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明星不可缺失
科学随想
6月14日,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张弥曼等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称赞他们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新时代的创新先锋(详见本报2版报道)。此前几天,读到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科技之光映照未来——致敬科学星空中的闪耀群星》,得以窥见“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如何书写,科学家精神的光辉正映照出新时代科技创新无限光明的未来。
回望这些年里,多少人感叹,在这个“娱乐当道”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享受高新技术带来的高品质生活,可对科学家的关注却远远不如往前了,尽管在对最有声望的职业的调查中,科学家总是名列前茅,看起来还颇受尊重。
仔细想来,在我国,曾经有过三次“追科星”的高潮。
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一些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发出了科学救国的呼声,一批科学家、教育家和部分政要、名流,发起了科学化运动,科学家成为开启民智、受人追捧的先锋。第二次是在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国外的科普和科幻作品大量地被翻译介绍进来,引发了全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一册《科学家谈21世纪》让人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第三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著名科学家陈景润等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科学明星和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如今活跃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几乎都是被那个时候的科学明星所激励,怀着对科学的崇尚和热情走进了科学的世界。
12年前,2006年新春,北京卫视曾播出一档专题节目《科学家魅力》。记者向各行各业的人士提出问题: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科学家是明星吗?科学家有魅力吗?科学家应该成为明星吗?科学家应该被塑造成明星吗?你会关注科学家吗?
五花八门的答案,混杂着人们对科学家这个群体的认识。作为其中的一个受访者和采访过许多科学家的科技记者,我在回答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科学的魅力既有科学本身的吸引力与亲和力,也有科学家们个人的魅力和感召力;而恰恰在科学家身上,其实更能凸显出人生的高度和厚度。一个真正伟大、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可以将新思想、新观念带给世界,而且也能以其厚德之风和人文关怀影响世界。因此,在我们的民族精神里科学精神不能缺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科学明星不可缺失。
我同时表达了一个遗憾,就是多少年来,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偏颇宣传,使得“定格”了的科学家形象被蒙上了一层与“正常人”大不一样的虚幻色彩,甚至还被戴上圣洁的道德光环,俨然成了理想或理想主义的化身,常常让人感到不可信、不可学、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真心期待,今日被公之于众的“最美科技工作者”,能够更多地展现他们多姿多彩的一面,与公众真正地亲和起来,让科技之光映照未来。
网址:科学明星不可缺失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92408
相关内容
进击的植物:“明星”缺位 “备胎”逆袭—新闻—科学网刘慈欣:我们社会的真正问题是科学精神严重缺失
明星与科学家
科比缺席全明星由基德替代?
科学家和明星根本没有可比性
文化学者李河:狂热粉丝背后是价值判断的缺失
作文:明星与科学家
热点丨“科学家不如明星”现象
2017诺奖得主经费短缺关闭实验室 吐槽明星科学家
“科学家不如明星”,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