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其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场文艺界的深刻革命,给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这场革命源于京剧界的创新,但那时尚未被称为“文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各大京剧院团已经开始创排以革命为主题的京剧,这可以视为一种前兆。随着时间的推移,歌颂工农兵、赞美英雄的现代革命剧目逐渐成为舞台上唯一的展演内容,并迅速扩展到电影、话剧、芭蕾舞以及相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这场变革确实推动了文艺界的新生,题材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更加贴近时代与生活,这才是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一些年轻的新面孔开始在文艺舞台上崭露头角,像童祥苓、钱浩梁、刘长瑜、殷承宗、刘庆棠、于会泳等人都成为新一代的代表性艺人。
诚然,尽管这一时期的某些做法较为激进,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文艺界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无论是题材的革新还是新人艺术家的涌现都是值得称道的。然而,这一时期真正改变的,最为显著的却是人心。一些人试图借助这些剧目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且对许多老一辈艺人进行了压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老艺人们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虽然他们确实有个别旧社会积累的陋习,但这也只能算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根本不应遭受如此严重的冲击,他们无疑是无辜的!
今天我们要聊的正是这一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刘庆棠。他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曾在经典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中饰演“洪常青”,在那个时代的众多“洪常青”扮演者中,王心刚、刘庆棠与冯志孝都是一时之杰。
刘庆棠出身贫苦,但凭借不懈的努力与执着,最终成长为一位享誉的芭蕾舞名角。老实说,在当时,学习芭蕾舞对许多人来说并非易事,因为芭蕾舞并不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学习过程比京剧、豫剧、昆曲、河北梆子和秦腔等更为复杂。然而,刘庆棠的努力使他成功掌握了这门艺术,最终在舞台上成为了耀眼的明星。
在《红色娘子军》中,刘庆棠的“洪常青”角色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巅峰,使他一时间声名大噪,家喻户晓。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走红后的改变,他开始批评周围的许多人,也正因如此,许多人选择离开舞台,其中不乏像黎国荃这样的知名艺人。
更有甚者,刘庆棠的搭档白淑湘曾遭到他的批评,甚至曾一度传出两人关系紧张的传闻。说实话,在这一特殊的时期,许多人因为无法抓住时机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刘庆棠就属于其中之一。他因“旗手”的提携而成为一代风云人物,但在许多问题和做法上又显得极为片面,而他自己深知这一时期犹如走在薄冰之上,稍有不慎,便可能会被迫退出舞台。
在这一动荡的时代,许多京剧名家如童芷苓和赵燕侠就因为些许小事而退出了演艺圈,甚至被剧团赶出。归根结底,这段历史的背景固然复杂,但人心的变化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由江枫渔火怎堪愁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