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防晒衣的“进化”图谱

发布时间:2025-05-23 08:16

探路者生产的防晒皮肤衣产品。 受访企业供图

探路者生产的防晒皮肤衣产品。 受访企业供图

向兴集团纺丝生产线一角。 受访企业供图

向兴集团纺丝生产线一角。 受访企业供图

ohsunny生产的防晒衣产品。 受访企业供图

ohsunny生产的防晒衣产品。 受访企业供图

夏天到了,你的衣柜里有一件防晒衣吗?

如今,防晒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2024年防晒衣品类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67.4%,预计2025年末,防晒服配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元级别。

多年前,防晒衣还只是户外爱好者的专属装备——厚重、闷热、设计单一,穿久了像裹着塑料布。而今,优质防晒衣的厚度已大大减少,还能具备防湿、凉感等多重功能。

这是如何实现的?带着疑问,记者探访了多家材料企业、面料供应商和成衣品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感到惊喜:一件貌似平平无奇的防晒衣,放大看,竟是藏在每一根纤维里的科技与匠心;拉长看,更是从上游到下游全产业链的蝶变之旅。

从0到1

防晒衣的AB面

打开如今的电商平台,款式各异、五彩斑斓的防晒衣,令人挑花了眼。可时针拨回到10多年前,情况还迥乎不同。

国产功能性防晒服饰品牌欧森笠(ohsunny)创始人曹宸玮,始终记得自己的创业缘起:2008年,自己和妻子在马尔代夫旅游,万里晴空、海天一色的胜景令人心醉,可回去后,皮肤却火辣辣地疼了起来。

“原来是晒伤了!”曹宸玮意识到,哪怕是涂了防晒霜,效果也会因出汗、擦拭等因素减弱。正在做服装生意的夫妻俩萌生一个想法:为何不做一件抗紫外线的衣服,直接通过物理遮挡防晒呢?

当时,市面上可还没有“防晒衣”这个概念。与之类似的,只有源自欧美的皮肤风衣——薄薄一层,可以防风、防湿,供户外爱好者穿着。

“虽然都穿皮肤风衣,但东亚更注重防晒,这一点与欧美市场不同。”国产户外品牌探路者技术项目部负责人刘昊海介绍,当时,不少国内的户外爱好者会用皮肤风衣遮阳,但该单品尚未专门设计防晒性能,这是一大痛点。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2010年前后,业内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物理防晒需求,纷纷开始布局功能性防晒衣品类。然而,一个难题摆在所有人面前:

一块布料,原本是越厚、越密越遮阳;在炎热的夏天,又该如何让一件轻量、几乎透明的衣物,也具备优越的防晒性能呢?

“当时,我们几乎跑遍了中国前十的纱线和面料厂商,大家都没听说过防晒衣这个概念。”曹宸玮回忆说。后来,夫妻俩又跑去日韩等国外实验室寻找经验,遗憾的是,只有一些零星的雏形设想。

从0到1,没有捷径。怎么办?唯有自主创新。

于是,曹宸玮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从前端的功能母粒、纤维切片寻找突破口。经过数年攻关和反复试验,团队终于突破了国内第一代UPF50+的原纱抗紫外线技术。2011年,ohsunny正式成立,并上架全网第一款专业防晒衣。今天,品牌已拥有检测结果最高UPF2000+的产品,防晒性能远超国家标准。

对探路者而言,研发之路同样充满汗水。“2013年,我们推出的第一代产品使用的是涂层技术,但马上我们就发现了问题。”刘昊海回忆。

一开始,团队是在衣物后整理阶段,才将防晒助剂涂覆于面料表面。此方法虽便捷,却有明显缺陷:水洗次数一多,衣服的防晒功能就打了折扣。

如何从源头改善,让纤维就能防晒?于是,探路者开始联合上下游供应商,从最初的纱线环节就添加防晒助剂,使其在超2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与纤维熔融共纺。

“这种原纱防晒,相当于在每一根纱线里都融入了‘防晒基因’。相较原先的涂层法,新型防晒衣耐水洗、易打理,更符合国内消费者的期待。”刘昊海介绍。

随着全行业不断探索,目前,原纱防晒已成为国产防晒衣的主要技术路线,面料的亲肤性、抗老化等性能也相应提升。如今,“防晒衣”也已突破“防晒”这个单一标签——

今天,防晒衣更轻薄:通过原创配方工艺,ohsunny“极光”系列防晒服重量只有60多克,厚度仅相当于3张A4纸,且平均防晒值仍保持UPF500+;

今天,防晒衣更有趣:探路者山影系列防晒衣叠加了光变科技,就像“变色龙”一般,可随紫外线强弱显现不同色彩;

今天,防晒衣更时尚:各种颜色、版型、透视度、垂坠感的款式不断上新,“高颜值”防晒衣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元需求……

如今,已有多家国货品牌进驻“防晒圈”。既有ohsunny、蕉下等防晒新势力,也有探路者、安踏等老牌户外运动品牌,甚至还有一向专注羽绒服领域的波司登……持续创新,让小小的防晒衣单品也迸发出千亿元级市场。

从上游到下游

全产业链的技术攻关

纤维、纱线、织造、染整……防晒衣的升级之路,离不开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技术攻关。

一直以来,业内都被一个问题困扰:怎样才能有效提高纱线中的防晒助剂浓度?

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题。“纤维加工的要求很高,通用涤纶或尼龙纤维直径只有约20微米,且在每分钟三四千米的高纺速下不能断头,一颗丝饼纤维长度,甚至能环绕地球一周。”东华大学教授、绍兴惠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宾介绍。

在这种高要求下,既要实现防晒助剂高浓度添加,又不能影响纤维自身的可纺性,十分困难。一度,业内仅有日本东丽公司采用皮芯复合纺丝技术才能实现。因此,国内上游的面料厂商多直接采购其皮芯复合纤维。

然而,关键技术不握在自己手里,难免会被“卡脖子”。

孙宾忘不了2022年的一幕。当年,作为新引进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惠群刚刚落地绍兴柯桥不久。一天,一家面料公司的负责人找上门来,面带愁色——原来,他们使用日本东丽的纤维生产防晒面料,但苦于对方总是限制给第三方的供应量,企业的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企业负责人试探性地问。

“可以进行落地验证!”孙宾回答。

原来,孙宾团队已在东华大学进行了10余年新材料研究,专攻有机无机杂化技术,可以从相容性角度,根本上解决无机材料的添加对纺丝加工造成的不良影响。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2—3年技术试验,惠群最终成功将纱线中光散射功能钛白粉的浓度从常规的2%提高到8%,使得UPF值可达1000+。相较于日本产品,惠群的技术路径更直接地解决了功能颗粒在材料中的分散性、相容性问题,不仅纤维的强度和韧性更好,还可细旦、可异形,成衣更加轻薄舒适。

“这款新型纤维现已推向市场、实现量产,我们还给它起了一个充满东方诗韵的名字——‘冰隐纱’,由它制成的面料和成衣,不仅具有更强的抗紫外线功能,还能薄而不透、遮热、隐汗。”孙宾骄傲地说。

纤维的下一步是面料。为了让一块面料同时具备多种功能,上游的供应商们可花了不少心思。

位于福建晋江的向兴(中国)集团,是一家有20多年历史的面料企业。近些年,向兴一直积极研发多功能面料,其中一个旗舰款就是瞬间凉感防晒衣面料。

“当时,我们纺丝采用了凉感微胶囊技术,前期试验纺况一直不好,达不到织造需求。”向兴集团高级工程师谢云峰回忆。

原来,微胶囊在纺丝液中团聚、沉降,导致其在纤维内部分布不均匀,甚至堵塞喷丝孔。这可让团队犯了愁。

通过不断“头脑风暴”,渐渐地,谢云峰和团队蹦出一个想法:或许可以采用“母粒共混”法!通过逐步分散、层叠等手段,让微胶囊在纺丝液中均匀分布。

有了灵感,马上开干。团队先用半年,试验微胶囊壁材料及其厚度;再花半年,拿实验切片过生产关……好几次,因为壁材厚度不符合要求,纺丝过程破坏了微胶囊的缓释结构,功亏一篑。

“其实,成功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试出来的。”回忆起当时的研发过程,谢云峰感慨道,“一块功能性面料的开发,背后其实是以年为计的辛勤付出,是匠人心血与汗水的凝聚。”

最终,向兴成功攻破微胶囊凉感工艺,胶囊壁厚度仅100—200纳米,比部分电子产品的精度还高。数据显示,目前向兴共拥有100款不同功能的防晒面料,合作知名成衣品牌超百家,去年公司防晒面料营收超1.5亿元。

从品类到品牌

纺织行业的升级之旅

从最早的一片空白,到成功研发单品,再到多家品牌竞逐市场……国产防晒衣市场的十几年发展史,正是传统纺织业不断升级的一个生动注脚。

“2000年初,纺织企业研发部门大多集中在日本、韩国,或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内地很少有。”刘昊海回忆说。

变化发生在近十年。随着国际纺织市场的变化,国内企业逐渐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2010年左右,探路者全面开启自主创新路线,去年企业研发团队已超170人,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超5%。

在面料这行干了20多年,谢云峰对变化也深有感触。

“以前,国内面料商更多是做OEM业务,大家只闷头琢磨一些机器和工艺,很少突破前端的基础材料。”谢云峰表示,今天面料开发已是一门涉及高分子化学、流体力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综合学问,必须具备更强的研发能力,才能在激烈的海内外市场竞争中拥有定价权。

产业升级,不仅需要业界提高研发意识,更需要业界和学界的“双向奔赴”。

“理论成果就像是一颗种子,要想破土发芽,还得有相应的条件作雨露与养分。”孙宾感慨,10多年前,业界的设施还普遍以实用生产为导向,研发打样设备甚少;有的企业盯着收益算账,对投入研发的兴趣也不大。但如今,情况已明显改善。

冰隐纱就是孙宾团队研究成果的首次技术产业化应用。近几年,在国家产业创新和技术自主导向下,产学研结合愈发紧密。目前,以东华大学杂化技术为基础,已形成“纳米材料—母粒—纤维—面料—服装”的技术产业化学科链和产业链联盟(DH-HyTIers)。

如今,每逢炎夏,防晒都会成为“顶流”话题,去年“618”期间,一知名电商平台防晒衣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120%。但高增长背后尚存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整体来看,防晒服配市场仍有夸大营销、缺乏统一标准等发展堵点,从业者还需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立足长远发展。

“防晒产业虽然趁‘热’壮大,但不能光赚‘热’钱,只想着趁风口分一杯羹。”曹宸玮表示,高端防晒衣应是科技与美学的结合。要想从“网红”变“长红”,不仅要持续研发、提升内功,更要锻造品牌文化,通过防晒衣引领一种更运动健康、绿色自然的生活方式,承担品牌的社会责任。

(责编:邢郑、孙娜)

作者:本报记者 吴雪聪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一件防晒衣的“进化”图谱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74244

相关内容

“晒”出来的大市场!防晒衣里有“流量密码”
[艺恩]:2024防晒衣消费趋势洞察
深观察丨防晒衣巨头阴影:蕉下组织调整背后的竞争重压
遗传系谱图判断方法ok课件
大头的防晒衣比莎莎的好看 发现了...@湘希越的动态
新消费观察|防晒消费:产品赛道更“卷”、消费观念更“硬”
家谱图绘制软件
知识图谱软件
防晒=防晒黑?你以为只用防晒霜就没事了吗?
女明星防晒穿搭指南更新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