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旬刊]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对话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

发布时间:2025-05-28 11:44

  作为海归博士,王瑞芳2003年应邀回国担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首任院长至今。其15年的海外大学执教与研究生涯,使得嘉庚学院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国外大学的影子;而曾经的国内求学与大学工作经历,使他对国内大学的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在嘉庚学院的办学实践中,王瑞芳注重借鉴国际办学的通常作法,又充分考虑到内地的文化差异和现实环境,在采访对话中,《教育》旬刊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他作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的风格。

面向学生 面向市场

  《教育》旬刊记者:贵院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

  王瑞芳:“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口号,现在很多大学都在提它,但是否大家都很认真地来考虑这个问题,并把它落实到办学实践中去,恐怕未必尽然。我们从办学起,就认定这是我们必需要走的一条路,否则这所学校很难办好。因为对一所非国家财政拨款的学校来说,学生就是生命线,不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迟早会是一个问题。在我们看来,学生是我们的“客户”,也是我们的“产品”。面对“客户”时,我们要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到位的服务,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本科教育;面对“产品”时,我们要作为教育者实施严格的管理,使这个“产品”在“出厂”时质量是有保障的。所以,“到位的服务”与“严格的管理”是我们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两个基本点,它们缺一不可,一味地强调服务,或者一味地用所谓的“管理”严格地束缚学生,都会使“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理念的执行走偏正常的轨道。在今后的高等院校竞争中,哪些学校能够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我坚信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独立院校的管理者们,都会认同这样的理念,坚持这一理念,独立院校就有希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新生力量。

  《教育》旬刊记者:面向人才市场办学与面向就业市场办学之间有何差异?

  王瑞芳: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要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用一揽子措施解决,单单强调高校在就业中的作用是不够的,毕竟高校不是用人单位。认真研究就业市场情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我们高校责无旁贷。但高校毕竟不是“就业中介所”、“就业服务站”或者“就业培训基地”,完全以简单就业(有工作可作)为导向培养学生,以虚假的就业率作为评判高校办学成效的标准,打折扣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损害的是学生的利益。现在许多大学,四年本科变成了三年或者三年半,其它时间学生都在忙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了就业,但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与以“就业”为立足点的办学不同,面向人才市场办学更关注的是质量层面的问题,即培养出的人才在能力、综合素质上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简而言之,面向人才市场办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就业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因此找到工作,而且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并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因此,面向人才市场办学自然要关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独立学院而言,培育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更加灵活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分制、转专业制,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收获知识、技能的同时,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不少情况下,就业难的问题是专业培养不对口、人才培养方案脱离实际造成的,我认为,灵活的转专业制度是提高就业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规范管理 克服困难

  《教育》旬刊记者:贵院在实施规范管理工作中有何特色?

  王瑞芳:如果说学生是我们的生命线,那么规范与创新就是让我们生生不息、长久发展的动力,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水”。我们在实施规范管理时,秉承三个信条:一是贴近国际惯例,建立科学、完善、与时俱进的规范管理模式,毕竟先进国家的现代大学制度历史比我们更悠久;二是违规必究,强调高效执行规范管理,规定不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落实在严格的“执行”中,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一旦发现,立即处理,谢绝说情走后门;三是时刻不忘创新,规范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促进,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为规范发展提供助力,融合二者的管理才是所谓的“高效管理”。

  《教育》旬刊记者:根据贵院的办学经历,您认为独立学院办学面临哪些困难?

  王瑞芳:主要有三方面的困难。首先是社会认可度的问题,对以民办机制举办的学校,许多人有看法,认为这类学校只追求利润,人才培养的质量比较差,教师队伍也不够稳定。要改变这些看法,需要独立学院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你办学质量提高了,人才培养有成效了,大家自然会改变对你的成见。

  第二个困难就是高水平人才十分缺乏。这从根本上来说也还是社会认可度的问题。如何迅速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质量,是摆在许多独立学院面前的一道难题。过于依赖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只能是“缓兵之计”,绝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打造一支“高水平、重职责、有爱心”的专任教师队伍,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我们这类型的学校也才有立足、发展的可能。

  第三个困难就是新的组织文化很难获得认同。比如很多教师受到公办院校组织文化的影响,认为教书育人就是课上的事情,下了课就没什么事了。而我们认为教书育人不应只在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外,要求老师要每日来校上班,要进行课外答疑,一些老师就特别不能理解。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要进行长期的沟通以外,还要充分地运用合同管理,真正地使认同理念的人和学院一起成长。

  《教育》旬刊记者: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有哪些?

  王瑞芳: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的产物,对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提前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本科教育中引入民办机制,增进了高等教育的行业竞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股新兴力量。

有效教学 追求理想

  《教育》旬刊记者:您怎么看待内地当前的本科教学?

  王瑞芳:我们的本科教学缺乏“个性”。为什么这么说?放眼望去,我们的大学“千校一面”,大家都以同一模式批量生产着“产品”,不分层次的人才培养部分地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而对人才本身来说他的兴趣和潜能也在同质化教育中被抹杀。要改变这一局面,大学教育应区分不同的类型,实现“多元化”发展,最重要的是不要偏离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我们的本科教学也缺乏“敏锐性”。高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的刚性,以及因师设岗的刚性课程体系等,使高校难以对人才市场的情况形成较快的反应,这就使如何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成为问题。

  此外,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竞争,在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上缺少压力和危机感,使我们的本科教育显得十分“平庸”。近几年,越来越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从一个侧面影射出我们国家本科教育的尴尬境地。

  《教育》旬刊记者:贵校提出“以有效教学见长”的主张,其含义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王瑞芳: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基于对本科教学“无效性”的思考。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大学生真是太多了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单位找不到高素质的、合用的人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高校成批次地“生产”出不合用或不够格的毕业生。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认为它有四点基本含义:一是教的过程是有效的,教师的投入和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知识要点的能力;二是学的过程是有效的,教师知识和能力传授因学生学习得法、积极钻研而变得顺利;三是教学互动的过程是有效的,在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产生很好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四是传授的和接受的内容和技能都是有效(用)的,如果学的东西没有用,只是一个花架子,这就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教育》旬刊记者:您的国外求学和执教经历对您主持嘉庚学院的办学有什么影响?

  王瑞芳:有很大帮助,它使我能够接触到国外好的办学经验。我将它们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到我们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因而我们的办学一直贴近国际惯例。

  《教育》旬刊记者:嘉庚学院的办学现状,与您的理想有多远?

  王瑞芳:在母体学校厦门大学的支持下,经过学院全体同仁的努力,嘉庚学院经过7年的跨越式发展,在办学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显成效,社会认可度也在逐年增高,因此我对嘉庚学院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的愿望是将嘉庚学院办成国内同类高校中一流的、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以有效教学见长的新型本科大学,距离这个目标,我们现在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会在人才引进、提高执行力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一步一步缩短差距。

  人物简介:

  王瑞芳,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届福建省政协常务委员、全国独立学院教学专门委员会执行主任、福建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组成人员、英国斯托拉斯德(Strathclyde)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致力于宏观经济建模、货币理论与政策和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988年从厦门大学由国家教委选派作为访问学者赴英留学。1989年获英国海外研究学者奖学金(ORS Awards)攻读经济学博士。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执教,2003年回国担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首任院长。
 

网址:[教育旬刊]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对话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 https://m.mxgxt.com/news/view/1425106

相关内容

副院长:黄昊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厦门大学知名校友一览表(部分)
熊樟林教授拟任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
美国化学会《物理化学杂志》推出杨学明院士特刊
科学网—王元院士:陈景润是如何做数学的
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李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哈尔滨广厦学院招生办电话多少
传承嘉庚精神,展现合唱魅力 ——音乐系师生参加谷玉梅教授大型交响乐合唱《嘉庚组歌》解读会
医学科普期刊开设行为医学专栏的意义与实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