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偶像“塌房”:虚拟不是挡箭牌
虚拟偶像“塌房”:虚拟不是挡箭牌
2022年06月14日 06:56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过去的2021年,被称为偶像“塌房”元年。违法失德的艺人,被观众唾弃、让粉丝伤心。
如今的2022年,虚拟偶像趁势崛起,俨然成为资本宠儿,钱途一片光明。
据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带动周边市场规模为645.6亿元,吸金能力不容小觑。从时尚杂志封面到美妆食品汽车广告,相比于明星代言翻车风险,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和安全性,更受品牌方青睐。
从底层逻辑来看,虚拟偶像“站”起来,文娱新生态的诞生,最重要的背景是Z世代的崛起。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每一代偶像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当数字时代来临,网络深度渗透生活,作为现实世界的完美镜像,虚拟偶像更容易让Z世代产生情感认同。人无完人,真实偶像做不到无死角完美,而虚拟人却可以“颜值”永远在线,身材绝不走样,唱跳业务能力也不设上限,也更接近于年轻人心中的完美形象。
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虚拟偶像多了也“翻车”。近日,虚拟偶像A-SOUL成员“珈乐”宣布“直播休眠”,随后曝出“珈乐”的扮演者受到公司压榨、工作强度大和待遇太低等负面消息。
偶像是虚拟的,利益却是真实的。即使虚拟偶像拔电就下班,如果其背后的运营团队和资本运作,眼中只有金钱永不眠的逻辑,虚拟人设注定走偏,负面丑闻难以避免。以A-SOUL事件为例,争议让人们开始关注“中之人”(扮演虚拟偶像的人)的现实权益,也在警惕虚拟偶像过度依附流量,“饭圈”闹剧卷土重来。
古语有云,“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面对“塌房”危机,虚拟不是挡箭牌,关键在根基稳不稳。打造虚拟偶像,也要守住法律的底线、道德的边界。让“星光”长久闪耀舞台的,绝不是虚拟“皮囊”亮眼,而是积极向上的内涵底蕴。(作者系知名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虚拟偶像“塌房”:虚拟不是挡箭牌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31287
相关内容
虚拟偶像也会“塌房”?虚拟偶像塌房了?
流量“塌房”,虚拟偶像能否雄起?
明星接连“塌房” 粉丝会移情虚拟偶像吗?
虚拟偶像,难逃塌房
“永不塌房” 虚拟偶像进入主流市场
虚拟偶像:饭圈“塌房”后的新风口?
虚拟偶像的困境:不仅会塌房,还更烧钱
虚拟偶像 责任不能虚
娱乐明星塌房,虚拟偶像 时代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