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富神话”到“业绩滑铁卢”:于洋离职背后的富国基金困局

发布时间:2025-07-01 14:44

  当富国基金6月28日的两则卸任公告尘埃落定,于洋的名字再次与“争议”二字深度绑定。这位曾被视为公募界“医药投资明星”的基金经理,在三年半的“回巢”之旅中,不仅未能复刻昔日辉煌,反而以连续三年负收益的成绩单,将自己和东家拖入信任危机的漩涡。这场由个人职业轨迹与公司用人策略交织引发的风波,撕开了公募基金行业过度依赖明星效应的遮羞布。

  从“弃公奔私”到“弃私返公”

  2015年加盟富国基金的于洋,曾是资本市场的“幸运儿”。2017年接管富国新动力后,凭借对医药板块的精准布局,他在成长股牛市中迅速崛起,基金净值曲线的陡峭上扬让其成为基民眼中的“造富能手”。彼时,市场对他的追捧达到顶峰——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跟着于洋买基金”的讨论,机构研报将其誉为“医药投资领域的稀缺人才”。

  2020年6月的“奔私”决策,最初被解读为“追求更高自由度”的职业升级。当他以私募投资总监的身份亮相时,资本市场普遍认为这是“明星基金经理价值的再释放”。然而短短一年半后,“弃私返公”的反转剧情猝不及防,富国基金高调宣布其回归的消息,甚至为此调整投研团队架构,营造出“王者归来”的舆论氛围。

  这种戏剧性的职业跳跃,在当时就埋下隐患。有资深基民在论坛留言:“一年多时间两次跨界,到底是对私募水土不服,还是公募的橄榄枝太诱人?”更值得玩味的是,回归后的富国新动力迅速启动限购,单日申购上限一度低至1000元,这种饥饿营销式的操作,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明星效应”的非理性追捧,却忽视了投资市场最基本的逻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风格错位与环境剧变的双重绞杀

  回归后的于洋,很快遭遇职业生涯的“滑铁卢”。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富国新动力年度收益率分别为-12.3%、-8.7%、-5.2%,三年累计亏损超25%,与他首次管理期间年化15%+的收益形成刺眼反差。基金规模也从高峰期的120亿元缩水至不足40亿元,持有人数量减少近60万。

  市场环境的剧变是无法回避的因素。2022年起,A股市场从普涨行情转向“结构化厮杀”,医药板块更是成为政策调控的重点领域。集采政策的常态化实施,让曾经支撑于洋业绩的创新药企业集体“失速”——某重仓的抗肿瘤药龙头股价从180元跌至65元,某生物疫苗企业市值蒸发超700亿元。这些曾经的“心头好”,如今成了拖累净值的“包袱”。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投资风格的强行扭转。熟悉于洋的业内人士透露,其早期成功源于“集中持仓+长期持有”的成长股策略,对医药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度可达“跟踪到临床试验数据细节”。但回归后的富国基金,正推行“均衡配置”的考核导向,要求基金经理在消费、科技、周期等板块均有布局。这种转变让于洋陷入两难:继续坚守医药则可能因行业下行被问责,转向其他领域又缺乏足够的研究积淀。

  风格切换的阵痛在持仓变动中暴露无遗。2023年一季报显示,富国新动力前十大重仓股中首次出现地产、银行等传统蓝筹,但其建仓时点却精准踩在行业周期顶部。某国有大行股票在持仓期间跌幅超30%,某地产龙头更是因债务危机停牌,这些“跨界”投资不仅未能对冲风险,反而成为新的亏损源。有基金评价机构直言:“这像是让外科医生突然转行做内科手术,专业性的断层必然导致治疗效果打折。”

  公司治理失焦

  于洋的业绩崩塌,更折射出富国基金在公司治理层面的深层缺陷。作为成立超20年的老牌公募,其本应建立起成熟的投研风控体系,但在这场持续三年的业绩下滑中,却暴露了反应迟缓、问责缺失的管理漏洞。

  从时间线看,富国基金的补救措施明显滞后。2022年中报已显示基金业绩大幅落后同类产品,但公司直到2024年3月才首次增聘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此时净值已较回归时下跌近30%。这种“拖延症”式的应对,让基民错失最佳止损时机。在天天基金网的评论区,愤怒的投资者留下这样的质问:“基金公司到底有没有实时监控业绩?还是等我们的钱亏光了才想起补救?”

  更值得商榷的是其用人策略的短视性。在于洋“弃公奔私”仅一年多便将其召回,这种“来者不拒”的态度背后,是对明星效应的过度迷信。业内普遍认为,基金经理的职业稳定性是业绩持续性的重要保障,频繁跨界的管理者往往面临投资逻辑断裂的风险。富国基金在未充分评估市场环境变化、投资风格适配性的情况下,贸然将核心产品交还给“回归者”,本质上是将投资者利益置于公司短期规模诉求之后。

  信任危机的传导效应已开始显现。Wind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富国基金整体净赎回率达8.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部分渠道销售人员透露,已有银行网点将富国基金产品从推荐列表移除,“客户一看到富国就联想到于洋,解释成本太高”。这种品牌损伤的修复,恐怕需要比三年更长的时间。

  破除明星依赖症的必答题

  于洋离职事件,为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敲响了警钟。当“明星基金经理”成为基金公司的核心卖点,当基民的投资决策建立在“个人崇拜”而非理性分析之上,整个行业就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对基金公司而言,需要重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健康的投研生态,应当是“平台赋能个人”而非“个人绑架平台”。头部基金公司的实践已证明,通过行业分工、团队协作、风险共担的机制,即使核心基金经理变动,也能保持产品业绩的稳定性。富国基金的教训在于,过度依赖于洋的个人能力,却忽视了投研团队的梯队建设,最终在明星光环褪色后陷入被动。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风波也是一次理性教育。基金投资的本质是对组合管理能力的信任,而非对某个人的押注。回看于洋的投资历程,无论是早期的成功还是后期的失利,都与市场环境、行业周期深度绑定。成熟的投资者应当学会穿透“明星光环”,关注基金的底层持仓、风格稳定性和公司治理水平,这些才是决定长期收益的关键因素。

  随着于洋的黯然离场,富国基金正站在重建信任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沉迷于“造星运动”,还是深耕投研体系建设?这个选择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未来,更可能成为公募基金行业转型的风向标。毕竟,资本市场最终铭记的,永远是那些能穿越周期、守护投资者利益的长期主义者,而非转瞬即逝的流星。

网址:从“造富神话”到“业绩滑铁卢”:于洋离职背后的富国基金困局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29186

相关内容

范妍发新基金,富国基金造“新神”?
富国基金“造星”再升级!押注范妍能否扭转业绩下滑颓势?
明星基金经理富国于洋“奔私”这次是“借壳”成立私募
兴业基金频发人事变动,明星基金经理所管两年期产品遭遇滑铁卢?
明星基金经理“人事疑云”,富国基金应尽快“直面”
中信保诚基金:明星产品遭遇业绩滑铁卢,“新兴产业A”3年净值下跌54%
“权益女神”范妍复出,能否在富国基金再现辉煌?
于洋离职传闻落地,明星基金经理卸任常态化,年内公募基金经理离任182人
于洋离职传闻落地,明星基金经理卸任常态化,年内公募基金经理离任182人
富国基金“掐尖”明星基金经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