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独立电影的胜利?
虽然为数不少的中国影迷都在替《阿凡达》喊冤,但没有在国内上映的《拆弹部队》绝非“黑马”,斩获本届奥斯卡6大奖项也并不是“爆冷门”。在奥斯卡颁奖之前,全世界范围内有68个大大小小的评选都将年度最高荣誉给予了《拆弹部队》,评委涉及电影行业各个工种、公会,而《阿凡达》值得一提的收获只有“金球奖”。北美的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也显示,无论是最佳导演奖还是最佳影片奖,他们对《拆弹部队》获胜的信心都要高于《阿凡达》。
战争中的畸形心理
在《拆弹部队》风光于本届奥斯卡之前,他们遭遇了不太光彩的“拉票门”。《拆弹部队》制片人之一Nicolas Chartier曾写过一封电子邮件给美国影艺学院的成员们,鼓励他们为《拆弹部队》投票,这违反了奥斯卡的拉票规则。按照规定,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取消Nicolas Chartier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资格。但当《拆弹部队》最终拿到最佳影片奖时,奥斯卡主办方还是让他上了台,领了奖。
由法国制片人东拼西凑找来的1100万美元投资,成就了奥斯卡历史上成本最低的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也在《拆弹部队》中将独立制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尽可能地接近自己想要的纪实风格,每次都有三四台便携摄影机同时在拍摄现场工作,胶片剪辑比例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100:1,如果按照好莱坞现在盛行的制片人制度,凯瑟琳.毕格罗绝对无法以如此“奢侈”的方式拍片,观众也最终无法看到现在这种质感的《拆弹部队》。更让《拆弹部队》向一部“独立电影”靠近的是它的票房表现,尽管在多伦多亮相后该片开始受到如潮好评,并吸引美国顶峰娱乐公司接下发行,但涌来的奖项并没有给《拆弹部队》带来大众的认可,第二轮北美票房仍只有1240万美元。可以说,至今为止《拆弹部队》还是亏本的。
“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像是毒品。” 长期关注中东的自由派作家、《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赫奇斯的这句话被放在了影片开头,也定下了《拆弹部队》的基调。抛开那些为了吸引大腕明星参演而设计的桥段不谈,影片主人公畸形的战争心理描写让《拆弹部队》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气质:担任爆破队长的詹姆斯在拆弹过程中几乎违反了所有的安全规定,更多的时候像是个不要命的牛仔,他把每次拆下的“会要了我的命”的炸弹零件收藏在床底。一方面他无法忍受战争对无辜平民的伤害,另一方面又对战争的刺激欲罢不能,回到和平生活反而无法适应,在影片最后只得再次返回了战场。凯瑟琳.毕格罗没有给出对与错的结论,只是展现了这样的战争和战争中这样的人。
经典战争片之外的路线
《拆弹部队》的成功基础来自其编剧马克.鲍尔在战争一线的经历与采访,他本人也凭借此片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的小金人。他向《时代周刊》记者介绍了片名的含义和剧本的由来。
“《The Hurt Locker》的片名很早就想好了。我在巴格达听到好多次,它缠着我。那个短语,意味着最终伤害的地方,一个痛苦的地方。” 马克.鲍尔说,“我想写一个故事来表明战争并不是很好,战争的无价值性。因此在2004年我把这个故事交给编辑。8个月之后我亲自去了巴格达。在巴格达时,我发现战争的疯狂并没有在主流媒体上报道出来。我想可以制作一部真实的电影,通过那些在战争第一线的人所见所感来表现。”
对于想拍摄不一样的战争片的马克.鲍尔来说,《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和《现代启示录》这些经典电影不仅仅是电影经验,而且制订了一套“战争是什么”的信息和场景。“它们担负的是文化功能。我瞄准的则是这些线路之外的东西。拍摄这部《拆弹部队》,我希望20年后会有人看到,并且说:‘哦!我从没想到战争是那个样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址:《拆弹部队》:独立电影的胜利?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88280
相关内容
《拆弹部队》电影拆弹部队电影
伊拉克战争电影《拆弹部队》观影笔记
《拆弹部队》经典电影解说
第44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拆弹部队》大胜
《拆弹部队》HD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拆弹部队电影22在线观看
拆弹部队[电影解说]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
《拆弹部队》完胜奥斯卡 卡梅隆败给前妻
《拆弹部队》电影完整版在线免费观看(2008/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