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虛擬偶像請勿抱以虛無心態
虛擬數字人是通過VR、動畫製作、程序算法等技術的結合,創造出來的虛擬人物形象,目前大致分為服務型和演藝型兩類,近來又受“元宇宙”的加持,行業發展熱度不斷增加。作為演藝型虛擬數字人的虛擬偶像,在娛樂和科技的結合下,可以舉辦演出活動、品牌代言、參與直播帶貨等,成為文娛產業的一個新的生態。
在所謂的行業“風口”吸引下,不少企業和資本也紛紛入局,開啟商業競爭的序幕。有數據顯示,數字虛擬人行業僅2021年國內新增虛擬人相關企業超6萬家,2022年1月,虛擬人領域近百起融資累計超4億元。據相關行業人士的透露,虛擬偶像製作成本高、運營投入大、回本周期長,市場也呈現出“二八效應”。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B站上有3472位關注度或高或低的虛擬偶像,但其中1827位虛擬偶像當月的收入為零。一個市場熱點的出現往往會引起一些企業的積極追求和布局,但如果缺乏對行業發展的細致研究與規劃準備,只顧搶占賽道、盲目投入,抱著這樣的虛無心態再熱門的產業參與恐怕也難收獲成果。
在娛樂圈頻頻出現偶像“塌房”、藝人失德的現狀下,虛擬偶像的“完美人設”似乎剛好彌補這一缺陷,也吸引著不少人關注的眼球。虛擬偶像的依托於先進技術的“定制化”生產,的確能夠迎合粉絲的喜好,同時其言行也受到控制,看似完美無缺。但其背後仍然是受運營團隊和商業資本的運作,想要完全擺脫違規失德的風險是不現實的,同樣會受到不良飯圈文化、商業炒作等影響。
虛擬偶像所體現的是以“Z世代”為代表的一種青年亞文化。這批青年人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基於網絡而進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娛樂選擇,讓他們的精神需求、文化生活有了新變化。比起真人偶像,虛擬偶像和粉絲更近,能夠更加便利地進行交流互動,用身上特有而穩定的元素獲得認可與共情。在“群體性孤獨”的網絡時代,虛擬偶像這種情感意義上的互動與陪伴很好地契合了不少年輕人的情感需求和價值取向。
但當這樣的情感需求被商業模式所利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粉絲群體的捆綁與消費。對粉絲群體的過度迎合與滿足,有可能加劇泛娛樂化的傾向。此前就有媒體報道,一個女孩因過度沉迷一款虛擬戀愛養成遊戲而過度消費,放棄了自己正常的社交。在虛擬環境下與一個依據個人喜好的虛擬形象開展互動,獲得的可能是滿足與舒適。但我們終究是現實的人,需要面對多元的現實生活,對虛擬的過度追索和滿足或許會給我們真實的認知和生活帶來虛無。
每代人都有各自的偶像,偶像所承載的是對應時代大眾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偶像的含義在文娛產業的發展熱潮之下其實遭到了窄化,偶像的身份似乎已經和演藝明星密切掛鈎,但其實能對人們形成榜樣和感召的人,就是偶像。偶像崇拜是群體活動的正常現象,但透過偶像所表現的內容和影響值得重視。不管是現實偶像還是虛擬偶像,優質偶像才應該受到尊崇和傳揚,向人們傳遞積極正向的力量。
現在虛擬偶像正開始與主流媒體、平台合作,獲得“破圈”的機會並進一步擴大市場參與。市場監管部門應該關注這樣的新形勢,及時跟進,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予以規範。“虛擬偶像們”也應該意識到,如果要繼續發展,就應該以主流的社會價值對標自身的言行尺度,把落腳點放在遵守市場規則、承擔社會責任之上,培育和傳播正確的價值觀,承擔起對廣大青少年的良好示範與引導作用。不要將不良的商業手段、惡俗文化和違法行為移植到虛擬形象上,來擾亂現實的秩序,製造更多的虛無。
网址:對待虛擬偶像請勿抱以虛無心態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31300
相关内容
虛擬偶像成了品牌代言新寵 優勢在哪?金信英就貶低「虛擬偶像」PLAVE的爭議道歉!「沒有了解時代的潮流,我的發言太無禮了」
時代風潮中的虛擬偶像不是壞事
當科技遇上藝術 虛擬歌手:讓技術承載心聲
虛擬男團PLAVE六月確定在日本出道!將發行單曲《捉迷藏》團隊知名度與影響力持續攀升中~
明星微博頻遭網絡暴力 虛擬空間圍攻同樣“傷不起”
走在科技前端!TVBS首創業界「AI明星虛擬人」,陳亞蘭、修杰楷分身陪粉絲即時互動暢聊
“铃原爱蜜莉虚拟偶像领域的璀璨之星”
少女時代太妍日本演唱會「The TENSE」臨時取消,原因竟是「器材未運抵」!親自發文安慰粉絲,深感空虛似「遭盜竊」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將負連帶責任 違法所得被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