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走上“明星资源消耗型”的歧路

发布时间:2025-05-26 07:26

新浪娱乐自由评论

中国电影产业走上“明星资源消耗型”的歧路

本报讯(记者 洪伟成 韩璟)即将开拍的电影《功夫之王》将由李连杰(blog)、成龙(blog)、李冰(blog)冰(blog)领衔主演,《南京圣诞1937》列出了刘德华、金城武、吴彦祖、陈冠希的豪华阵容,而投资预算高达7500元美元的《赤壁》,则将周润发、金城武、张丰毅、赵薇、林志玲等两岸三地的明星一网打尽。

举目四望,能到其他国产电影里担纲主演的大牌明星所剩无几。由此,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电影产业似乎走上了“明星资源消耗型”的歧路而不自觉。

大片之外无明星

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华语大片里明星扎堆的现象便愈演愈烈。除了大片,如今我们还能在银幕上见到几个明星?电影年产量虽然已达300部以上,但绝大多数由于演员阵容疲弱而乏人问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量资金涌向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少数几个大导演,而身价昂贵的明星恰恰是需要支付巨额片酬的。连近年来屡屡在国际影坛上摘金夺银的第六代导演,尚且对“大卡士”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如今还未达到事业高峰的其他导演。

明星资源被消耗

所谓大片里明星荟萃,其实质是电影圈对明星资源的肆意挥霍与浪费。于是我们看到,在别的电影里明明可以胜任主角的明星,往往沦为一部耗资数亿的大片里的配角。

大量明星堆砌起的“超豪华阵容”的确具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华语大片的票房可以说是“节节高”。但问题在于,在对明星资源随意消耗之后,被观众普遍寄予厚望的大导演们,并没有为电影市场留下具有审美价值的经典佳作。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众多明星的高片酬让整部影片的成本水涨船高,巨额投资已经难以在国内收回,必须依靠海外发行,去迎合海外观众的口味,使国产大片不中不西;另一方面,明星的集中使用让其余一两位明星担当主演的中型影片显得黯然失色,更别说那些小制作影片了。长此以往,观众的欣赏口味也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认为花同样的价钱当然是看明星众多的大片更合算。

人人用明星,谁来带新人

专家担忧的是,明星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导演们人人都在用明星,又有谁来挖掘新人、培养明日之星呢?作为世界电影之都的好莱坞,正是用大制作影片来推出一代又一代的新生代偶像,保证明星资源的源源不断。《泰坦尼克号》用了两张生面孔,捧出了两位大明星;《指环王》用了一堆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成就了多位明日之星。

电影产业化的初衷,应该是形成明星资源的再生和再造机制。一如当年张艺谋一部《红高粱》造就了今日举世瞩目的巩俐、姜文,一部《我的父亲母亲》推出了当今走俏国际影坛的章子怡那样。香港著名电影人吴思(blog)远指出:“用一两个大明星,带一两个新人,新人才会慢慢地出来。”看看今天,除了华裔大导演李安还敢在自己的大片《色·戒》中启用新人汤唯担纲女一号,其他的导演还不是继续着那套最省心、最偷懒的办法———尽一切可能把大牌明星收入囊中。

短评

戏捧人还是人捧戏

汉风

某种意义上,明星也是电影工业的产品。不过,是属于高高在上、供普通大众瞻仰的奢侈品。

可这产品的制造过程太特殊,每年都有大量的毛胚进入工厂,但不少出厂后就被打入冷藏库,能够摆进橱窗、与消费者见面的少而又少。从市场营销学来看,这种产品的成长期很长,成熟期却很短。而产品能否畅销不完全看卖相和质量,还得看能不能碰上独具慧眼的好伯乐。培养起来费力、销售前景又是未知数,明星自然成了垄断性极高的稀缺资源。

回过头来说,关注度高的大片正是培养明星的肥沃土壤,因此好莱坞大片常常把资金用在了视觉特效、场景搭建这样的刀刃上。只要故事精彩、场面好看,对演技要求不高的大片反倒能托起一批新人。可我们的导演拿着亿万元的投资,反倒愈发小心起来,连配角也要用上明星才保险,骨子里还是不自信。剧本一向是大片的软肋,既然戏捧不起人,自然只能让人来捧戏了。

相关视频

相关新闻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点击查看更多

精彩播报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直播美图博客看点政务搞笑八卦情感旅游佛学众测

网址:中国电影产业走上“明星资源消耗型”的歧路 https://m.mxgxt.com/news/view/1417838

相关内容

明星消费机制建构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
现代电影工业元素(四):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明星制
中国电商及快消品行业周度资讯
明星制度与中国电影产业化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趋势: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时尚产业中的设计师合作与资源整合.docx
粉丝影响电影产业 市场调研为你探路
中产阶级神话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和明星
万达电影换舵 中国电影产业洗牌
中国电影产业化背景下的明星现状及运作模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