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柯达:颠覆性创新的“反面典型”

发布时间:2025-05-20 03:08

拥有130余年历史的柯达正遭遇一场新的危机,而且似乎比以往更加严重。

图片来源:nipic.com

柯达的没落堪称是“颠覆性创新理论”的生动案例。正是由于对胶片事业巨大利润的“路径依赖”,使得柯达的转型显得犹豫且缓慢,并最终走向了没落。

■本报记者 原诗萌

被诸多负面新闻包围的柯达,似乎并不甘心就此放弃。继1月10日宣布重组业务部门后,柯达又先后对HTC、苹果和富士发起了专利诉讼。

受上述消息影响,柯达股价连续几日走高。不过,仍未脱离一美元以下的“危险区”。

此前,因连续30日收盘价低于1美元,纽约股票交易所已向柯达发出警告:如果经过60天的调整期后状况仍未改善,柯达将被强行摘牌。

另外,关于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传闻也一直不断。最近一次的消息来自《华尔街日报》。1月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柯达正与潜在的贷款人磋商,以确保能够取得约10亿美元的破产保护融资,用于维持公司在破产保护过程中的运作。根据该报道,柯达最快可能在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

显然,拥有130余年历史的柯达正遭遇一场新的危机,而且似乎比以往更加严重。

缓慢的转型

199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性创新”这一理论。

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赵曙明表示,柯达的没落堪称是“颠覆性创新理论”的生动案例。他认为,正是由于对胶片事业巨大利润的“路径依赖”,使得柯达的转型显得犹豫且缓慢,并最终走向了没落。

柯达曾经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王者。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则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而当时位于感光界第二的爱克发,销量只有柯达的六分之一。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沉醉于胶片事业的巨大利润,柯达对向数码影像转型犹豫不绝,并一再错失良机。

对此,财经评论人士余丰慧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曾在影像市场占绝对地位的柯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方向,错失了把数码相机做大做强的机会。

事实上,柯达并非没有改变历史的机会。1975年,时任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的斯蒂文·赛尚,在柯达实验室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台还处于实验阶段的产品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拍摄黑白静像,并记录在盒式磁带机上。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柯达实验室产生了1000多项与数码相机有关的专利,奠定了目前数码相机的架构和发展基础,并在90年代初率先推出了商用产品。

然而,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到2000年时,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了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

此后,随着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柯达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沉重。2000~2003年,柯达的销售业绩虽然只有微小波动,但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亿美元,跌幅达71%。

虽然此后柯达作出了战略重心向新兴数字产品转移、更换公司标志等策略,并通过重组和裁员削减成本,但百年柯达已积重难返,最终走到了2012年初遭遇退市警告这一步。

谁革了柯达的命

在阐述“颠覆性创新”这一理论时,克里斯坦森曾指出,那些大公司的领导者一直在走一条持续创新的道路,而恰恰是这一经营路线,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他们敞开了大门。

克里斯坦森认为,这一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有公司资源配置流程的设计总是以可持续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然而,一旦颠覆性创新出现(它是市场上现有产品更为便宜、更为方便的替代品,直接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产生全新的消费群体),现有企业便立即瘫痪。

然而,就柯达而言,在一些论者眼中,错失数码相机并非柯达没落的全部理由。

持此类观点的评论者认为,在消费电子时代到来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被动地适应产品的技术,转变为通过对产品的使用为自己创造更多价值。因此,柯达错失的不仅仅是数码相机这一产品,还有新的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

“柯达出现的财务问题并不一定是因为创新失败,或者从打印到数字拍摄的转型失败。事实上,柯达参与了数码相机兴起的每一个进程。” 澳大利亚网站The Conversation 1月12日发表署名为大卫·格朗斯的文章称。

这篇文章指出,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社交网站的发展,个人摄影从记忆工具转换为通信媒介。而柯达却依然错误地认为人们在拍摄完照片后还会继续将其打印出来,在“本应早早放弃”的相片打印社和自动终端机领域坚持了太长时间。

未知的命运

那么,等待柯达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历史上,不乏高科技企业起死回生的例子。如1993年郭士纳出任IBM首席执行官时,这家计算机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正面临着被肢解的危险。但在郭士纳的带领下,IBM成功地由一家PC生产大户转型成为以服务和技术为支柱的更具竞争力的企业。

另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则来自苹果。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后,推出了iPod、iPhone、iPad等一系列明星产品,将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带上市值第一的高峰。

柯达会有这样的幸运吗?

在许多分析人士眼里,这一幕似乎很难在柯达身上出现。“虽然当年的IBM、苹果一度陷入困境,但整个IT市场依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而柯达所从事的胶片事业,包括后来进入的消费类数码相机领域,却在不断地萎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柯达很难再崛起。”一位TMT行业证券分析师说。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组首席研究员邱罡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则表示,虽然困难重重,但柯达公司在专利方面的积累较为深厚,未来可能转型为一个做专利许可的公司,这样可以巩固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

至于柯达的重新崛起,邱罡认为,除非有像iPhone那样具有颠覆性的明星产品,或是把握住类似柔性显示屏、体感产品等下一代消费电子的新浪潮,否则柯达很难有翻盘的机会。

但在余丰慧看来,柯达的希望很渺茫。“如今消费电子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柯达若想在影像之外的其他领域取得成功只怕更难。”

大卫·格朗斯也在文章中对柯达持较为悲观的态度。“摄影业如今的真正价值在于软件以及分享、分销平台……但是在分析所有可能性后发现,柯达的扭转良机可能已经失去。”他写道。

追忆“黄色巨人”

虽然有关柯达的种种可能尚未尘埃落定,但人们却已经悄然开始了对这位“黄色巨人”的缅怀。

1月10日,在得知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传闻后,作家章诒和在微博上如此写道:太震惊了,第一反应就是急忙打开抽屉,看看我唯一的一卷柯达还在不在。我想,无数家庭的团聚,无数老人的面容,无数女人的倩影,无数孩子的成长,都和柯达联系在一起。

这位《往事并不如烟》的作者,连用了两个比喻来表达自己惋惜的心情:像一个壮汉猝死,像一个勇士牺牲。

有关柯达破产传闻的另一则评论则颇具黑色幽默的意味:“柯达在2012年登船离开,130余年的胶卷帝国就这样结束了。”

《中国科学报》 (2012-01-19 B2 金融)

网址:科学网—柯达:颠覆性创新的“反面典型”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97061

相关内容

颠覆传统:娱乐界的突破性创新
当微信遇上众筹——颠覆性创业背后的思考
解码超级乐视 全方位全流程颠覆式创新
当微信遇上众筹——颠覆性创业背后的思考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陈楚生红毯造型:一场时尚灾难还是颠覆性美学?
英伟达携全新AI模型“颠覆”音频界:可创作音乐、修改人声
揭秘未来彩妆新风尚 植村秀携两大颠覆性创新亮相2023年VIVA TECHNOLOGY展会
娱乐时尚绯闻传说明星们的颠覆造型.pptx
龚宇:以科技创新颠覆行业,以艺术精神服务观众
阿里星球停止音乐服务,宋柯与高晓松颠覆音乐产业的豪言要落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