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了,它仍然是最好的北京爱情故事
《开往春天的地铁》是北影节今年唯一一部胶片放映的电影。因此,4月7日或许变成了一个值得被纪念的日子。
时隔16年,《开往春天的地铁》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
张一白导演在百老汇电影中心参加映后谈
导演张一白本身并非电影专业出身,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学的是舞台剧,用他自己的话说:“本来就没想到要当导演嘛。”
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舞台剧和电影这两种东西的界限还是颇为模糊的,觉得舞台剧能导演的好,那么电影也就一定能行,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才找到了张一白来导演的这部电影。不过正因为是处女作的原因,张一白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胆量也异常的大,“反正是处女作,别人对你是没期待的,我自己呢,也没有。”
抱着这样的想法,当时的张一白就放手去干了,也因此促成了《开往春天的地铁》这部电影浓郁的舞台剧气质。张一白在这部电影中所运用的手法,即使是现在来看也称得上是时髦,再加上这部电影是在16年前拍的,就更是了不得。
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和观众对话,这种手法放在一个以叙述为主的故事片中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样很容易让观众出戏,从故事情节中脱离开来,玩得好叫间离效果,玩的不好可能就直接砸锅。因此大多数导演对此都很谨慎,哪怕用了,也会用诸如镜子、玻璃墙之类的东西做个掩饰。
但张一白在这部《开往春天的地铁》中却像是个泼墨派画家一般大肆地运用了这样的手法,他不光打破了第四面墙,干脆连另外三面也一起打破了,把平面的大银幕变成了一个没有墙存在的舞台。
在这部电影中,电影演员成了舞台剧演员,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独白,甚至是定格的独白。比如徐静蕾踢耿乐屁股的那场戏,徐的脚丫子就那样的停在了半空中,转过头来面对观众,开始倾诉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
在当时,除了张一白还有谁敢这么拍呢?这种反常规的做法也确实取到了非同一般的效果,观众不再把这部电影当做是对生活的仿真,而是真的像是坐在了剧院的观众席上,看一出舞台剧,在台下和演员们进行互动,体味着他们的悲喜,因而也能从一般意义上的剧情沉浸中脱离开来,真正和人物产生了共情。
除了大量的独白以外,这部电影的镜头调度和布景都是极度舞台化的。除了几场地铁站里和地铁站外、门内和门外之间的镜头切换以外,在其他时候几乎一个场景就是一场戏,并且每一场戏里,都设置了一个小高潮。
这种处理手法可能是缘于张一白创作舞台剧的惯性(毕竟舞台就这么大,不可能有太多的空间变化),但却误打误撞地让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戏剧张力,不同于一般的叙事片在前面不断地铺陈,在最后或者中后段来一个高潮,引动观众的情绪,这部《开往春天的地铁》一直不断地在观众的心中埋下一个又一个的小炸点,让观众的情绪持续累积,最后爆发开来,实打实得有效。
而这部电影的布景和用光,是我最爱他的地方。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两场浴室戏,一场是两人在浴缸里缠绵悱恻,一场是两个人在花洒下混着爱与愁的激烈拥吻。
在浴缸里的那场戏的主色调是红色,红色是爱情的颜色,红色的光从玻璃墙外透过来,水光潋滟,情欲满满;花洒下的那场戏的色调是蓝色,室内的灯光和窗外的夜幕调和成的蓝映着莲蓬头洒落的水,像是伤心人的泪。
不得不说,如果《开往春天的地铁》的剧本没有被拍成电影,而是拿去做话剧,我想这部剧的成色一定不会输给《恋爱的犀牛》这样的名作。
但《开往春天的地铁》的好,不仅仅是因为它移用了话剧的元素,更在于电影蒙太奇自身的独特魅力。
电影在本质上还是要比舞台剧更自由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张一白会选择从舞台剧转向电影的原因。在《开往春天的地铁》里,他讲了三个爱情故事,在最后这三条线索拧成了一股,共同指向了同一个主题:在爱情里,人应该如何自处。张一白用三个小故事,将城市人感性的一面表现得丝丝入里,这在后来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版中更得到了复现。
人都说话剧要比电影小众,但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话剧却是比电影更“长寿”。像《恋爱的犀牛》这样的经典可以在舞台上一演十几年而不衰,而且常演常新,但像《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样的电影,一旦离开院线,便再难大银幕相见。
因此,时隔十六年的今天,还能在电影院和这部影片重逢,感受胶片之美,我想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运。
感谢张一白导演。16年了,我们仍然在等待那趟开往春天的地铁。
网址:16年了,它仍然是最好的北京爱情故事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32337
相关内容
北京爱情故事剧评,北京爱情故事演的什么北京爱情故事
北就爱情故事,北京爱情故事向北
刘昊然北京爱情故事图片
北京爱情故事之我是安迪(北京爱情故事安迪喜欢杨紫曦吗?)
北京爱情故事演员表莫小奇
北京爱情故事演员表
北京爱情故事演员
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剧情介绍
《北京爱情故事》北漂生活真实台词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