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耕乐读丨“小组合作学习”的17个细节
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形式化”“表演化”“模式化”“平庸化”“低效化”等问题,需要在细节上打磨完善。
细节之一:训练的起点。
要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无法通过口头提出几个要求,或在黑板上写几个要点,教师解释一番,学生读一读、念一念或背一背的方式掌握的,必须要有持续一段时间的严格的合作训练。
这里的细节在于:训练的起点是什么?从哪里开始训练?应该从同桌、同伴合作开始。假如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合作,不能相互倾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如何能够做到小组里和更多的同学合作?这恰恰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匆匆忙忙直接跳入小组合作,缺失了基于两人合作的必要的铺垫、准备和过渡。
细节之二:合作前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在进入小组合作前,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练一练,随后带着自己的思考与体验,再与小组同学合作,以此方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注,避免以集体的声音思考代替个人,更要防止关注了合作学习,却忽略了自主学习。
细节之三:激发学生合的兴趣和需要。
这是最影响合作学习质量的关节点之一,如果学生只愿意自己学习,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再好的合作学习设计都会落空。
细节之四: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有的合作小组学习内容,同桌合作即可解决,甚至个体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完成,无需通过小组方式来解决。只有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以至于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内容,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细节之五:时间底线。
多少时间比较合适?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因学科、因内容、因学段、因学情而异。我的观点是不少于三分钟,低于这个时间底线的合作学习,一定成不了高质量的合作学习。
细节之六:分组。
存在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流行的分组方式,它们各有利弊。例如:异质分组的好处是通过“好生”“尖子生”指导“学困生”,充分利用好差异资源,不利之处是有可能对尖子生这样的学习高手不公平,毕竟高手只有在频繁地与高手过招、交流中才可能提升能力和长本领。最理想的方式是依据合作学习内容的性质和难易,采取轮换、交叉和弹性化的“走组制”方式,让不同的分组方式取长补短。
细节之七:分工。
这是影响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步骤,需要在合作前明确:谁主持?谁记录?谁代表小组发言?谁来补台,进行补充发言?分工的价值,不只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质量,更在于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更快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细节之八: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
倘若他一张嘴就是“我认为”“我觉得”,教师需要立即制止和纠正。正确的言说方式应该是“我们认为”或”我们小组认为“。根由在于,小组代表是代表”小组",不是代表”自己”,虽然可以讲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只讲自己的观点,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小组代表。
细节之九:评价反馈。
首先,谁评价谁?是评价小组代表,还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评价对象:小组合作评价,是对小组的评价,不是对小组代表的评价。
其次,谁评价?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评价,但不能只是教师评价,还可以实施互评,如小组之间的互评,评出本组的收获、评出对方的问题、评出改进建议等;还可以自评,既可以小组自评,也需要个体 自评,基于小组分工和自身职责,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细节之十:组际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进入到全班汇报交流阶段,此时最容易出现的细节毛病是沦为“报幕式交流”“割裂式交流”:每个小组按顺序各讲各的,各说各话,没有任何交集和对话。
解决的基本策略,是教师在第一小组代表汇报之前,就对接下来的小组代表提出明确要求:在介绍本组合作学习成果之前,对之前小组的发言,要么谈收获或启发,要么做评价,要么提问题,要么给建议,之后再进行分享。如此一来,小组之间就互动起来了。
细节之十一:台上台下互动。
教师经常安排个别或一组学生到台前交流、展示,为了避免台下同学“放羊”或无所事事,需要预先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倾听要求和评价要求,这实际上也是下达相应的各种任务,引发台上台下高质量的生生互动。
细节之十二:板书。
存在两类课堂板书:一是静态性和确定性的板书,主要集中在教案里,很多教师都有专门的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再现、复制和搬运已经事先设定的板书内容,并且以丝毫不差为荣。二是动态性和生成性板书。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实际,特别是根据学生在互动对话中生成的各种资源,以板书的方式及时凝练与整合。两类板书都有各自的价值,尤其是要关注 后者,它意味着与整体的课堂本身一样,板书也需要动态生成。
细节之十三:巡视。
貌似简单的巡视有很多细节值得考究,如什么是最佳的教室巡视路线?如果教师也想说话,站在教室什么位置最合适?我最关注的是教师如何说话。有三个常见误区:一是唠叨,构成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干扰;二是轻声,只是对某一合作小组学习状态进行低语式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和评价,没有把通过巡视发现的某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展现出的亮点和特色,以大 声说出来的方式,让全班各个小组都听到,达成提醒和借鉴的目的;三是沉默,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在我看来,作为巡视者的教师,不应成为沉默的巡视者,需要在此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指导力、介入力、提升力和引领力。
细节之十四:动笔。
不断提醒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做圈画、批注和记录,以此训练提升学生的倾听力和对信息资源的判断力、捕捉力、整合力和利用力。
细节之十五:学段特性。
如何在小组合学习体现清晰的学段感或年段感?即使是在小学,在低中高年段,各自也要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避免以低段的方式进行中段甚至高段的合作学习。
细节之十六:学科知识特性。
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探寻学科逻辑,展现小组合作的语文逻辑、数学逻辑、物理逻辑等,也要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逻辑。
细节之十七:素养特性。
基于核心素养,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方式。换言之,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建构不同的小组合作方式。
网址:勤耕乐读丨“小组合作学习”的17个细节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94753
相关内容
夜读丨常自省,能深耕,懂自愈李耕耘被孤立内幕曝光!十个勤天成员关系真相大揭秘!
48个生活细节解读.doc
苏州黄埭镇举办第六届“耕读梦龙”全民阅读节
「十个勤天」出圈,粉丝、平台、节目组却陷入了僵局
学农耕 当“厨神” 玩中学 笑中悟
中学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doc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doc
三子逆袭时刻:李耕耘在《十个勤天》中的惊艳表现终被捕捉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