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脸谱化”到“人性化”,反面角色变化的背后是影视创作的变迁
反面人物,指的是那些与正面人物对立的人物,为了衬托出正面人物的形象,反面人物通常无恶不作。
过去,我们一提到反面角色,总是深恶痛绝,不少表演艺术家甚至因为演出反面角色过于深入人心,遭遇到群众的“围剿”。
《还珠格格》中,用针扎紫薇的容嬷嬷,令人毛骨悚然,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李明启老师凭借精湛的演技,将容嬷嬷的“坏”演得炉火纯青。然而,她却因为这个角色备受煎熬,走在路上被人骂,甚至被人吐口水。
不止容嬷嬷,其他不少反面角色也因为太招恨,演员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网络暴力。不过,近些年,反面角色的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非黑即白,人物更加饱满立体。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因此,影视剧作品中出现了不少非常圈粉的反面人物,很多反面人物甚至盖过主角光芒,被塑造得非常成功。
从这些带给观众不同反应的反面人物,我们看到影视创作的变迁。在塑造角色方面,编剧们学习的创作方法论也在实战中不断被打破。
“脸谱化”的反面角色,善恶分明
在我们爸妈那个年代,影视剧的角色是脸谱化的,所谓“唱白脸”、“唱红脸”,便是正面和反面角色的绝对泾渭分明。
当年许多抗战剧,其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从一开始就设定得非常清晰,是敌是友有着明确的界线,并且剧情一定是正面角色走向胜利,反面角色走向灭亡。
比如《地道战》,讲述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故事。《地道战》中的反面角色汤司令,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扮演者刘江,也是著名的反派表演艺术家。
影片中,汤司令夜间偷袭高家庄,害死老忠叔,他还给高家庄的地道灌水放火,让村民受尽苦难。而刘江老师在出演《地道战》时,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一反面人物,还专门戴了牙套。形似神似再加上精湛的演技,汤司令成为荧幕经典反面角色之一。
老的影视剧往往如此,反面角色一出场就是坏人的样子,形象比较对立,在剧情上也处处站在主角的对立面,起到加大剧情冲突的作用。《红河激浪》的孙百岁、《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六号门》中的朱把头、《林海雪原》中的老道、《龙须沟》中的冯狗子等,老一代艺术家们给我们贡献了不少深入人心的反面角色。
这些影视剧中,反面角色的结局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他们必然走向失败和灭亡。在过去拍摄技术不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很多情况都依靠演员的演技。《地道战》中,汤司令最后一枪又一枪地中弹,浑身惨烈地抽搐,面容恐惧扭曲,青筋暴突,手指僵硬地伸直,瞪大双眼射出恐怖的目光,坚持几秒后,全身逐渐失去力气,直挺挺地向前栽了下去。
整个过程大快人心,但如今看来,每个镜头都丝丝入扣,十分考验演员的功力。
反面角色形象更饱满,
“改邪归正”突显主角光彩
随着影视剧更加多元化地发展,反面角色的形象逐渐饱满和丰富起来,他们不再是一成不变,他们也会成长和变化。比如容嬷嬷,处处与小燕子和紫薇作对,心狠手辣、无恶不作。但到最后,她终于被感化,跟主角们道歉和解。
反面角色改邪归正,更加衬托出正面角色的“伟光正”。容嬷嬷的道歉,小燕子和紫薇不计前嫌,让两位主角的单纯和善良更加突显。
还有《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啃老族又打女人,从小到大欺负妹妹,包括作天作地的苏大强,懦弱又自私。然而到最后,这两大反面角色都“洗白”了,苏明成终于对苏明玉说出“对不起”,苏大强患上老年痴呆,“找习题册”的情节看哭了无数观众。虽然不少网友对这种“洗白”还是有些意难平,对于受到伤害最大的苏明玉的原谅不认同,但戏总归要落幕,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找到出口与过去一切握手言和,这大概也是影视剧最好的走向之一。
所以,很多观众只认可《还珠格格1》和《还珠格格2》,包括后面的《还珠格格3》和《新还珠格格》,他们并不承认。尤其是《还珠3》,作为1和2的续集,讲述了两对主角婚后的生活。吃斋念佛的皇后和容嬷嬷性情大变,主角们一个个人设崩塌,让观众越看越生气。
当反面角色不再跟正面角色作对,主角们反倒自己作出了一出闹剧,这便是《还珠格格3》狗尾续貂的原因。因此,在影视剧创作中,当反面角色跟正面角色和解后,不妨故事就此停住,后续留给观众更多开放性思考,反倒是最好的结局。
让人恨不起来的反面角色,
是人性更深层次的剖析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下的影视剧市场,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比如最近正在热映的《少年的你》,大获好评的除了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片中的施暴者魏莱,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魏莱的形象跟一般反面角色不太一样,她清纯美丽,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优渥。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人畜无害的女生,却成为施暴团体的boss。但看过影片,魏莱这一角色却让人恨不起来。
原因一方面是演员的颜值和演技,另一方面,魏莱也是可怜的,当周冬雨饰演的陈念被魏莱施暴后,被路人吆喝要报警,那一刻,魏莱一下子就怕了,她追上陈念求她原谅:“我不能再去复读了,因为复读,我爸已经一年都没和我说话了。”所以,这个反面角色并不是脸谱化的,她像一个天使和恶魔的综合体,一面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学生,一面又是校园霸凌者,一方面在施暴小团体里发号施令,一方面内心又十分脆弱不堪一击。
人性是复杂的,行善作恶都事出有因,魏莱这一反面角色看似矛盾复杂,但实际上合情合理,魏莱的反差,其实也存在在每个人身上。这也是影视剧发展至今,反面角色带来的新的变化,他们不再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坏人,观众通过这些反面角色,反而窥探到人性中不为外界所知的那部分,甚至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好人和坏人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是矛盾综合体。
或者可以说,每个人内心都有罪恶存在,在特定环境下,罪恶便会爆发。好人真的是好人吗?只是他们的“坏”没被激发吧!这也是这些年不少经典反面角色带给观众的新的思考,让人恨不起来甚至越看越爱的反面角色,其实是影视剧创作者对生活和人性更加深入的剖析,因此不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越来越接地气,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立体。
网址:从“脸谱化”到“人性化”,反面角色变化的背后是影视创作的变迁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53336
相关内容
论改革开放40年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变化文学与文化研究:《人民的名义》影视化改编中角色的嬗变
族谱整理:韩国影视作品中的“胖姑娘”变迁史
男星‘姨化’背后的秘密:时尚变迁与性别表达的多元探索
韩剧美人变迁:经典角色背后的韩...@郭氏娱乐观的动态
从文学到资本:文化网红的变迁与影响
勇敢迎接变化: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演变与启示
女星地位变迁:从主角到配...@是深蓝色的巨人啊的动态
粉丝文化流变:媒介变迁背景下中国粉丝的成长简史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