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晚,湖南卫视和芒果TV同时播出了赵露思首次担任主MC的综艺节目《小小的勇气》。这档宣传心理疗愈与乡村振兴的节目,原本希望借助明星的号召力来引发社会讨论,然而首期播出后却引发了两极化的口碑。随着节目组迅速剪辑具有争议性的片段,北师大心理学者团队的公开发声,将明星心理健康与大众认知之间的冲突推向舆论中心。
制作团队精心策划的开场呈现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赵露思身着潮牌,在湘西土家族村寨与留守儿童互动,通过艺术疗愈工作坊帮助孩子们缓解心理创伤。镜头特写了明星流泪的画面和孩子低头沉默的侧脸,再配上悲伤的音乐,构成了一种极具传播力的短视频。然而,这些重点推广的片段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关于消费苦难的质疑——一些观众发现在完整版未剪辑的片段中,孩子们面对陌生镜头表现出的紧张与明星团队之间的专业干预明显不和谐。
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专家组在节目播出48小时后发布了长达万字的观察报告,揭示了制作方的三大认知误区:将复杂的心理干预简化为展示流泪拥抱的情感演出,忽略了对乡村儿童真正心理支持体系的建设;过于强调明星的情绪反应,使得专业心理服务沦为综艺节目的一部分;利用选择性剪辑制造戏剧性的冲突,削弱了心理疗愈应有的严谨性。报告特别指出,当摄像机成为心理干预的旁观者时,任何经过设计的“真实”都有可能对参与者造成二次伤害。
这场争议暴露了娱乐圈与心理学界之间的认知断层。制作方在接受采访时坦承:我们需要在收视率与专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明星的共情表现确实能引发公众关注。这种思维正好印证了学者们批评的核心——将心理疗愈与情感共鸣等同起来,把系统性的社会问题转变为可供观赏的心灵故事。更为值得警惕的是,赵露思在花絮中提及自身焦虑经历的片段被彻底删除,反映出行业对于明星心理健康的矛盾态度:既想借助其话题性,却又畏惧真实呈现可能带来的风险。
从某顶流艺人在综艺节目中因崩溃而痛哭引发的群嘲,到某女团成员因休养期间被偷拍引发的伦理争议,娱乐产业始终在消费与保护之间摇摆。《小小的勇气》的剪辑风波不过再次揭示了这种结构性矛盾。当20代明星成为心理议题的传播媒介时,他们不仅被期待展现专业素养,还要维持完美形象,这种撕裂或许比节目中的任何剧本更具象征意义。
截至发稿,节目组已宣布成立心理学顾问团队,赵露思的工作室表示将捐建三所乡村心理咨询室。这些补救措施是否能够弥补娱乐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裂痕,仍需时间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心理疗愈从来不是在聚光灯下的表演,而是在每个个体身上持久而温暖的关注之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