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头部美妆企业研发投入全景透视:整体觉醒、国际对标与创新驱动力

发布时间:2025-05-20 18:46

从“制造”到“智造”,研发没有捷径

《中国化妆品》杂志 | 何欣洋

监管推动、消费觉醒

与创新共振

自2021年1月1日起《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化妆品功效宣称需科学依据支撑,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合规性。政策的出台不仅强化了行业准入门槛,更催生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竞争生态。近年来,化妆品产业专利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在专利申请类型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60%;在专利申请人类型中,企业占比达67%,涉及活性成分、配方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占比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消费者认知的觉醒加速了行业升级。社交媒体上,“成分党”群体崛起,从盲目追捧国际大牌转向理性关注产品功效与安全性,推动企业从“概念营销”转向“实证研发”。市场需求的质变,促使企业将研发投入从“成本项”转变为“竞争力核心”。

此外,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以华熙生物、贝泰妮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技术突破抢占细分赛道,对全行业研发投入规模的增长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政策、市场、企业三方共振,共同推动中国美妆产业迈入“研发驱动”新纪元。

《中国化妆品》杂志选取可查找到研发投入具体信息的10家国妆头部上市企业,统计分析了这些企业在2019年至2024年间的研发投入情况发现,国内10家头部上市美妆企业研发总投入从6.3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跃升至18.73亿元,增长近两倍。

这串数字背后,是中国化妆品行业从“营销内卷”向“研发突围”的集体转向。研发投入不仅是财报上的数字游戏,更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功效宣称新规、“成分党”崛起和全球化竞争中存活的关键筹码。

“整体技术觉醒”,

但上海家化“掉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跃迁,我国化妆品年零售总额在过去六年来保持增长态势,从2019年的2922亿元发展至2024年的4357亿元,增长率为49.11%。另一方面,过去六年,国内10家头部美妆企业研发总投入,从2019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8.73亿元,增速远超同期市场零售总额的增速。

《中国化妆品》杂志通过对2019年至2024年本土头部上市美妆企业研发投入数据加以统计与整理后有所洞察:中国美妆行业正经历从“营销驱动”向“研发驱动”的深刻转型,尽管各企业路径分化,但整体研发投入规模与增速已显露“质变”信号。

其中,华熙生物以六年总投入18.19亿元居首,贝泰妮(10.96亿元)、上海家化(9.38亿元)紧随其后,三家企业初步形成“10亿级”研发梯队。在整体翻倍增长的态势下,头部企业阵营也出现显著分化:华熙生物六年研发总投入18.19亿元,涨幅396%,2024年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收/净销售额比例)达8.68%,以不争姿态居行业首位;贝泰妮六年研发总投入10.96亿元,并以409%的涨幅紧随其后,研发强度5.14%,专注敏感肌赛道植物活性成分研究;上海家化六年研发总投入9.38亿元,但2024年研发投入较2019年下降12.7%,研发强度2.66%,也是国内十家头部上市美妆企业中唯一一家在这个维度上呈现负值的企业,这或许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上海家化近年来在市场上的疲软表现。

而六年研发总投入“破五亿”的企业还有以下4家:福瑞达以7.38亿元的六年研发总投入名列第四,涨幅为333%,其依托玻尿酸原料优势,深化发酵技术与功能性成分开发;珀莱雅研发投入从0.75亿元增至2.10亿元,六年增速180%,以“双抗”“红宝石”等明星系列产品成功破圈,成为国内第一家营收破百亿的美妆企业;上美股份六年投入6.8亿元进行研发,增速117%,在多品类、多品牌战略上全面开花;逸仙电商六年研发增速374%,合计5.8亿元的研发投入有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这六年中,其他头部上市美妆企业在研发维度表现不俗:丸美生物总投入3.34亿元,增速64%;水羊股份研发投入六年增长273%,共达3.17亿元;还有重组胶原蛋白敷料占据医用敷料市场龙头地位的巨子生物,六年研发总投入2.75亿元,总投入在10家企业中最低,但增速873%,排名第一。

研发投入:

美妆企业的“生死命题”与破局路径

以2024年财报数据为例,本土头部企业中已有华熙生物(研发强度约占8.68%)、贝泰妮(研发强度约占5.14%)等,在研发强度上可以比肩国际头部企业,但是更多的本土头部企业仍然达不到平均水平。本土美妆企业的研发投入绝对值,则更是无法与国际头部企业相提并论。

2024年,欧莱雅集团研发投入同比上升5.1%达到13.55亿欧元(105.7亿元人民币),研发强度与2023年基本持平在3.1%;而2024年联合利华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为9.8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亿元),同比增长4%,研发强度为也与去年相似,保持在1.62%。在研发投入绝对值上的优势,是短期内国际、国内头部美妆企业间难以跨越的代际差异。国际头部美妆企业营收基数庞大,即使研发强度较低,仍可支撑长期的技术积累,国内企业与其相比仍旧任重道远。

在监管趋严、成分党崛起、直面国际大牌竞争的背景下,研发已成为美妆企业构建的竞争“护城河”。近年来,本土企业如何实现研发投入的“非线性增长”?当行业步入存量阶段,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又将如何重塑中国美妆产业的全球坐标?答案,或许从以下国内企业的行动中可窥一斑。

1.产品差异化:从“平替”到“原创”的技术攻坚战

作为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的“隐形冠军”,华熙生物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的深度布局,业绩重挫、内外交困的时刻,依然坚持开展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研发投入4.66亿元,同比增长4.46%,研发强度再创新高达8.68%,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7.9%,持续领跑行业科学研究投入。这种“逆周期加码”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坚定信念。

2.产学研闭环,“中国特色植物资源”的胜利

聚焦敏感肌赛道的贝泰妮研发投入六年增长超4倍,总投入10.96亿元,通过自建皮肤科学实验室,累计发表SCI论文27篇,并完成国内首个特应性皮炎护肤品临床试验。贝泰妮集团牵头成立了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聚焦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利用。实验室以产业化为导向,聚焦基于云南特色植物的功效性化妆品、功能性食品及药品研发。

3.深化改革,坚持研发投入以促转型

作为拥有120年历史的老牌日化企业,上海家化的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73亿元缩减至2024年的1.51亿元,降幅13%,在一众翻倍增长中十分扎眼,反映出老牌企业在技术转型中的阵痛。然而2024年,上海家化新增申请108项专利,同比增长71%,同时利用“AI+数字化”技术建立了完整的中国特色植物的研发和应用方法论,并提交了首个新原料的备案。科研创新正成为化妆品产业无可争议的核心驱动力。面对业绩承压,上海家化表示历史的包袱已经基本卸下,将依旧持续加强科研能力建设,以研发力铸造品牌力。

CCR观点:

中国化妆品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践行长期主义成为拥有长期价值的充要条件,研发耐力的“马拉松竞赛”也逐渐拉开帷幕。以国际头部美妆企业为镜鉴:欧莱雅“玻色因”历时20年研发,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至今仍是抗衰市场黄金标准;资生堂对“传明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5年投入护肤品应用,其专利保护期长达40年,衍生出20余个单品系列风靡日本以及亚洲市场。

过去六年,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国内美妆企业的研发投入从“账本边缘”走向“战略核心”,但与国际巨头的“对决”远未终结。当流量红利消退、消费者回归理性,唯有真金白银投向研发,方能在全球美妆产业价值链中向上攀爬。这场“技术觉醒”能否持续,将决定下一个阶段本土品牌的生死荣辱。

网址:国内头部美妆企业研发投入全景透视:整体觉醒、国际对标与创新驱动力 https://m.mxgxt.com/news/view/1317132

相关内容

珀莱雅全球研发团队官宣:以国际化视野 铸就中国美妆科研新高度
国际美妆巨头去年业绩都不错 今年美妆行业发展如何
中国驱蚊药片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5
创新与全球化驱动业绩与估值双增,复星国际跑出价值修复“加速度”
全球新品首发!国际买家团汇聚,这场美妆盛会激活新动能
2024中国美妆行业市场洞察:国际大牌陷入困境,国货美妆逆势上扬
上海家化牵头,首个AI测肤团标发布,国内AI+美妆迎来重大产业升级
2021中国化妆品年会圆满落幕,50余位美妆企业高管把脉最新趋势
国内美妆上市企业Top10盘点
美妆工具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