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影视公司巨资押注电影,“票房对赌”须以内容为核心

发布时间:2025-05-23 20:00

上市影视公司巨资押注电影,"票房对赌"须以内容为核心

诸如票房保底发行之类的业绩对赌也有硬币的另一面,制作机构承受过高压力,为了完成业绩采取追热门、一味打明星牌、营销为主的策略,而非以内容打磨为核心,造成影片炒冷饭、流量明星演技差而片酬高乃至票房造假等弊端。

上市影视公司巨资押注电影,"票房对赌"须以内容为核心

2月11日周一,中国农历猪年首个交易日,影视股表现分化。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上映6日总票房突破20亿元。该片投资方北京文化周一开盘涨停,一度打开涨停其后再度封板;中国电影一度涨超5%。与之不同的是,盘中多只影视股出现闪崩行情,光线传媒跌7.64%,金逸影视跌9.79%。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近58亿,比2018年春节档55.04亿元还高。《流浪地球》作为国内首部"硬核国产科幻片",叫好又叫座。相比之下,位居票房次席的《疯狂的外星人》的出品方之一欢喜传媒却欢喜不起来。

欢喜传媒实为王宝强旗下产业,根据欢喜传媒此前公告,其全资子公司欢欢喜喜作为投资方,与霍尔果斯乐开花(保底方)签订保底协议,保底方承担宣发费用2亿元,投资方收取最低发行收入7亿元。据报道,王宝强旗下公司为《疯狂的外星人》作出28亿元的保底发行。业内人士预测,如果无法完成28亿保底票房目标,作为投资人的王宝强可能会因此而亏损。

中国电影业是有着漂亮外皮的苹果,但是各个投资机构、制作机构啃起来酸甜不一。一方面,电影产业化加速,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达到609.8亿。国产电影具有足够大的市场潜力,这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场。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档约有117家影视公司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国产电影头部效应日益明显。2018年票房过20亿的6部影片贡献了30%的票房,而1000万以下的331部影片仅贡献了0.9%的票房。

同时,我们要看到头部电影具有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巨额投资押注一部成本动辄数亿的电影,市场前期反响一旦不佳就有可能形成雪崩效应。从今年春节档几部大片的排片变化可以看出,《流浪地球》排片率实现了从20%到30%的逆袭,复制了2018年春节档《红海行动》排片率从11%到40%的神话。如此一来,其他同档期影片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就出现了王宝强保底对赌面临巨亏的后果。

这背后必然波及众多相关联的上市影视公司。影视股股价表现分化,进一步印证了"票房对赌"惹的祸有多大。光线电影也是《疯狂的外星人》出品方之一,金逸影视是《新喜剧之王》出品方之一,这两部片子票房都不如预期,投资者自然用脚投票。

以票房为核心的业绩对赌,已成为影视业近年来的普遍现象。中国影视业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面临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很多,投资机构趋于谨慎,因此保底发行之类的对赌会更加普遍,这有利于保证投资人利益,倒逼制作机构产品升级。

不过,诸如票房保底发行之类的业绩对赌也有硬币的另一面,制作机构承受过高压力,为了完成业绩采取追热门、一味打明星牌、营销为主的策略,而非以内容打磨为核心,造成影片炒冷饭、流量明星演技差而片酬高乃至票房造假等弊端。

忽略了内容的电影无法满足中国观众日益升级的精神消费诉求,最终此类快餐式电影将被观众所抛弃,与其捆绑的上市影视公司也会因赌错了人(主创团队)、片(类型和内容)、市场(观众口味的变化与升级)而面临资本市场的质询(股价下跌)。

由此可以说,影视股表现分化是"票房对赌"普遍化惹的祸,中国电影产业化也需要这样的"分化",最终良币淘汰劣币。习惯于投机炒作而忽视内容创意的上市影视公司,业绩及股价下滑是必然趋势。唯有如此,中国影视业才能在洗牌升级中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远山(财经评论人)

编辑 王宇 校对 柳宝庆

上市影视公司巨资押注电影,"票房对赌"须以内容为核心

诸如票房保底发行之类的业绩对赌也有硬币的另一面,制作机构承受过高压力,为了完成业绩采取追热门、一味打明星牌、营销为主的策略,而非以内容打磨为核心,造成影片炒冷饭、流量明星演技差而片酬高乃至票房造假等弊端。

上市影视公司巨资押注电影,"票房对赌"须以内容为核心

2月11日周一,中国农历猪年首个交易日,影视股表现分化。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上映6日总票房突破20亿元。该片投资方北京文化周一开盘涨停,一度打开涨停其后再度封板;中国电影一度涨超5%。与之不同的是,盘中多只影视股出现闪崩行情,光线传媒跌7.64%,金逸影视跌9.79%。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近58亿,比2018年春节档55.04亿元还高。《流浪地球》作为国内首部"硬核国产科幻片",叫好又叫座。相比之下,位居票房次席的《疯狂的外星人》的出品方之一欢喜传媒却欢喜不起来。

欢喜传媒实为王宝强旗下产业,根据欢喜传媒此前公告,其全资子公司欢欢喜喜作为投资方,与霍尔果斯乐开花(保底方)签订保底协议,保底方承担宣发费用2亿元,投资方收取最低发行收入7亿元。据报道,王宝强旗下公司为《疯狂的外星人》作出28亿元的保底发行。业内人士预测,如果无法完成28亿保底票房目标,作为投资人的王宝强可能会因此而亏损。

中国电影业是有着漂亮外皮的苹果,但是各个投资机构、制作机构啃起来酸甜不一。一方面,电影产业化加速,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达到609.8亿。国产电影具有足够大的市场潜力,这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场。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档约有117家影视公司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国产电影头部效应日益明显。2018年票房过20亿的6部影片贡献了30%的票房,而1000万以下的331部影片仅贡献了0.9%的票房。

同时,我们要看到头部电影具有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巨额投资押注一部成本动辄数亿的电影,市场前期反响一旦不佳就有可能形成雪崩效应。从今年春节档几部大片的排片变化可以看出,《流浪地球》排片率实现了从20%到30%的逆袭,复制了2018年春节档《红海行动》排片率从11%到40%的神话。如此一来,其他同档期影片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就出现了王宝强保底对赌面临巨亏的后果。

这背后必然波及众多相关联的上市影视公司。影视股股价表现分化,进一步印证了"票房对赌"惹的祸有多大。光线电影也是《疯狂的外星人》出品方之一,金逸影视是《新喜剧之王》出品方之一,这两部片子票房都不如预期,投资者自然用脚投票。

以票房为核心的业绩对赌,已成为影视业近年来的普遍现象。中国影视业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面临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很多,投资机构趋于谨慎,因此保底发行之类的对赌会更加普遍,这有利于保证投资人利益,倒逼制作机构产品升级。

不过,诸如票房保底发行之类的业绩对赌也有硬币的另一面,制作机构承受过高压力,为了完成业绩采取追热门、一味打明星牌、营销为主的策略,而非以内容打磨为核心,造成影片炒冷饭、流量明星演技差而片酬高乃至票房造假等弊端。

忽略了内容的电影无法满足中国观众日益升级的精神消费诉求,最终此类快餐式电影将被观众所抛弃,与其捆绑的上市影视公司也会因赌错了人(主创团队)、片(类型和内容)、市场(观众口味的变化与升级)而面临资本市场的质询(股价下跌)。

由此可以说,影视股表现分化是"票房对赌"普遍化惹的祸,中国电影产业化也需要这样的"分化",最终良币淘汰劣币。习惯于投机炒作而忽视内容创意的上市影视公司,业绩及股价下滑是必然趋势。唯有如此,中国影视业才能在洗牌升级中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远山(财经评论人)

编辑 王宇 校对 柳宝庆

网址:上市影视公司巨资押注电影,“票房对赌”须以内容为核心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81953

相关内容

押宝明星价值!长城影视与顾长卫系签对赌协议
整合核心资源 影视公司多措施应对行业“挤泡沫”
2023年全年电影票房549亿!这些上市公司获益
影视上市公司“自救记”:卖房、增发、易主 内容为王或致渠道线上化
火爆!2023年全年电影票房549亿!这些上市公司获益
影视股投资指南:读懂中国电影产业和票房分账规则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创历史新高,本文结合国内各上市公司财报内容和电影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解释一下电影各个参与方的职责。根据香...
“献礼三巨头”累计票房超22亿,背后90+影视公司谁是最大赢家?
影视公司资本扩张路径调查:并购大跃进 对赌门道多
影视公司资产对比
上市公司高价购买空壳明星影视公司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