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共六篇)第三章 专题节目
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共六篇)第三章专题节目第三章专题节目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的重要形式之一,节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多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既可以表现社会问题,也可以写人物传记;既可以表现风土民俗,也可以写名胜古迹。
对于什么是专题节目,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并不十分统一,但大家基本认定专题节目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纪实性、参与性和艺术性。
纪实性是就其内容而言的,要求专题节目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不可虚构、杜撰;参与性是就作者的主观认识而言的,要求专题节目在叙说真人、真事的同时,还常表现出纪实者,即创作者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可以表现为直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也可以表现出作者对某一个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参与性是作者与观众之间真实而亲切的交流,与客观的写实性报道有很大的不同,也与通过人物性格来表现作者思想的电视剧不同;艺术性是指专题节目为了实现节目的纪实性、参与性而使用多种电视艺术表现手段。
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不以硬新闻、采访或讨论的方式来处理主题的纪实报道通常被称为专题节目或纪录片”。
他在《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一书中指出:“把那些与争论的问题无关或对主题不采取某种观点的影片称作专题节目,与之相反则定义为纪录片”。
“专题节目正如这里所定义的,是关于事件、情况、人物或观念的客观的报道,譬如对社区某个人的生活报道。
如果那个人碰巧是无家可归,而且作品认为社区有义务多做些事情来帮助无家可归的人,那么,这部作品就由专题节目变为纪录片。
专题节目和纪录片都可以是高度艺术性的,区别仅在于内容的目的不同。
”而“谈话类节目不包括诸如新闻、纪录片、戏剧、音乐、特别报道、游戏教育和职业培训或者广告等主要的节目形式,它存在于采访、讨论和演讲节目中。
采访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意见型采访、信息性采访、个性化访谈”。
中央电视台CCTV一3的《艺术人生》栏目是一档电视访谈形式的经典专题节目,突出了人物传记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电视专题片的特点。
第一节《艺术人生》一、节目概述1(节目发展历程1998年,《艺术人生》还只是《新视听》栏目中的一个子栏目,当时叫做《艺术无极限》,是一个专门对画家、歌唱家等进行访谈的节目环节;2000年,该节目正式改名为《艺术人生》,但一度以歌友会的形式,让田震等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歌曲并接受采访,“做了四五期后发现,当歌手们开始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收视率很高,但他们表演收视率反而掉下去,可见明星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能打动观众。
”于是,栏目便定位为“用悲悯的心,给明星们提供一个倾诉的地方、做艺术家的情感按摩师、讲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
而歌手德德玛的那期节目则是《艺术人生》一个里程碑,因为从那以后,《艺术人生》的收视率直线飙升,2000年12月22日首期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正式推出。
到目前为止,《艺术人生》已制作完成了200多位影视、音乐、舞蹈、文学、曲艺等领域的艺术家和一些艺术团体的专辑制作。
《艺术人生》栏目以文化关注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对每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历程作深刻的阐述,和观众共同分享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和人生感悟。
近5年来,《艺术人生》致力于“记录时代人物”,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每一期节目中。
从最初的30分钟探索期——真实记录明星心路历程,到50分钟发展期——正直品质,极端制作,以至现在的品牌期——记录时代人物,《艺术人生》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档已经形成经典的综艺人物品牌栏目,《艺术人生》节目的形态将更加综艺化,内容也将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2(节目受众定位与风格特征《艺术人生》以访谈艺术家人生经历为主。
中央电视台曾做了一份收视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观众是喜欢《艺术人生》里讲述的人生故事,他们从故事中寻找到感动和抒发生活感慨;也有一部分观众是喜欢朱军,觉得朱军在访谈中跟嘉宾之间的互动特别好;还有一部分观众是冲着访谈嘉宾而收看节目的……其实,一档节目要形成自己固定的观众群,就必须要以内容取胜。
尤其是访谈类节目,不管访谈嘉宾是谁,只要故事能够打动人,观众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节目就肯定会获得成功。
据调查,在《艺术人生》的观众中,47,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9,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正是因为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复杂性,《艺术人生》充分顾及最广大的观众群体,既坚持了节目的品位追求,又考虑到了受众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在高雅与通俗之间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张力,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汇的景观,形成了一个喧声杂语的多声部“公共话语空间”。
《艺术人生》选择的嘉宾大都是知识分子型的明星,因为“用文化引导娱乐”是它的目标。
为此,栏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首先,在选题上,《艺术人生》推崇知性的大众明星,而不是小众的艺术。
节目到现在已经邀请的明星主要来自影视界、音乐界、曲艺界等各种大众艺术。
明星知名度越高就越吸引观众,听明星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更是吸引很多普通观众的制胜法宝。
在《艺术人生》节目中,观众最感兴趣的访谈宾往往是那些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明星,如罗大佑、陈凯歌、英达等,在他们的身上,观看到了传统和现代对接的烙印。
其次,在节目内容的取舍上,以内容对社会的向善影响作为标准。
《艺术人生》弘扬的是明星们“真善美”的一面,中心话题基本上围绕着个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如何协调个人和家庭、个人和时代的关系。
栏目在《温暖2002》和《温暖2003》的元旦特别节目中,盘点了一年之中演艺界最突出的人,不是以知名度排名,而是以彰显人性的光辉为序。
例如,2003年的个人主题《英雄》、家庭主题《和你在一起》、时代主题《激情燃烧的岁月》三个段落,分别邀请谈理想主义的陈凯歌、谈不惧伤痛的张柏芝、谈丧亲之痛的赵季平;节目中还邀请张越作为嘉宾主持,在老年人《今生无悔》、中年人《顺流逆流》、年轻人《长大成人》三集中,黄宗英和观众谢幕告别、曾志伟追忆好友梅艳芳、谢霆锋真诚告白……这些内容的设置,让观众深深体味到2003年的温暖和感动,体现了《艺术人生》用情感温暖人心的主题。
再次,创作人员始终保持着创作上的“真诚”。
陈凯歌曾说《黄土地》是他的诚意电影,并说人的一生中只会有一到两个诚意作品。
然而,《艺术人生》却始终坚持不懈地创作着他们的一部又一部诚意作品。
虽然从事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者更多地关注于节目形式,但是《艺术人生》的编导们想独辟蹊径,在节目中传达社会的良知、传播智慧的思想,不谄媚时尚,不谄媚大众。
《艺术人生》要求策划和编导们除了精通人文地理,还要怀有一颗寻常百姓的悲悯之心,在演艺明星和他们的作品中寻找文化的光辉。
《艺术人生》的成功不是追求新鲜的形式,而是以内容为王,所以它不是稍纵即逝的娱乐节目,而是社会的“公器”,始终如一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艺术只反映创作者的内心和他们眼中的世界,而《艺术人生》却是将文化、思想、良知和智慧传递给观众。
3(节目形式结构和视听语言从节目形态上看,《艺术人生》具有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艺术形态的复杂化的特点,集各种电视节目形态和艺术表现形态于一体。
以现行的电视节目学的规范来划分,《艺术人生》颇难“归类”,是栏目化的电视文艺专题片还是电视综艺节目,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式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还是访谈节目,还是历史文献片。
本文将其定位为访谈类的人物专题节目,也许有些牵强,其实《艺术人生》本身就像一个大杂烩,它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种种表现手段,比如,从戏剧或小说中吸取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的手法,在节目的展开中张弛有度、富有节奏,以主持人对演艺界人士表演天赋不动声色的调动,折射出关于艺术家成长经历的一出浓缩的戏剧;从相声中吸取你唱我和、虚与委蛇的手法,访谈中不断设置包袱,又巧妙地抖包袱;从电影中吸取时空切换的叙事手法,在访谈中采用大量的“闪回”手法……在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小品《艺术人生》冯巩专辑中,冯巩对朱军的主持有个搞笑性质的总结:“你主持的再好不就那四招嘛,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只要钢琴一响就让你哭的没个完……”虽然该评价针对的是朱军的主持风格,但实际上却笼统地概括了《艺术人生》特别是个人专辑的一般结构。
在嘉宾亮相前主持人会对即将来做客的嘉宾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这就是该栏目的引子。
主体部分是主持人和嘉宾的交流。
主持人运用亲切的语言和行为使嘉宾融入轻松的氛围,从而和盘托出主持人和剧组幕后策划的系列问题。
根据内容需要或时间许可,还设有现场观众提问和场外观众通过电话或网络向嘉宾提问的环节。
《艺术人生》再回首系列在结构上更简单一些,基本上围绕嘉宾团体现在情况的介绍和对以前故事的回忆,对个体的提问并不很深刻,主要还是对当年整个剧组拍戏过程细节的重叙。
因为要让嘉宾感受到气氛的温馨和谐,嘉宾也随着主持人的亲昵而逐渐放松,因此整个过程语言平和,音乐温馨。
4(节目的包装策略《艺术人生》的片头,在音乐声中,晶莹的宝石和着明星的脸,在蔚蓝的海水中沉浮,“艺术人生”四个字和一个转动的录音话筒相映成辉。
其中“艺”字的收笔像舞蹈家的绸缎,飘动着穿过人生二字,而“术”字收笔一点,像乐谱中的音符。
转动着的录音话筒象征着《艺术人生》栏目对艺术家们心声的倾听和记录。
《艺术人生》的片尾是阳光照射下的海底,在阳光斑斓的海底是“艺术人生”四个海水冲印的大字,下面工整地写着“记录时代人物”,这是《艺术人生》栏目的主旨。
《艺术人生》的演播室造型与片尾的构图相似。
四周是蔚蓝色的背景,打上斑斓闪动的光栅,正中的稍高于地面的演播室中心是嘉宾和客串嘉宾与主持人交流的场所,背景是蓝色映衬下的嘉宾照片,其他三面则是观众席。
演播室的整个造型就是一个阳光照耀下的海底世界。
《艺术人生》作为访谈类的品牌节目,在视觉表现上有其独特的策略。
首先,有意无意地混淆艺术家作为个体的现实人生与作为明星的表象虚构之间的界限。
《艺术人生》力图再现演艺明星的“真实”自我,让观众觉得明星在《艺术人生》中彻底褪下了神秘的光环,成为了一个完全真实的普通人。
《艺术人生》通过对演艺明星真实人生的“似真性”幻觉的营造,建立起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博德里亚式的“超级真实”。
其次,“细节为王”的具象化策略。
《艺术人生》对某些见证明星人生成长的细小道具进行了充分的开掘和利用,使得节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最有力的具象无疑就是人自身了,这是一种鲜活而又富有生命力、具有二度创造性的“活道具”。
因此,除了亲到现场的访谈嘉宾外,节目还邀请和访谈嘉宾相关的人物到场,即使不能到场的也会进行现场连接或播放事先录制的影像资料。
总之,为了能够达到具象化效果,《艺术人生》栏目组竭尽全力地对嘉宾的亲人、朋友等进行资源开掘。
再则,情感策略。
《艺术人生》让艺术家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和艺术历程,表述自己对艺术的感悟与人生的见解,并真诚地与观众产生交流对话。
因此,《艺术人生》对艺术的怀旧,是现代人漂?自无依的心灵的一次自我慰藉和救赎。
网址: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共六篇)第三章 专题节目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80229
相关内容
中国内地电视娱乐类节目评析电视节目分析40篇!专业分析近年大热节目!
中国九大最好看的电影影评类节目 影评节目有哪些 电影评论节目排行榜
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提纲及范文「附:电视散文和专题片各一篇」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策划书优秀(共8篇)
央视中秋晚会明星嘉宾、主持人、完整节目单发布,三篇章29个节目
浅析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
节目策划书 奇葩说(共9篇) .docx
电视节目影评分析
电视节目策划案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