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援”是谁?粉丝疯狂刷量图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22 21:00

某明星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引发社会对明星流量数据造假的关注。“刷量”是互联网时代流量造假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一条明星发布的微博竟被转发过亿,意味着每3个微博用户就有一个转发此条微博,实在令人咋舌。

1亿转发量幕后黑手“星援”被端,“星援”是谁?“制造流量”的动机是什么?什么力量在推动流量造假?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1

“星援”是谁?

“星援”利用APP专门承接给“流量明星”刷流量的业务,仅仅半年的时间,就从中获利800多万元。随着主犯被抓,“刷流量”的一些猫腻也被扒出。有的是粉丝自掏腰包给自己的爱豆刷流量,有的则是经纪公司出钱为自己刷流量,仅仅是为了出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轮博”,顾名思义就是轮番发微博,饭圈术语,指粉丝疯狂转发偶像相关微博,以制造数据泼天的流量效果。

据悉,该APP子2018年7月才刚刚上线,只要在此APP后台建立一个会员账号,当然这主账号是需要充值的,然后就可以通过主账号绑定几百到几千不等的微博账号,用不同的大小号来给“流量明星”刷流量以及转发明星的微博,以此来创造更多的流量价值。主犯蔡某某之后交代:自己当初制作这一APP仅仅是想给自己的“爱豆”多转发一下,增加他的知名度,后来觉得能赚钱,所以才做起了这门“生意”,蔡某某一亿转发量的微博,其中就有这个团队的“功劳”。主犯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被批捕,目前还在进一步调查。

2

明星、粉丝与数据

“流量明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市场、粉丝、明星三者合力创造的结果。用流量堆积起来的明星,更容易在这样三者合力中,成为了流量造假事件的中心。

无论哪类市场,获利都是市场主体认为最重要的。在影视市场中“带货能力”这个词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表明,市场更在乎一个明星能够带来少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中国本土的粉丝经济在不知不觉间日渐崛起,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话语权越来越大。除了常规的追星活动,粉丝在网络上组织了无数个应援站(通过网络聚集的特定粉丝群体),深度参与到明星形象运营的商业活动之中。在新的粉丝文化结构下,明星和粉丝结成了一荣俱荣的利益情感共同体。前者需要流量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参加演艺活动的机会;而后者为了让自己心仪的明星持续走红,创作更多被他们喜爱的作品,而使尽浑身解数为其冲销量、刷票房、造声势,提高市场指标。青少年粉丝在追星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参与到明星工作、生活中的欲望进一步膨胀,他们的狂热也极易被利用。

粉丝经济的强劲势头,让市场看到了短期红利。某些选秀节目中,粉丝的投票打榜数量,直接关系到选手的去留,而且节目的投票和打榜都是需要真实的金钱去投入的。粉丝心甘情愿的对明星的爱,在粉丝经济时代下,直接转化成市场的经济效益。眼球经济也同样助力数据造假。市场在选择明星时,只关注明星的个人影响力,不关注作品的影响力。市场常常只从明星的粉丝数量,明星推广某产品的转发量来评价明星,使得粉丝和明星自身也陷入流量这个“大坑”之中。

在目前市场追求眼球,粉丝心甘情愿的情况下,明星及其公司也会更加注重数据对自己的加持。尤其是在尝到流量的甜头之后,明星不再注重业务水平的修炼,反而更加看重自己的数据,这样就会造成数据造假的恶性循环。粉丝在流量造假事件中,出于对明星的喜爱,更多是自愿的参与数据造假事件。尤其是在目前粉丝文化逐渐成型,粉丝开始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喜欢的明星更为人所熟知。而粉丝参与数据造假主要有几个原因:提升明星话题度,营造明星高知名度的表象;通过“好看”的数据,向相关品牌方展示明星的影响力;一些选秀类节目需要粉丝的打榜。

数据作为一种客观衡量标准,本身具有一定的“信用货币”的职责。而数据造假则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市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促使这样一个不健康的产业链的形成。而抑制这种行为从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是不够的,市场也要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要更加注重品质,而不是唯流量之上。

3

什么力量在推动流量造假

流量明星是近年来影视行业兴起的一个热门概念,主要指那些因为在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中享有超高人气和大批粉丝、能够吸引网络流量、而备受市场追捧、占据一线商业资源的演艺明星。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部分从业者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一部作品或某个艺人的受众关注度和其市场潜力、商业价值成正向关系。而流量又是衡量受众关注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于是,在资本逻辑和商业思维的影响下,影视圈出现了“唯流量论”的不良倾向,部分制片方、广告商常常根据粉丝数量和话题度来选取艺人,而有的视频网站为了吸引更多广告和会员,也在购买自制影视作品时以是否有流量明星出演作为重要衡量标准。为了让自家艺人、心中偶像得到更多商业资源,一些经纪公司和粉丝群体合谋走上了数据造假之路。

当下数据造假的方法令人眼花缭乱,除了锁场、刷榜,粉丝、热搜、转发、点赞、评论都可以买,严重扰乱了影视行业的正常秩序:为了宣传造势,一部影视作品甚至要拿出上百万元购买流量;某片被粉丝锁场的场次高达数万场,使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排片受到影响,也令相关影院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流量明星及其出演的作品艺术质量存在争议,靠水军刷出的人气在某些专业评奖中脱颖而出,也使奖项的公信力和严肃性受到质疑,其鼓励优秀作品和引导创作发展的社会功能大打折扣……“在制片方、广告商的默许,经纪公司的怂恿,平台方的纵容和粉丝的疯狂之下,流量数据造假进行得热热闹闹,风生水起。

后流量时代,“粉丝经济”也成为诸如淘宝这样的电商高速发展的秘诀。数据显示,凭借对消费者的深刻理解,淘宝已经孵化出大码女装、二次元、男士美妆、国潮等2000多个特色市场,并围绕特色市场聚集起“强互动”的文化圈层,这些具有超高黏性的粉丝形成强大推动力。

4

粉丝经济与传媒生态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粉丝”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选择渠道,新的社交媒体数以亿计的忠实拥簇者。然而,它们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聊天、消遣、和娱乐,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社交媒体正在彻底打破和颠覆传统的商业与消费行为。社交媒体既是传播信息的平台,又是一个汇聚力量的场合,使得偶像与“粉丝”的距离逐步拉近,互动更为直接、频繁,情感不断加深。

“刷量事件”的审问发酵,这已经是传播学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从粉丝经济的演进与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变化,第一,造星的平台变化了,从电视到视频平台,受众在哪里,造星平台就在哪里。第二,选择权改变了,过去是电视播什么受众就喜欢什么明星,而现在是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明星,平台就会输出什么样的明星,原先自上而下的输出方式发生变化,有群众基础的明星未来会发展得更好。第三,偶像和粉丝的关系改变了,过去粉丝对偶像是仰望,现在粉丝不仅可以见证偶像蜕变、与之共同成长,多元化的互动形式让“可以面对面的偶像”形式深入人心,粉丝也可以在偶像成长和圆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为偶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第四,粉丝营销的平台和方法也变了,从单一的作品支持到现在的周边支持、打榜刷量,粉丝为偶像的付出更加多元化,偶像的价值也不仅体现在自身的作品领域,他们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品牌或行业的发展进度。可见,新粉丝经济学和粉丝营销的时代已经开启。

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被动的局面,一对多的告知型、灌输型传播不再凑效,“粉丝”更需要的是根据他们偏好所投放的内容。在社交平台大行其道的今天,“粉丝”更关心他们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他们自己选择可以接受的信息内容甚至自己创造内容。由于不同群体的“粉丝”偏好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再加上目前的消费信息特征更加公开的,流动性增强,极具开放性,所以“粉丝”对信息内容的获取在不同的时间段,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呈现更加多元自主的形态。

本文综合新京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光明网等多家媒体及网站内容整理

网址:“星援”是谁?粉丝疯狂刷量图的是什么?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67524

相关内容

“粉丝应援”的理性与疯狂
“粉丝应援”的理性与疯狂:“饭圈”是怎样的存在?
百度图片“星图粉刷墙”刷爆互联网 粉丝疯狂又现新阵地
“粉丝应援”的理性与疯狂: “饭圈”是怎样的存在?
疯狂粉丝后援团追星挥金如土
疯狂打call表情包粉丝应援丸子头gif图片素材下载
粉丝的疯狂谁来买单 微博下线“明星势力榜”
那些疯狂给明星刷礼物的人,到底图什么呢?
微博之夜,粉丝疯狂追星的背后是什么?
明星粉丝刷流量,可休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