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塞琳·帕特森人物经历

发布时间:2025-05-23 10:17

凯塞琳·帕特森人物经历

1998年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凯塞凯塞琳·帕特森(Katherine Paterson)1932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她的父母是来华的传教士。出生在中国使她从小受中国文化影响,传教士家庭使她了解和信仰基督教。1937年,由于日军侵华,凯塞琳全家逃难到美国,先是住在林奇堡,之后搬家到里士满。凯塞琳·帕特森在学校完全受到同学们的忽视,她后来曾用“恨”这个词表达对美国的感受。1938年,凯塞琳全家再次回到中国,继续进行传教士的工作。凯塞琳多数时间安全地住在英租界,但她仍见到的战争的恐怖,这使她对日本即恐惧又憎恨。这种感情直到凯塞琳·帕特森在1957年前往日本后才渐渐消除。1940年,凯塞琳和家人再次逃难回美国,然后就是不停的搬家。对凯塞琳的父母来说,美国是故乡,但凯塞琳觉得自己在美国像个外国人。她说话带有英国口音,穿着破旧的衣服,同学们大致知道她来自“东方”,就认为她是日本间谍。她经常受人欺负,缺少朋友,感到被孤立,是个局外人。由于童年的这些经历,在以后的创作中,她经常让故事的主人公处于某种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的环境,觉得没人理解。1950年到1954年凯塞琳就读于金恩(King)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一年,然后继续学习。1957年凯塞琳获得基督教教育硕士学位。之后,在一位同学的劝说下,凯塞琳去了日本,那个她曾经恐惧、憎恨的地方。她在神户学习日语,又在四国岛住了四年。由于凯塞琳在中国长大,对东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她很容易的融入了日本的生活,她对日本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很多日本朋友,她不再怕或是“恨”这个地方了。在此四年中,凯塞琳自己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之后,当她返回美国时,她发现自己又像一个外国人了。她不能适应美国的生活,她的家人也不能理解她。很快凯塞琳就前往纽约,继续学习。1962年,她在联邦神学院获得了第二个硕士学位并成为了研究员。同年,她和约翰·帕特森结婚了。她的丈夫是一名牧师,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一直支持凯塞琳进行小说创作。不久,凯塞琳·帕特森就有了4个孩子,两个亲生的,两个收养的。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不过这也带给凯塞琳·帕特森更多的人生经历,为她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素材。1964年,凯塞琳·帕特森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主日学校的宗教读物。之后,她继续写这类宗教读物,同时也进行小说创作。1974年,凯塞琳· 帕特森出版了两本以古代日本为背景的小说《夜莺哭泣时》(Of Nightingales that Weep)和《木偶师傅》(The Master Puppeteer)。1977年凯塞琳·帕特森出版了她最著名的小说《通向特雷(拉)西亚的桥》(Bridge to Terabithia)。1978年《通向特拉比西亚的桥》获得纽伯瑞金奖,同年凯塞琳·帕特森出版了《养女基里》(The Great Gilly Hopkins)。1979年,这本书获得了纽伯瑞银奖。1980年,凯塞琳·帕特森出版了《我和我的双胞胎妹妹》(Jacob Have I Loved),第二年,这本书获得了纽伯瑞金奖。1983年凯塞琳·帕特森出版了以清末中国为历史背景的小说《太平天国》(Rebels of the Heavenly Kingdom)。后来凯塞琳·帕特森一直从事小说创作,同时也进行翻译,比如她翻译了日本故事《被剪掉舌头的小麻雀》(The Tongue-Cut Sparrow)。1998年,凯塞琳·帕特森获得了安徒生奖。她在受奖演说辞中利用自己的经历,表达了通过儿童文学增进各国人民间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的希望。

网址:凯塞琳·帕特森人物经历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75576

相关内容

凯塞琳·帕特森
凯瑟琳·帕特森
卡拉·帕特森人物关系
搜索大卫·帕特里克·凯利
麦莉·塞勒斯和凯特琳·卡特正式同居!
帕特里克·威尔森电影大全
帕特里克·威尔森
凯瑟琳·罗斯·帕金斯合作拍档
罗伯特·帕丁森资料,罗伯特·帕丁森图片,罗伯特·帕丁森电影
凯里欧文的妻子马琳威尔克森,模特网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