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记者陈馨北京报道 一个是犹抱琵琶,打死也不说;一个是天天有料,生怕不知道。就在央视春晚(
)“遮遮掩掩”时,11月28日,四川小伙“老孟”正式向其宣战,要自办一台“山寨版春晚”。2008年岁末,一台“八字还没一撇”的山寨春晚,每天都有“新料”抖,着实抢了央视春晚不少风头。
老孟其实不姓孟,原名施孟奇,一开始朋友都管他叫孟奇,时间久了,都以为他姓孟,干脆改叫老孟。
老孟自称36岁,四川人,“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我现在还是个花骨朵咧?”老孟来北京已有6个年头。做过计算机,婚庆司仪,还搞了个主持人培训中心,朋友评价他,“好折腾,闲不住”。
叫板央视春晚?其实最开始只想恶搞!
晨报:做主持人培训挺好的,怎么想到要做一台山寨春晚呢?
老孟:春晚年年都看,这几年越来越没意思。有一次坐在开往郑州火车上百无聊赖,看到又有春晚新闻曝出来,就想我能不能搞点什么名堂。其实民间有好多艺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娱自乐呢?
晨报:所以你要“叫板”PK央视春晚?
老孟:PK要旗鼓相当,是讲互动的,人家央视根本不搭理我。其实最开始是想恶搞春晚,比如它有个小品《打枪》,我就排个山寨版的。后来想自己做,张艺谋做奥运开闭幕式时不早说了嘛,咱们中国人就是多,人海战术嘛。
晨报:央视办台春晚人力、物力、财力吓死人,你这不是天方夜谭?
老孟:是啊,不少朋友说我开玩笑,大年三十,人家凭什么要看你?2002年春节,我本打算一个人在北京过,但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实在太可怜,大年三十还是跑回了家。我就想有了这台晚会,让回不了家的农民工、大学生有个家。
2008年最牛名词,“山寨”实至名归。这个本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各行各业。当“山寨”成为了一种时尚,山寨剧、山寨服饰乃至山寨企业应运而生,更多人打着“山寨”名义,标榜自己,期待着能真正登堂入室。
打“山寨”之名行炒作之实?我从骨子里就喜欢山寨!
晨报:山寨意味着粗制滥造,盗版,很容易遭遇声讨,不怕么?
老孟:我是从骨子里就喜欢山寨,小时候看到人家有把漂亮的雨伞,我就跑回家想方设法学着做,其实那就是山寨。
晨报:传统春晚在你看来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老孟:全国有那么多节目、演员,每年见到的总是那几拨人,央视春晚成了部分人的俱乐部,普通老百姓根本进不去。“开门办春晚”就是句空话。
晨报:许多人听说“山寨春晚”第一反应就是炒作,哗众取宠?你还贴在车上四处招摇?
老孟:贴在车上,那是新闻,不是炒作。要炒就要炒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把对春晚的热情与思索炒作起来。
因为没有经费,老孟只能借由网络报名,上传节目。目前演出场地已有人免费提供,约可容纳200人左右。这几天,老孟想换个更大的,最好能容纳1000人,因为短短几天已收节目700多个。
晨报:节目好坏最后都由你定夺么?标准是什么?
老孟:标准不可能像产品一样有个规格,只要健康喜庆、幽默新奇,贴近老百姓就好了,我只是拍板队伍中一员。
晨报:听说你幕后有个智囊团,还是央视导演级别的?
老孟(警觉):哪儿听说的?就是一般的专家。
晨报:是有名的专家吗?
老孟:有名,有名字的。
晨报:你会去演吗?
老孟:我已经排了个小品,但也得专家组审定,绝对不搞潜规则。直播3个小时,要是节目不够,得靠我老孟上去耍猴啊。
晨报:听说现在有不少明星找上门了?都有谁?
老孟:那不能透露,肯定有明星,但不是必须。
老孟每天光电话就应接不暇,有的要提供物资;有的要提供场地;有的要推荐演员……有了这些“后台”支持,老孟办春晚底气更足,“用不如央视的设备,办出超越央视的晚会”。而今,关于晚会的雏形,老孟已渐渐清晰,最让他犯愁的是演员的差旅费,“说是自愿参加,可我于心不忍啊!”
晨报:有消息说你已“忽悠”到了100万?
老孟:怎么可能?是有记者让我做个晚会成本预算,我说得有50万吧,再算上演员差旅费什么的,得有个100万吧。又问我现在解决了么?我说差不多了,就是差旅费没解决,结果就变成老孟有了100万。
晨报:拉点赞助也是应该的,办台晚会总是需要成本。
老孟:我现在没有拉到任何赞助,也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场地都是人家提供给我的,还送来些食物,这是无价之宝,他们也没要求我给与什么回报,但我还是要知恩图报。
晨报:山寨春晚什么时候直播?
老孟:大年三十21:09吧,比央视春晚要晚,好戏总在后头呗。
晨报:是在你自己的山寨春晚网站直播么?
老孟:可能还是会找门户网站,现在已有网站有合作意向(名字不能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