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魅力:从宋代“东坡粉”说起

发布时间:2025-05-24 18:00

年轻的苏轼就像一颗光彩耀熠的明星,骤然升起在北宋政治、文化领域的上空。他所走的是一条开满鲜花的人生之路。他的成功,既是平凡生活中的奇迹,更是每一位跃跃欲试的青年心中最甜美的梦境。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活在北宋中期。他是一位魅力无穷的伟大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超级偶像”,2000年还被法国《世界报》评选为“千年英雄”。  

如果宋代有网红排名,苏轼无疑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头条”“热搜”都少不了他。因为,不仅苏轼本人有超强的“吸粉”能力,众多“坡粉”在追星过程中制造话题的本领,也是一个更比一个强。

秦观题诗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字少游),在跻身“苏门”之前,也只是一枚默默无闻的普通粉丝。他一心想拜见苏轼,当然更想让苏轼见到自己、了解自己。秦观二十五岁那年,机会来了!苏轼由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判(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赴任途中经过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秦观家在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与扬州相邻。不用千里追寻,就能见到心中偶像,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兴奋之余,秦观开始暗暗琢磨,身为一枚小粉丝,最多只不过能在拥挤的人群中,远远看上苏轼一眼,这怎么能令他甘心呢?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猜想,苏轼到达扬州后,一定会去当地的寺庙观光游览,于是提前跑到某座游客必去的寺庙,模仿苏轼的字迹和风格,在墙壁上题诗一首。几天后,苏轼果然来到这里,看到壁上的题诗,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小粉丝秦观一定躲在人群中暗自得意)。

三年后,苏轼与好友孙觉相聚。孙觉是高邮人,和秦观家沾亲带故。孙觉拿出秦观写作的诗文百篇,请苏轼批评指正。苏轼读着读着,恍然大悟,笑着说:“上次在扬州寺壁上题诗的,一定就是这小子!”

没过多久,秦观便由一名“坡粉”,如愿以偿地晋级为“苏门弟子”!

● 李委吹笛

和秦观追星的奇诡手法不同,有个名叫李委的粉丝,营造了一个特别浪漫的追星场景。

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十二月十九日(已是1083年初),黄州“坡粉团”在赤壁矶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前临江水,后踞陡崖,临风把酒,意兴浩然。正当酒酣耳热之际,忽有笛声从遥远的江心隐隐传来,极为悠扬悦耳,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喧哗,侧耳细听。在座有两位“坡粉”精通音乐,他们评价道:“这笛声清雅脱俗,不是一般乐工能吹奏出来的。”

不一会儿,一艘小船乘风而来,船上站着一位少年书生。只见他身着青巾紫袍,手持玉笛,神情爽朗,气质不凡。小船渐渐靠近赤壁,少年拱手向苏轼行礼。

这位少年就是李委。他成天看着苏轼和黄州的“坡粉”们热烈互动,早就想加入进来,又不愿做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甲,希望能出奇制胜,在偶像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听说苏轼生日,赤壁矶下有一场盛大的“粉丝见面会”,所以特意创作了一支名为《鹤南飞》的乐曲,前来祝寿。

苏轼连忙邀请他入席就座。坐定之后,李委献上《鹤南飞》,笛声时而超轶绝尘,时而哀怨悲凄,苏轼沉醉其中,飘飘欲仙,仿佛乘鹤高飞,来到九嶷山上,听到娥皇、女英悲悼虞舜的哀哀歌哭。“此曲只应天上有”,他几乎不能相信,如此美妙的笛声竟然不是来自琼楼玉宇的月宫仙境,也不是来自擅于描写山水清音的龟兹古国的宫廷乐师。其时风起水涌,水底的游鱼都浮了上来,随着乐曲在江面起舞;山头的鹘鸟也扑扇着翅膀高高飞起,伴着旋律在空中盘旋。苏轼按捺不住内心的欢喜与激动,即席赋诗,并在诗前写下一段小序,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

这一天,大家痛饮狂欢,大醉而归。李委的精心设计果然效果非凡,令他从千千万万“坡粉”中脱颖而出!

● 美女弹筝

和李委追星手法异曲同工的,是一位女粉丝。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时,有一天和几位朋友在孤山临湖亭上闲坐,忽见湖心有一艘画船缓缓驶来,停靠在临湖亭前。船上是几个淡妆的女子,其中一人尤其端庄美丽,年近三十,风姿绰约,姿态娴雅。她旁若无人,低头弹筝,先是一曲《长相思》,接着一曲《高山流水》,筝声缥缈,如梦如幻,如泣如诉。苏轼和他的朋友们都被深深吸引。曲罢,女子起身对苏轼道了个万福,说道:“我自幼仰慕苏大人的才情与为人,对于您的诗文无不尽力搜罗,反复诵读,爱不释手。今天听说您来湖中游玩,特意等候在此,愿献一曲,求一小词,以为终身之荣,不知是否有此幸运?”

苏轼无法拒绝,提笔写下《江城子 ·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一词: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晩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初秋的黄昏,雨过天晴,天空铺洒着明丽的云霞。清凉的晚风掠过水面,一朵即将凋谢的荷花,在霞光映照的涟漪上摇曳生姿。一双白鹭从远处飞来,仿佛被美丽的花儿深深吸引。忽然,江面上传来幽雅的筝曲,情深意长,凄怨哀伤,让人不忍卒听。清泠的曲声使烟收云散,天地改容,仿佛是湘水女神在拨动琴弦,倾诉衷肠。一曲终了,还没来得及问清楚弹琴者的身份来历,她已翩然而去,消失无踪,只有袅袅筝声仍萦绕在远方青翠的山峦之中……

这首词有故事,有人物,但并未以正面描写的笔法来刻画人物,而是以清丽的山水美景、深情动人的音乐进行烘托和映衬,一个超凡脱俗的女性形象顿时跃然纸上,空灵纯净,含蓄隽永。

● 模仿苏轼的衣食住行

类似的“坡粉”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通宵达旦读苏轼诗文,被老婆抱怨,毅然选择离婚的;有花钱雇人,当路拦轿,向苏轼献诗献画的;有跨海追星,甘冒惊涛骇浪风波之险的……

当然,更多的“坡粉”则是通过模仿苏轼的衣食住行,来表达自己对偶像的热爱。

就美食而言,苏轼独家秘制的“东坡肉”风行一时,商家又乘机推出了“东坡饼”“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炒东坡”,等等。

就服饰而言,苏轼日常喜欢戴的帽子,一种是高筒帽,一种是低檐帽,分别被称为“子瞻帽”“东坡帽”。市面上很多商铺,都打出“东坡同款”的广告,招徕顾客。于是,不仅“坡粉”人手一顶,戴“子瞻帽”“东坡帽”甚至成为一种久盛不衰的时尚潮流。由此还产生了许多文艺作品。

有人写对联,讽刺那些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坡粉”:

伏其几而袭其裳,岂为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是苏公。

(李廌《师友谈记》)

有人用杂剧表演(相当于今天的滑稽小品)嘲笑那些追随时尚、自以为是的“坡粉”—

几个书生打扮的丑角在台上吹牛,都说自己的文章盖世。你一言,我一语,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一个头戴“子瞻帽”的丑角走上台来,大声喝道:“别吵了,我的文章比你们的要好得多!”

“为什么?”其余小丑大惑不解。

“哼,没看见我戴着‘子瞻帽’吗?”

这个小品曾在宫廷演出,苏轼本人陪同哲宗皇帝一起欣赏。当头戴“子瞻帽”的小丑上台时,哲宗皇帝会心地笑了,还忍不住回头看了看苏轼。

此外,还有人制作了灯谜:

人人皆戴子瞻帽——打一个人名。

谜底是“仲长统”(东汉哲学家),谐音“众长筒”(众人都戴着长筒“子瞻帽”)。

有个制墨的商人名叫潘衡,自称曾在海南为苏轼制墨,“得其秘法”。结果,“潘墨”很快就被炒作成名牌产品,每个读书人都想得到一块,潘衡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有跟苏家关系密切的人,向苏轼的小儿子苏过求取“制墨秘法”,苏过大笑道:“我爸哪有什么秘法!在海南时,潘衡来见,鼓捣着我爸跟他一块制墨。两人在一间小屋子里忙活了好几天,结果还引发了一场火灾,差点把房子都烧了。第二天,从灰烬中找到几块黑炭,碾碎后,熬了些牛皮胶随意调和,制出几十根手指粗的墨条,效果极差。老爸看着他们辛苦收获的‘产品’,笑得前仰后合。不久,潘衡就告辞离去。大概后来他在别的什么地方学习了制墨技术。所谓‘东坡秘法’不过是个噱头。”

无论是不是噱头,“坡粉”们才不会深究呢,只要跟苏轼沾上点边,他们都乐意买单。

● 围观苏轼

苏轼每到一地,都会吸引大批民众围观。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知州任上,遭遇严重的春旱,后来终于迎来甘霖。苏轼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祭谢神灵赐雨,途中经过一个个村庄。村里的人们兴奋异常,人人争先恐后出门,都想一睹知州的风采。尤其是姑娘们,临出门前还不忘匆匆擦上点胭脂红粉,着意打扮一番,然后三五成群地挤在篱笆门前。苏轼走过时,大家拥挤争看,把只有节日才舍得穿的红绸裙也踩破了。有词为证: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苏轼《浣溪沙 · 旋抹红妆看使君》)

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开黄州贬所,前往庐山游玩。消息很快传遍了庐山上下,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兴奋地传说:“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

这令苏轼十分惊讶,作诗一首: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苏轼《初入庐山三首 · 其一》)

元丰八年(1085),苏轼重获启用,被任命为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知州。赴任途中,经过他曾经任职的密州,当地父老乡亲,扶老携幼,前来看望当年的父母官:

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

(苏轼《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

元祐三年(1088),苏轼在朝担任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兼秘书)。三月十四日,他前往汴京西池踏青,不仅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围观,而且引发了一场诗歌唱和活动。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也参与了这次活动,并在诗《次韵宋楙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中写道:

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苏仙。

元祐六年(1091),苏轼杭州任满回京,途经扬州。一时之间,万人空巷,扬州城里家家户户的人都跑了出来,都想一睹苏轼的风采。苏轼的学生、扬州通判晁补之曾作诗《东坡先生移守广陵,以诗往迎,先生以淮南旱,书中教虎头祈雨法,始走诸祠,即得甘泽,因为贺》追述当时的盛况:

去年使君道广陵,吾州空市看双旌。

建中靖国元年(1101),经过长达七年的流放,苏轼遇赦北归。长期的艰苦生活和长途跋涉,摧毁了他的健康,临近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时,他已经病得很重。他戴着帽子,穿着短袖上衣,坐在船中。运河两岸,成千上万的民众追随围观。苏轼跟身边的朋友开玩笑道:“不会看杀苏轼吧?”

这里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晋朝著名美男子卫玠进京时,京城人士纷纷前来拜见。卫玠本来体质羸弱,每天接待慕名求见的来访者,积劳成疾,结果病死了,时人称为“看杀卫玠”。

● 为什么人们喜欢苏轼?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追捧苏轼?我想,除他在诗歌、散文、词,以及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

首先,苏轼的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同时也极为励志。

嘉祐二年(1057),出身普通家庭、来自偏远地区、年仅二十二岁的苏轼,在进士考试中一战成功,凭借一篇“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文坛领袖欧阳修高度推崇。嘉祐六年(1061),苏轼又在制科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制科是由皇帝特别下诏、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考试。进士考试和制科考试,苏轼和弟弟苏辙双双齐中。器宇轩昂、才华出众的苏氏兄弟,给仁宗皇帝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制科考试结束后,仁宗兴冲冲地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苏轼的经历堪称最成功的逆袭,足以令每一位富有雄心与幻想的年轻人心驰神往。欧阳修的高度赞誉,仁宗皇帝的权威性预言,分别在文坛与政界为苏轼描绘出锦绣前程。年轻的苏轼就像一颗光彩耀熠的明星,骤然升起在北宋政治、文化领域的上空。他所走的是一条开满鲜花的人生之路。他的成功,既是平凡生活中的奇迹,更是每一位跃跃欲试的青年心中最甜美的梦境。

而他此后的人生,文坛上发展顺利,仕途中却几起几落,乃至大起大落。但升沉起伏没有消磨他的政治热情,没有斫伤他的勇锐之气,没有让他厌倦人生、变得冷漠,以致最后走向虚无,反而使他成为那个沉重而悲哀的时代里勇敢和乐观的代表。

其次,苏轼的个性极富魅力。

苏轼不是一个只能让粉丝们辛苦仰望的偶像。他十分随和,具有非凡的亲和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胸无城府,口无遮拦,有着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因此,无论什么人跟他在一起,都能感觉自在。不仅自在,还觉得有趣、好玩。因为,他多才多艺,妙语连珠,爱开玩笑,会讲笑话,思想活跃,率性洒脱,永远能带给人惊喜,永远不会让人觉得无聊。跟他相处,悲观的人也会变得乐观、开朗,体会到生活的无穷乐趣。

再次,苏轼的品格令人景仰。

有才、有名的人不一定随和;有才、有名又随和的人不一定有趣;有才、有名、随和、有趣的人如果品行不端,迟早会遭遇断崖式“掉粉”的尴尬。而“坡粉”之于苏轼,几乎都是“一朝粉,终身粉”。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轼是一个正直、仁慈、热情、温厚的人,是一位真正的“不惑”的智者。无论身处坎坷逆境,还是居于轩冕荣华之中,他都能不为外 部境遇所左右,始终以主动从容的超越态度面对生活。

总之,苏轼可近、可亲、可爱、可敬。每一个走近苏轼的人都深深地感到,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却远远高于我们。

今日荐读:

《课读经典8:15讲精读苏轼》  崔铭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享“千古第一文人”之誉,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偶像。本书将苏轼生平拆解成了一个个篇幅短小的故事,收录并精读70余篇宋代大家的诗、词、文,既是一本“苏轼小传”,也是一本与苏轼生平相关的“宋代诗、词、文选注”。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以苏轼的家人、苏轼的师友、苏轼的日常生活三个维度串联起苏轼的生命历程,呈现出一个立体而生活化的苏轼。本书为“课读经典”系列之一种,由在中学语文教育界广有影响的名家(梁衡、鲍鹏山、戴建业等)作序推荐。

崔铭,传记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会理事。出版《苏轼传》《欧阳修传》《王安石传》《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15讲精读苏轼》等著作,其中《苏轼传》入选中华书局伯鸿书香奖“20种最受欢迎的苏东坡主题图书”,《王安石传》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入选2023年5月“中国好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少儿分榜。

网址:苏轼的魅力:从宋代“东坡粉”说起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94762

相关内容

苏东坡苏轼苏哲是什么关系
苏轼,荔枝的千年第一“代言人”|东坡大家讲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真的就因为黄州东边那块地?其实原因在这里
再读《宋史》:原来“古代的偶像”苏轼也有偶像
唐宋八大家——苏东坡的传奇一生
苏炳添到底是不是苏东坡后人?
苏东坡的最后一年
经济困顿抑或乡愁难解?“东坡大家讲”清明特辑揭秘苏轼归葬河南郏县之谜
苏轼离世76年后,辛弃疾路过赤壁写下此词,东坡的苦词中之龙都懂
古代追星也疯狂,苏东坡带货能力堪比流量明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