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娱乐新闻该如何做?
谢晓
《南都娱乐周刊》CEO
2016年,《南都娱乐周刊》创刊10周年。也许很多90后当年都是看着这本杂志去追星的。过去10年里,它发掘了无数独家新闻,制造了无数现象级话题,以严肃的态度做娱乐八卦新闻,以调查新闻的方式去中立地报道娱乐圈真相。
走遍中国,我们再也没有见到过另外一本像这样在名人私隐与公众知情权、在有趣与严肃之间精准把握,以娱乐精神触动人性最隐秘的共鸣,传递娱乐产业善意与温情的娱乐杂志。
谢晓采访章子怡
在自媒体泛滥的“娱乐至死”时代,《南都娱乐周刊》仍保持着应有的活力和锋芒,因为它不仅关注大牌偶像,也敏锐观察到鲜肉们的崛起与粉丝经济时代的风向。
曾经在这本杂志上坦诚对话的娱乐名人,讲述着具有时代感的价值观故事;而它所登载过的所有暗访新闻,每一篇都是经得起细节推敲、证据确凿的独家讯息。
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它努力尝试跨越文字,用更丰富的产品形态,揭秘、梳理娱乐圈复杂的生态关系,同时也关注娱乐圈的正能量。
“坚守”是杂志主编谢晓与《南都娱乐周刊》如今的选择。“做中国最好的娱乐新闻”是谢晓这个表面温婉、内心坚韧的女人永远的坚持。
从业20年来,她从未放弃平等、独立和原创的报道基调。“20年后,尽管网媒、纸媒交织呈现,我心依然如故。只要还有10%的读者愿意为独立的原创新闻买单,那我们的坚持就还是有价值的。”
谈娱乐新闻: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
我觉得有不同的印象深刻法。比如第一次去威尼斯电影节,我是第一次出国门,英语不太好,还要带着一个比较年轻的男摄影记者,全程是我一个人独立搞定约访、交通、饮食安排。
每天白天出去看参展影片,参加发布会,当时还在BB机通讯的阶段,还要紧密联系好明星经纪人安排采访,晚上回来写稿,又得考虑国内的时差在截稿期之前把稿件发回国内。
去了10天,只有最后离开前逛了一下美丽的威尼斯广场。我就想,以后我再也不要带着工作来这么美丽的地方了。
另外一次是第一次采访张艺谋导演。当时我还是当娱乐记者不久,事前很紧张,提前近一周就天天看他的所有影片,还有其他电影大师的片子和访谈。采访前一天,我拿着一张打了两页纸的采访提纲,不断地在脑海里过这些问题。
但到了采访当天,因为张导特别有亲和力,完全不像媒体报道中那么严肃,或是挑剔年轻记者,他就像一个朋友,对每一个问题娓娓道来。我慢慢就不太紧张了,慢慢进入角色,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基本上没有看过提纲,而且采访过程很完美,所以印象特别深。
为什么《南方娱乐周刊》有底气说做的是“中国最好的娱乐新闻”?
我觉得《南都娱乐周刊》在创始时就立志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原创的,具有娱乐精神的一份娱乐杂志。放眼国内其他的娱乐杂志,我觉得原创度是肯定不够的,大家都是剪剪抄抄。
谢晓采访陈思诚
我们坚持要有采访,要有调查,要有一线的生猛资料。而且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要板着面孔来做娱乐新闻,调侃自己、调侃明星、挑战权威,在纸媒中我们都是较早运用这些元素的。
我一直坚持,任何报道都要客观、真实。这种独立的报道对所有明星都一视同仁,以严谨的新闻态度,去推出娱乐报道。这种态度刚开始会给娱乐圈压力,我们自己也承受了压力,但做久了之后,大家开始理解我们的新闻主张。包括很多以前被我们爆料过的一些明星,后来也愿意给我们独家专访,我觉得就是因为这种认同感。
谈纠结:如何处理独家爆料?
做了这么多年的娱乐杂志主编,纠结的时候特别得多。因为我作为主编身份的时候,处理每一单新闻的立场都要站在全局考虑。
我要考虑新闻出版后的社会影响,对周刊品牌有无提升,这篇新闻是一个正面的引导还是相反?不像做记者时,只需要考虑新闻能不能刊发、有没有传播率。尤其在做尖锐的、比较负面的调查新闻时,压力特别大。
我们遭受过很多明星的起诉,每逢遇到这种题材,我就会特别谨慎,在审稿过程中,反复地问记者,哪些细节经不起推敲?有没有录音?有没有实证?我们审视每一篇暗访新闻时,都设想如果明星看了后起诉我们,我们的证据能在法庭上站得住脚吗?
只有经过严谨的求证与准备,我们才敢把报道发出来。有时我甚至会要求记者在报道还没发表前,还要采访当事人或者明星的经纪人,获得他们的回应,我觉得这在新闻角度来说,是一种平衡,一种客观。
现在的心境怎么样?
有点觉得英雄无用吧?以前自己的新闻理想,做新闻的一些手法,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感觉施展不了,会有一些无奈。但是我也不想放弃,我天天给自己打气,给自己一些正能量
这种压力能够排解吗?
我觉得这不是我个人的力量可以去改变的一个时势。人永远不必跟天去作对。如果说传统媒体,经过二十年的黄金时代或更久,到今天为止,它就该划上一个句号,我不会心有不甘。我要转型或者是去做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都有无限可能。我不觉得我要去挽救某种生产力,比如说我来阻挡传统媒体的衰落,改变它的命运。我没有这么大的想法。
谈自我定位:会让女儿看娱乐新闻或者帮她追星吗?
我主观上很不想让她看,但这是挡不住的。就像现在的家长,其实都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接触iPad、iPhone这些电子产品,但是挡得住吗?但是我会做媒介素养的教育,控制她的使用时间,引导性的让她去吸取娱乐圈一些正能量,以及不让她走向盲目追星这条路。
我其实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地清楚,我是个新闻工作者,不是娱乐圈工作者。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我的追求,我的专业,还是和娱乐圈会有一条界线的。
我最多是可能跟明星吃饭时,刚好是关系特别好的人,又是女儿喜欢的,让人家顺便给我一个签名,我把它交给女儿。但这种机会真的特别少。我不会让她从小接触明星的圈子。还是希望她好好读书,按照主流的模式去成长。
我看得太清楚了,在娱乐圈成名非常非常不容易,那是万里挑一,千万里挑一的几率。
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新闻职业。做了二十年也不会感到厌倦。我的观念和意志就是:把自己的长项打造得更长,而不是去弥补我的短项。
最被高估的美德是什么?
也许是坚守吧?很多时候,许多文章赞美一个人坚守的美德。或者说现在传统媒体不行了,用坚守这个词好像很壮烈。其实我觉得坚持并不伟大,有时是一种本能。
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得了很严重的病,父亲跟母亲都爱这个孩子,但在很严重的病情下,我觉得只有母亲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而父亲往往会在快乐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如果碰到令人绝望的困难时,他未必有像母亲一样的坚韧去克服它。
在远古时期,女性不能出去打仗,她要在家里留守。也许这就成为女性遗留下来的一种特质,变成了坚守这种美德。但我觉得可能坚守这种美德,有点过于被夸大。
造就:线下剧院式的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造就(xingshu100)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网址:互联网时代,娱乐新闻该如何做? https://m.mxgxt.com/news/view/1411643
相关内容
泛娱乐时代:从“互联网+”音乐看如何打造明星IP?泛娱乐时代:从“互联网+”音乐看如何打造明星IP?
泛娱乐时代:从“互联网”+音乐看如何打造明星IP?
娱乐新闻上热搜,是互联网的原罪么?
互联网和内娱的野蛮时代,该终结了
记者:如何在娱乐新闻中体现时代感
泛娱乐战略:开启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的娱乐营销策略
泊明老师 《创新营销思维: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娱乐营销》
互联网时代,商家应该如何利用好网红营销打响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