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代”风潮下,谁在割粉丝韭菜?

发布时间:2025-05-23 06:16

娱乐圈的商业生态正在悄然生变。

不是谁红了就代言,而是谁火得快,品牌就追得紧。

一部剧、一档综艺、一个热搜,就能让一位原本籍籍无名的演员或歌手迅速登上品牌合作名单。但这些合作的背后,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个词——“短代”。

短期代言,周期短则几天,长不过半年。有的艺人一年能接十几个“短代”,平均一个月换一个品牌。这种高频次、低粘性的合作模式,正在成为内娱新晋艺人的标配。

但这股热潮背后,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短代”究竟是品牌营销的精明选择,还是艺人和品牌联手收割粉丝钱包的套路?

01 热度变现,品牌为何偏爱“短代”?

去年到今年,王星越、孟子义、李昀锐、祝绪丹、夏之光……这些名字频繁出现在各大品牌的官宣海报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近期有代表作或综艺出圈的新晋艺人。

他们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品牌方看中的,正是这波“即时流量”。与其花大价钱签一年代言,不如趁热打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曝光。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短期代言的数量已大幅超越往年。黄子弘凡、田嘉瑞、何浩楠等人更是“短代”常客。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代言的报价大多集中在30万至300万元之间,性价比极高。

“预算吃紧的时代,品牌更愿意用‘短代’撬动热度。”某公关公司负责人西西坦言,“一线明星一年代言费动辄上千万,而选个刚爆的新人,几十万也能带货。”

不仅如此,品牌还能通过“短代”灵活布局代言人矩阵。不同圈层、不同产品线、不同受众,都能找到对应的艺人面孔。哪怕某个艺人塌房,影响也有限。

02 艺人别无选择?“短代”背后的生存逻辑

对艺人来说,“短代”并非全是被动选择。

“如果艺人有资源,当然更愿意签长期代言。”经纪人阿奇表示,“但现实是,很多新人根本没有太多选择余地。”

尤其是一些靠黑马剧、微短剧走红的演员,知名度高但国民度有限。他们需要快速建立市场认知,商务合作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艺人团队甚至主动出击,找各种品牌谈合作,哪怕只是做个线上宣传,也要争取曝光机会。”

也有艺人并不排斥“短代”,因为这意味着收入稳定、节奏可控。“签一个三个月的代言,比一年期的更容易完成任务,也不会耽误拍戏或综艺行程。”

更重要的是,短期代言带来的不仅是收入,还有品牌背书。一些小众品牌虽然名气不大,但配合度高、资源丰富,反而能让艺人获得更多曝光。

“有些品牌会提供广告投放、线下活动、社交媒体联动等支持,这对提升艺人形象很有帮助。”西西补充道。

03 割韭菜?“短代”背后的道德困境

然而,随着“短代”的频繁出现,舆论也开始转向质疑。

“夏之光一年接十几个代言,最长半年,最短两周。”有网友吐槽,“这是要粉丝天天买买买吗?”

确实,明星代言的本质,就是利用粉丝信任进行消费引导。而“短代”意味着粉丝需要不断为新的代言买单,却很难从中获得长期的情感价值。

“这不是代言,是批量卖人设。”不少粉丝开始反感这种“批发式”代言行为。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艺人为了追求曝光,连代言品牌都不加筛选。有的品牌明显与艺人形象不符,甚至涉及微商、三无产品。

“一旦翻车,艺人本人也要承担后果。”阿奇直言,“粉丝的信任是有限的,反复消耗只会透支口碑。”

04 未来趋势:短期不是原罪,关键是怎么做

“短代”本身并不是错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对于品牌而言,它是一种高效触达特定人群的策略;对于艺人而言,它是一个快速积累商业价值的机会。但如果只图一时之利,忽视长远发展,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说到底,艺人和品牌都希望赚钱,但体面地赚才是长久之道。”西西总结道。

如今的娱乐圈早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一人一代言撑几年”的时代。流量迭代速度加快,观众注意力分散,品牌营销方式自然也在进化。

“短代”或许只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它也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热点频出的时代,真正的价值,不是短期爆发,而是持续输出。

网址:“短代”风潮下,谁在割粉丝韭菜?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73245

相关内容

内娱明星批发短期代言,粉丝又被割韭菜
内娱明星批发短期代言,粉丝又被“割韭菜”
明星潮牌宠粉还是割韭菜?
成本 60 元卖上千,明星割粉丝韭菜一个比一个狠
任嘉伦潮牌:1900大洋的衣服,割国风韭菜?
“韭菜盒子与明星风潮:谁是现代‘韭菜盒子’的代言人?”
当明星潮牌变成“割韭菜”
流量明星拍时尚杂志亲自下场割粉丝韭菜
“潮牌”成大明星的照妖镜,谁割韭菜,谁没底线,全照出来了
热衷于割粉丝韭菜的明星们,吃相不要太难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