐鹿都要来中原,你在其他地方混得再好,只要没在中原闯出名堂,就不行。你叫破天去,也不行。没得商量。

最近五六年,我们看得很清楚,无论你是哪里出身的歌手,只要你是唱华语流行音乐的,基本都要来我们这里发展,才有机会上桌分蛋糕,否则局限一隅,没什么前途,不用怎么理你,你自己就渐渐不行了。但凡还有点雄心的,必须来内地的市场得到认可。这就叫大势所趋。以前,内地的歌手不是也总想去港、台流行乐坛闯荡并得到认可吗?世易时移。

现在内地的听众应该有这个自信:这个时代,只要在内地流行音乐市场上没有成绩的华语流行歌手,你就算在别的地方混得再好,也没资格称“王”,甚至连“一线”、“二线”都不要再提了。你可以唱方言歌、唱外文歌,去外面开拓市场,但只要你唱中文歌(普通话),就必须在内地流行音乐市场取得一些成绩。你有才也罢,无才也罢,都要来这边经受市场的考验,道理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流行音乐不同于艺术音乐,不要想着闭门造车。

(1)毛不易:(选秀出身,2017年出道即走红)

靠外形条件优越?显然不是。唱功卓越?也未必。特别有辨识度?不能说没有,但也不算非常奇特的嗓音,普通男性的正常嗓音吧。

毛不易能出来,而且这几年一直有工作接,热度维持住了,演唱会也能开得起来,靠的主要是作品。非常不容易,现在竟然还有纯靠作品就能出头的歌手,简直是奇迹,奇迹得甚至令人感动。

倒不是说这几年没有其他纯靠自己原创作品打出名头的歌手。但大多就是一锤子买卖,一首歌一辈子,然后演唱会开个两三千人的场子顶多了。缺乏持续的热度,没有持续的工作机会,过一阵冷了,就查无此人了,只能靠以前的名头在线下搞点小动作。

毛不易的专辑一直在创作、在发行,他对自己的音乐有要求,不是粗陋滥制,而且卖得也可以。多首(不止一首)歌曲仍在流传,一直有人听,非粉丝限定。OST偶尔也能接一接、发一发。

知名度和口碑都有。哪怕是非粉,与娱乐圈的追星不沾边的路人,也有不少听过他的歌,认可他的歌。

总体看,毛不易在90年代出生的男歌手里,确实称得上“有这么号人物”。位置站稳了。谁否定是否定不掉的。

不足之处在于毛不易没有经过系统的作曲学习,他的创作强在词上,曲基本还是靠直觉作曲,风格比较固定,而且很难主动突破自己的边界,一直在舒适区徘徊。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不行,人家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怎么了?流行音乐就有这个特点,只要有足够的受众认可你,你做的东西就有道理。

唱功是毛不易比较大的欠缺,前期尤为明显,在《歌手》的比赛中,与其他歌手同台拼硬功,完全落于下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这两年,感觉毛不易的唱功有一些提升,不是特别大的提升,但确实有提升,说明他意识到这个不足了,而且在底下用功了,很好。不过,这个欠缺同样不是非得克服不可。只要他唱自己写的歌,或者选合适自己的歌去唱,在录音室,他的唱功是够用的。去开阔的大场子可能会压不住台。

(2)华晨宇:(选秀出身,2013年出道即走红,两次《歌手》参赛)

论知名度、商业价值和粉丝基础,华晨宇在90后男歌手里是名列前茅的。

如果他没有第二次参赛《歌手》,创作和演唱风格再稍微“主流化”一点(不必完全主流化,可以保留他自己的部分特色),而且没发生“孩子风波”,他的大众口碑一定会比现在正面很多,发展前景也必然更好。现在,他的核心粉丝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凝聚力,但风评毁誉参半,甚至有时毁多于誉。

部分极为反感华晨宇的网友揪住他的几次“个性”表演不放,每提必引用,以至于根本不愿全面地看待华晨宇以及他的作品和表演。这导致他的唱功和创作能力没有得到公正的看待——粉丝吹得过了,黑粉贬得过了。

但不管怎样,华晨宇在90后的男歌手里,开了最多场次的巡演,演唱会观众人数最多,这种多不是多一点点,而是遥遥领先。专辑数量应该也算是比较多的,如果不是最多的。专辑的销售有粉丝力挺,领先同辈歌手。

华晨宇能创作,具备一定的乐器弹奏能力(对流行歌手来说够用了)。

唱功方面,尽管他的高音发声方法有时不够科学合理,导致有时偏紧、偏薄,消耗较大,但大体上,他是能唱的,如果他想好好唱、正常唱,他可以唱得不错,而且也能唱若干种风格的歌曲。

在舞台表演方面,如果他能约束一下自己,正常一点,他具备一个优秀歌手应有的舞台能力,放得开......就是有时候放得太开了,失控了。

这里不去评价他的私生活,就说音乐方面。华晨宇有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歌手。前提是——

他要约束自己。在创作、演唱技术和舞台表演上,他都要约束自己有时失控的“个性”和“欲望”,正常一点。这非常重要!

有人可能不服。为什么要约束?个性不是流行音乐的宝贵特质吗?音乐有什么正常不正常之分吗?音乐就应该自由自在的。

是的,道理如此,但实践时不能只考虑理论。这里面涉及到两点:度、适应性。

释放个性是可以的,它是加分项,但要在一个限度之内,要考虑到大众的适应性或者叫审美习惯。你是做流行音乐的,你不是搞先锋艺术的。这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问题,也是传播心理学的问题。而且不得不说,即便是仅从艺术上考虑,华晨宇的有些创作和表演也走偏了,走到歪路上去了。

综合来看,华晨宇的粉丝说他是华语乐坛领军人物,很多网友把这个当成了笑话,不过如果把范围缩小到90后的男歌手,在很多指标上,华晨宇又确实是领先,所以似乎也不能说他这个“领军人物”的帽子戴得全不靠谱。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年轻歌手,他已经取得的成绩足以令他本人和他的粉丝得意一阵。而未来发展得怎么样,将来对他的“历史定位”又如何,取决于他自己是否能扬长避短,纠偏归正,他要是执迷不悔,那就不乐观了。

此外,华晨宇缺一首被大众广泛认可的代表作,这个作品既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性,又要有广泛的流传度,同时风格上不能太怪异。这个作品要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而非粉丝认可就行。对于普通歌手,这个标准有些苛刻,但对于走到了华晨宇这个位置的歌手,这种要求是自然而然的。

(3)梁博:(选秀出身,2012年出道即巅峰,2017年《歌手》翻红)

梁博跟华晨宇出道的时间差不太多,他们出道时的华语乐坛环境基本可以认为是相同的,又都是各自参加的热门选秀节目的冠军,起点差不多,都很高。但此后,他们的发展轨迹大相径庭。

平心而论,梁博的那届《好声音》是最火、最成功的一届,他作为冠军,理所当然吃到了最大的红利。不过,在那之后,他没有选择趁热打铁,把流量和粉丝基础作大,而是闷头学习和打磨作品去了。我并不想断言这种做法一定好或一定不好,但事实上,在他之前和之后也有不少艺人这么做过,九成都凉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连王源那么大的流量,养成系的粉丝粘性又出了名的强,结果赴美学了一段时间的音乐,回来之后,发展势头都明显被他的队友拉开了,何况是其他艺人,在现如今,哪有那么大的粉丝低盘和热度基础供你去这么消耗?流行音乐不是艺术音乐,在艺术音乐领域,这么做的人也有,成功概率远高于流行音乐,不少人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师。流行音乐则不等人。梁博冒了很大风险。

如果没有2017年的《歌手》,梁博可能也很难翻红,他的路线将是以小圈子和音乐节跑场子为主,偶尔参加个电视节目,凭借曾经《好声音》冠军的名头让观众“哦?是他啊”。这与他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无关,环境就是这么个环境。但是,有,有2017年的《歌手》,他去了,《男孩》火了,《日落大道》也还行,所以梁博再度收获了热度,扩大了自己的听众群体,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他的所谓“闭关修行”还成了一个正向的噱头,被歌迷津津乐道。

之后,他又参加过一些音综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继续创作,参加音乐节和其他现场表演,偶尔也接OST。

梁博有一定的听众基础和路人缘,唱功不算特别强,但也不错,《好声音》出来的嘛,唱是一定能唱的,而且符合他的演唱风格,够用。他有创作能力,有一定的乐器演奏能力。

但他的瓶颈也非常明显:【a】性格原因,不善经营和表现自己,影响他的全面发展,他和他的歌迷可以觉得“不需要这个,不稀罕这个”,但你以为或我以为均不能改变事实,有影响就是有影响;【b】缺乏持续、有力、有规划的推手,《好声音》这个节目本身就推不动人,历届《好声音》的选手几乎都是靠其他节目翻红的,梁博的公司也不擅长给他争取合适的工作,歌手可以有性格,但艺人团队不能耍性格,你看,王菲有个性吧,但她的经纪人陈家瑛是出了名的会做人,考虑事情周全,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机遇;【c】核心粉丝人数太少,不成气候,这固然让他避免陷入类似于“饭圈”的麻烦,但要想仅靠“有好感的路人”或者“在网上随便夸你几句的理性粉丝”帮你撑场子,那纯属奢望,要掏腰包的,要亲身过来支持的,要动真格的;【4】他的音乐类型还是有些单一,说得再准确些,他被人熟知的音乐类型太单一了,他或许也可以玩转其他风格的,但大家不知道、不熟悉。

因此,梁博在音乐之外的商业价值几乎为零,他的演唱会也很难开得起万人级的大巡演,甚至单开一场万人演唱会都吃力。他这种发展方式的歌手,一般开个一两千人的演唱会巡演,是比较合适的体量。拼盘演唱会倒是能占万人的场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果梁博自己愿意,外人无权指指点点人家怎么发展。没准现在这样就是他最舒服的状态呢?

我个人判断,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天降馅饼,梁博的两个巅峰就是——2012、13年前后,《好声音》冠军的光环;2017年前后,《歌手》唱《男孩》翻红的余波。上限已定。他现在也过了三十,这几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线下的音乐活动很难举办。大众善忘,华语乐坛又越来越不景气,很难泛起水花。现在连《歌手》都没有了,《好声音》也半死不活,各种音综都在艰难求生,实在看不出梁博还能怎么再红一把。没看连骄傲了二十多年的郑钧都跑出来参加批哥的成团真人秀了吗?放在十年前,他参加一个音综当评委,都得扭捏一番呢。

有人或许觉得,你这么说太俗了,张口闭口红、热度,真正的音乐人能只追求这个吗?

当然不是“只”追求。但前面我说过,流行音乐的本质决定了,吃这碗饭的歌手不能不考虑流行性、知名度等“俗气”的问题。想不俗气,想超脱,想纯粹,可以去搞纯艺术音乐。

我不知道为什么“赢肖号”原话题的文案非把梁博列进这五人的名单里,大概是写文案的那个人偏爱梁博吧。我也觉得梁博不错,但“我觉得”没用,梁博与其他几位有显著的不同。这不是说梁博的音乐不够格,音乐是够格的,他的路人口碑甚至比其他四位还好点,因为他远离饭圈,黑粉基本找不到他身上,纷争少,又不会抢别人的资源,路人缘当然好。可是......又怎样呢?

其他四位,要么是已经开过多场万人演唱会的,要么是稍微努努力也能开多场万人演唱会的,梁博现在要是想开万人演唱会,一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能不能开得动万人演唱会,当是衡量一个流行歌手“量级”的重要指标。你很难梗着脖子讲,“我开不了万人演唱会,但我是天王天后,因为网友都说我好。”这说不通的。

他的专辑销量也成问题,全靠少量核心粉丝和多数好感路人买单,那得是二三十年前出道的老一辈歌手能做到,年轻一辈歌手很难指望这么卖专辑。将来仅靠音乐节和千人巡演的话,梁博的事业发展上限不会太高,因为这个盘子就那么大,制约了他发展,只能在一个不太大的圈层内奔跑了。华语歌坛与梁博同级的歌手或乐队还有其他的,他们有自己的市场和受众,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我们很少称他们为“天王”,无论是以哪个时代的标准,理由同上。

(4)周深:(选秀出身,2014年参加《好声音》,2020年靠末代《歌手》翻红并走高)

周深的崛起之路上,每到一个关键节点,靠的都是一个音综,总共四个音综。

出道:《好声音》,唱得不错,成绩不佳,没处说理去;

小翻红:《声入人心》,被更多人注意到,而且有了“深呼晰”的噱头,吸引到一批新粉丝;

稳住并小提升:《我们的歌》第一季,夺冠,被更多人看到,“勤深深”组合也是一个标签,从此,“周身擅长与人合唱,尤其与男歌手搭档更出彩”成为业内共识;

大翻红并飞升:《歌手·当打之年》,虽然最终名次不佳,但有出圈的参赛歌曲《达拉崩吧》,唱功得到广泛认可。

另外,周深参加过《好声音》的助唱表演,还参加过多次《蒙面歌王》,不过因为这个音综的特殊性,歌受到了一定范围的好评,但艺人很难凭此登上更高的台阶。

周深能够跃升至年轻一代的一线歌手,机遇之外,靠的是嗓音特殊性和优秀的唱功,缺一不可。在华语歌坛没落的时代,还有歌手能靠唱功出来,这与毛不易的靠作品一样,令人既意外又感动。敢情歌坛还讲点道理啊!

周深自出道以来,发挥很好并为其积攒口碑的现场表演有不少场次,这得益于他唱功科学扎实稳定。他也有失手的时候,但比较少。绝大多数时候,他的现场还是可靠的。他的翻唱也有一些流传较广的录音室版本。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周深的真正代表作是《大鱼》。这首歌展现了周深最擅长的风格、嗓音特质和标志性的演唱技术。确实是非常“代表”的代表作。这首歌也很出圈了,流传很广。周深直到现在还经常应邀登台表演这首歌。

在参加《歌手》飞升之前,周深也开过不少演唱会,但都是人数不太多的,跟梁博开的个人演唱会规模差不多,小几千人;但《歌手》之后,周深肯定有粉丝基础开万人演唱会,他的粉丝在网络上也很活跃,各项数据经常能跟典型的流量明星拼一拼。

唱OST方面,周深是个专业户,他有非常多的各种OST和商业推广曲。把同辈的男女歌手都算上,周深的OST数量名列前茅。

不足之处在于:【a】专辑太少,展示他个人表达和音乐理念作品很少,目前就发了一张专辑,而且那张专辑里的大部分歌曲,恕我直言,写得不行,没什么特点,很平庸的歌,他的个人单曲也不多,歌手不一定要自己创作,但如果自己不写歌,就要会挑歌,会用人脉搞到好歌,而且要快、要积极主动;【b】嗓音特质既是他的招牌和利器,也是他的束缚和局限,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要不老子怎么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呢;【c】唱歌时没有他综艺时放得开,缺乏“爆”的那一瞬间的畅快,缺乏放纵的爽感,周深的很多歌唱得不错,但回顾下来,总觉得还是差了一点点感觉,华晨宇有时舞台上放得太开了,周深是放不太开,他俩中和一下就好了,这可能与周深的性格有关;【d】给人的固定印象,觉得他就是男生女嗓、擅长古装剧OST风格的那种歌,或者就是轻轻柔柔、仙气飘飘的歌,都差不多。周深当然可以唱很多风格,他早期就能唱不同类型的歌,变化反差很大,但为什么现在唱功更纯熟、唱过的歌更多了,大家反而对他有了某种狭隘印象呢?归根到底就是a、b、c三个原因导致的,外加他的成名曲《大鱼》。粉丝当然知道周深还能唱其他的歌,但路人不知道,连他唱过《达拉崩吧》的热度都不能扭转路人的印象,即便路人也听过 《达拉崩吧》 ,还是觉得周深就会唱古风之类。您有办法吗?没办法。所以这就是专辑的重要性。

还有两个潜在的问题,可能也会在未来影响周深的发展:其一,他的粉丝早期不太“饭圈”,后来《声入人心》和《歌手》后,就慢慢地饭圈化了,饭圈化有利有弊,利在稳固核心粉丝,可以在演唱会和专辑发售时确保达成满意的数据,弊在于容易得罪人,影响路人缘,可能会没必要地招惹其他流量大的明星,遇到事黑你一把,歌手本人也会因此束手束脚,这个问题其他歌手那里也有,我就不一一说了,周深与其他流量明星的粉丝饭圈化不同的是——他的粉丝“饭圈化”渐变过程很明显,从无到有,由浅变深,其他流量明星的粉丝往往一开始就是深度饭圈化的,我们不去评判,就说这个现象;其二,周深的唱法虽然不太消耗嗓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音色也会变暗,同时换声区将变得没那么平滑了,形成两段嗓,中音区和高音区的统一性变差,而且当他到了四十岁时,他那时候的脸肯定没有现在年轻,配上现在的音色和唱法,可能会让观众产生的观感从“反差感”更名为“违和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不过现在担心这个还早,娱乐行业发展变化太快,谁也不用担心那么远的事,先把眼前的做好吧。

(5)刘宇宁:(独特的出道起点,2018年走红,现在多栖发展)

以前在《我们的歌》乐评里说过对刘宇宁的分析和评价,以前提过的这里就简短一些了。

在三四十年前,也就是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那时艺人多栖发展不少见。歌手去演戏什么的,经常看到。比如张学友,以唱歌为主,但也演戏;刘德华,唱歌、演戏交替为主业,后来刘天王也发现唱歌不如演戏赚得多,歌坛下滑了,便主要演戏了;莫文蔚、任贤齐,甚至连王菲都有过主演的影视剧。张国荣和梅艳芳能演能唱,有的观众更熟悉他们的银幕形象,但其实他们也主攻过唱歌,并取得过很好的成绩。至于演配角的歌手就更多了。

内地歌手演戏的也有,但相对少一些。可能我们的传统观点觉得这种是不务正业。演戏的就演戏,唱歌的就好好唱你的歌。其实没必要限制得这么死板。惠特妮·休斯顿还拍过戏呢,也没见耽误她唱歌啊,她给配唱的OST还成了她的代表作和无数后辈争相翻唱的热门曲目呢。

到了最近十年,年轻一辈的歌手几乎很少有去演戏,并且能捞到主要角色的了。刘宇宁就能,很独树一帜的发展路线,如果你知道他既没上过音乐学院,也没上过表演学院,从小家里就没什么钱,是地道的穷人家的孩子,学的专业是厨师,干过很多底层工种,你会更惊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宇宁是个“神人”,他的经历应该比目前绝大多数影视剧的无聊剧情更值得拍一拍。他这个经历有点像某些老一辈的艺人。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早期的演唱风格带有显著的“草莽”气息,后来融入了更符合流行音乐行业“要求和需求”的唱法,目前的草莽气息没有早期那么浓了,但偶尔也能听出来。

有人嫌弃他的发声技术不规范,唱法的烟火气偏重,不够“高端”、“上流”,可有人偏就喜欢他的独特风格和味道,觉得他这种唱法很适合江湖气的歌曲,所以不少OST找到他头上,他唱了,评价也不错。他的代表作《让酒》和去年火了一阵的《天问》就是这种类型的歌。这也提醒其他歌手,要善用自己的特点,哪怕它在某些人眼里是缺点,你用对了地方,说不定也有意想不到的奇效,出奇制胜嘛。流行音乐忌讳千篇一律。

刘宇宁也能唱其他风格的歌,比如都市抒情 、古风抒情 、轻佻欢快、端腔正能量等,所以他唱了各种风格的OST,很多,都还行。论数量,可能只比周深少一些;论风格,可能还比周深多一点。大概是因为业内对周深的风格存在更强烈的固化印象,对刘宇宁的看法则是擅长江湖气,其他的也能唱,——其实周深也能唱很多风格,刘宇宁也能。他俩的OST都挺多,嗓音互补,如果合作一首古装剧的OST对唱,效果应该不错,但他俩的粉丝可能不乐意,剧方也不见得愿意做一首歌花两人份的钱。

刘宇宁在五个人里年龄最大,但出道最晚。像梁博、华晨宇、周深的出道时间是刘宇宁的两倍,毛不易也比他早一年。这主要是因为他在人生的前二十八年与这个圈子没有关联,也没门路进来。非科班,专业不对口,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纯属野路子。他能出道,按理说只有一条路子——选秀。前面讲到的四位都是选秀出身,而且三个人是音乐专业的,就毛不易不是。结果,刘宇宁居然也不是靠选秀出道。

刘宇宁是男中音的本钱,但流行音乐不太注重声部划分,所以他有时也需要去唱一些高音的歌。早期,他全是真音硬顶,我以前分析过,这种方法不科学,听着一时爽,但后患大;后来他在声带手术后,找到了假声和混声的方法,一开始还不太熟练,换声区过度不自然,音色不统一,现在进步很大,用得也比较熟了,只要状态不是非常差,换声自然多了,音色也比过去一致了。如果还要深究,他的假声还可以练得更实一点,他的假声有时显得有点虚,这与声带闭合有关,作过声带手术,可能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混声该上的时候,也可以练得再自然些,要习惯提前变共鸣位置,不要等到了真声的极限再变共鸣,那来不及的(这个道理是被广泛认可的,无论唱美声、民歌还是流行,无论是中或外,它是通用方法,欧美流行和华语流行的很多被大家认为唱功不错的大腕都在用),混声的音色与中声区再一致些。另外,越是唱到高音,喉咙这个地方越要松弛,通道要通,气息要畅,如果太用力以致喉咙这个地方你自己感到是紧的、气息是僵的,那就是技术上有问题,要及时调整。这些需要不断摸索,主动运用。

除了技术上,刘宇宁在唱歌方面还需要提升的东西是音乐修养。这倒不是说他现在修养很糟糕所以要提升修养。他目前挑歌挑得不错,自己发的专辑和单曲也没有很俗气很糟糕的。他的音乐品位并不差。那为什么还要提升音乐修养呢?

你看前面提到的那四位,三个音乐学院的,剩下一个毛不易自己写歌。刘宇宁早期的家境和经历决定了他那时不能受到系统的音乐教育。这一块是有欠缺的。现在既然做了职业歌手,想要发展得更好,就需要弥补这一块缺陷。音乐修养这东西,说起来虚,但它能影响到歌手的方方面面,比如选歌的品位、对歌曲处理的思路、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演唱的人文情怀,等等。

这个问题不光是对他。其他歌手也要注意。你看以前大家公认唱歌写歌比较有品位的歌手,齐豫对音乐剧有很多了解,张学友演过音乐剧,周杰伦对古典音乐有很多了解,王菲借鉴歌剧的演唱技术放进自己的歌里,刘欢和李健的古典音乐修养很好,毛阿敏练过唱歌剧咏叹调,邓丽君对戏曲和民歌非常熟悉。所以,年轻的歌手们,如果你对自己的音乐发展感到迷茫,找不到提升的方向,或者你觉得自己还需要再提升自己的音乐品位,把歌曲处理得更“高级”,那么请求教于“经典”,求教于“先贤”。

刘宇宁的音乐品位虽然不差,但这是一种天然的直觉,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人类思维跃升的必经之路,也是人之所以是智慧生命的骄傲。限于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刘宇宁在音乐上的眼界是会受到限制的,尤其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必然要面对这个瓶颈。对于华语流行乐坛的歌手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尽量不要从流行的歌曲里寻找流行歌曲怎么唱。欧美的很多流行天王、天后是从古典乐和爵士乐中汲取营养。华语流行乐坛中,很多品位不错的歌手是从古典乐、戏曲和地道的民歌中汲取营养。有句老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你照着现在流行音乐里还不错的歌曲学习,得到的顶多是中等水平的东西,甚至是下等水平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学到中等水平、甚至上等水平的东西,必须要找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身为一个职业歌手,听歌和学习音乐不能只依着自己的性子来。喜欢,要听,不喜欢,也要听,听多了就喜欢了,人的兴趣很容易培养。

而受过系统音乐教育的歌手,有时候品位也不一定就好,不是因为音乐教育没用,而是做学生时没好好学。当了歌手之后,要补好这一课。

在当职业歌手这条路上,刘宇宁的起步比其他歌手晚,按照前面我们说的年龄阶段,他出道的年龄应该是一个正常歌手进入巅峰的起点。所以他慢了不止一步。不过他出道后,还是很勤奋的,大概是意识到自己出道晚,耽误了很多时间,歌发了很多,专辑和单曲也做了。万人演唱会的巡演也开过了。短短四年,他做了很多事,密度很高。

不过他还缺少一首被大众熟知且认可的代表作。他有几首在一定范围内有流传度的歌,但还需要更大范围内流传的歌,让路人一提到他,就想起这首歌,一听到这首歌,就想起他。这方面,他与华晨宇都需要这样的歌。

但有意思的是,一般的歌手要想获得大众认可,必须要有音乐上的代表作,这是硬指标。但如果是像刘宇宁这样既能唱歌,也能演戏的两栖艺人,他还有另外一条路——先通过演戏让更多人认识,然后借着这个知名度,带动自己歌曲的流传。道理是这个道理,能不能实现,那得看他自己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五位歌手,90后的男歌手里,胡夏也算是发展不错的,他同样是选秀出身,2010年出道,出过爆曲OST《那些年》,还有《知否知否》在当年有相当的热度。他唱过的OST也挺多。专辑发了,还演过戏。整体看,他的业务能力可以,大众口碑不错,也有知名度。但很遗憾就是粉丝基础一直没构建起来,导致即使歌火到爆,人也没有很火,核心粉丝数量不太多,肯定撑不起万人演唱会。他出道以来也开过几次演唱会,但即便是他最火的时候,也与万人巡演这个目标有相当遥远的距离,所以本帖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文案里没把胡夏列入,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赢肖号”觉得炒的水花不够大,真势利。

火不火,确实玄。经常看到有网友说,你没代表作,所以不火,你唱功不行,所以不火。其实有代表作,也不一定火,有唱功,也不一定火。尽人事,还得看命。

霍☆尊也是90后。他同样是选秀出身,2012年出道。后来第一届《好歌曲》凭借《卷珠帘》火了一把,那两年,这歌是真的火,周深当时还没出道,就在5sing上翻唱过这首歌,直播时也唱过。客观上,这首歌走红,为古风圈从第一层跃迁到第二层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借着这个契机,古风歌曲逐渐成为主流曲风的一种,现在大家都习惯了。作为星二代,他的路本就比其他草根歌手好走得多。通过《好歌曲》,他又得到了刘欢的支持。还与有名有才的音乐制作人常石磊是好友,在沪音乐圈也有不少人脉。他的音乐修养很好,对古典音乐和戏曲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发的歌也质量不错。参加过《歌手》.......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年轻歌手,好像都去过《歌手》,《歌手》真是宝地。他能创作,也能演奏乐器。核心粉丝数量不太多,但也不少,撑不起他开万人演唱会,但几千人还可以,与胡夏的体量差不多。没出事前,他也经常有OST可唱,如《芈月传》的片尾曲,是很难得的机会。结果,去年他因口无遮拦,事业戛然而止,以后估计也没机会再登主流舞台了。

其实还有一些90年代出生的男艺人,可能比前面提到的那些歌手还火,也开过演唱会,发过专辑。他们的个人简介里,也说自己是歌手。个别的唱功也还成,甚至还有一两首流传度不错的代表作。但是,他们的爱豆光环太强烈了,强到完全盖过了他们的歌手身份,除了粉丝,外界普遍认为他们是爱豆,而不把他们归类为歌手,——没有判定歌手的身份与爱豆的身份孰高孰低的意思,分类差别。因此,本帖就不讨论他们了。

网址:所谓《网友评选新生代歌坛五大天王》到底靠不靠谱?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35652

相关内容

中国乐坛“新四大天王”,新生代歌手只能靠表情包出圈?
歌坛“五大天王”都有谁?选手名单惹争议,网友:我不要被代表
追星必看!代拍到底靠不靠谱?⚠️
华语乐坛“新四大天王”,出圈只能靠梗了?
张雪峰到底靠不靠谱? 好...@热点洞察者小张的动态
靠一首歌闯乐坛的十大歌手
网友评选“五大天王”:华晨宇、毛不易、周深入选,其他人有争议
唱歌是靠练还是天赋
网友评选:华语乐坛影响力最大的10位歌手排行榜!
横圆梦影视培训到底好不好?靠不靠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