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西行记:作为一种亚洲文化符号的流行

发布时间:2025-05-18 23:25

珍珠奶茶在西方有多火?2021年4月,美国疫情肆虐时,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由于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混乱及劳动力短缺,珍珠奶茶(bubble tea)的主要原料“珍珠(boba)”在美国西海岸缺货,引发了人们对珍珠奶茶无法正常供应的恐慌。

近年来在中国,珍珠奶茶已经成为越来越流行、花样日益繁多的休闲饮品。但当你看到美国华裔议员杨安泽(Andrew Yang)为了拉来更多亚裔青年选票,左右手各拿一杯珍珠奶茶的场面,你就会知道,在欧美国家,珍珠奶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个广泛流行的文化符号。

就我而言,观察珍珠奶茶的全球化历程及进展,实际上是一个观察华裔移民的全球流动轨迹和动态的切入点。毕竟,人们如何看待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和政治意义,可能远大于人们对它的态度和喜好本身。

那么,珍珠奶茶究竟是如何进入西方市场,并作为一种亚洲文化符号流行起来的呢?

2021年10月11日,超模吉吉·哈迪德(Gigi Hadid)手拿珍珠奶茶现身纽约街头。图/CFP

一杯奶茶的全球化

实际上,珍珠奶茶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华裔移民进入北美,一开始并没有被广泛接受。1999年,趋势研究机构(Trends Research Institute)的所长Gerald Celente并不看好珍珠奶茶在美国的前景。从不被接受的饮品,到作为被追捧的流行文化符号,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历程背后,是世界格局的变化。

而有趣的是,珍珠奶茶最初的诞生,其实跟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在珍珠奶茶出现以前,奶茶文化在亚洲特别是东亚的流行,主要来源于英国茶文化的输出。而将冰块与茶、水果混合制成冰饮,则是一种在美国兴起的饮茶方式。到了中国,台湾茶饮企业“春水堂”的创始人刘汉介或许是从中获得灵感,将奶茶放入制作鸡尾酒的雪克杯中,与冰块一起摇晃做成冰奶茶。后来“春水堂”的经理林秀慧又将自己喜欢的台湾小吃粉圆加入奶茶中,意外受到追捧,这就成了珍珠奶茶的一个雏形。

珍珠奶茶。图/CFP

90年代,珍珠奶茶开始走向北美,随后又到了欧洲。但早期,珍珠奶茶被视为移民的食物,只出现在中餐馆里,并没有专门的门店。直到1999年,来自台湾的“仙跡岩(Saint’S ALP Teahouse)”落地纽约唐人街,成为纽约第一家独立的珍珠奶茶店。其后,多个珍珠奶茶品牌纷纷落地美国市场,在美国华人社区落地生根。

最初,这些珍珠奶茶门店都是由华裔群体经营。中餐馆进入西方国家后,往往会迎合当地口味和饮食习惯进行改造,但珍珠奶茶刚刚进入北美时还保留着原本的味道:奶精、糖浆、茶、黑色的木薯圆子,被自动封口机压进塑料杯里。

虽然在今天看来,当时的珍珠奶茶可能很“糙”,但却成了美国华裔千禧一代青春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21世纪初的北美珍珠奶茶店,是当时众多美国华裔青年首选的聚会场所。店里通常摆着廉价的沙发,放着当下流行的亚洲音乐,他们在这里约会,写作业,和朋友聊天。久而久之,消费珍珠奶茶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与华人的身份认同紧密联系起来。

正如英国社会学家Anthony Giddens所说,在变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这些看似真切的文化可以成为许多人安慰的来源。珍珠奶茶对这一代的华裔美国青年来说,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来自父母家乡的饮料,寄托着他们对于想象中的故乡的渴望,以及自己在老式奶茶店度过的时光的怀念。

当珍珠奶茶成为中产消费品

当喝着珍珠奶茶长大的一代人开始自己开奶茶店,他们就试图去提高美国珍珠奶茶的标准,比如用新鲜水果取代糖浆,用全脂牛奶和新鲜茶叶替代粉冲。这些店的主要消费群体也变成了第二、三代华裔美国人,以及前往北美求学的华裔学生。

更重要的是,珍珠奶茶已逐渐从普通华裔移民的日常消费品演变为中产消费品。珍珠奶茶的售价已高出咖啡数倍,奶茶店的选址也大多是留学生密集的知名大学所在地,或是大城市的市中心等人流密集场所。在高涨的教育成本和欧美日益中产化的移民政策面前,只有在原本国家来自中产及以上家庭的学生,才可能在更发达的地区,维持接近自己原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包括喝珍珠奶茶。

奶茶店的奶茶制作现场。图/Unsplash,作者/Frank Zhang

由此,珍珠奶茶变成了一种时尚的中产消费品,从而成为一种代表亚洲流行文化的符号。社交媒体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文化符号的再生产。时尚追随者们在 Instagram 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发布、分享热门茶饮店的照片,被迅速广泛传播。随着这种传播,珍珠奶茶也吸引着渴望体验大都市消费生活的青年人。

如今在Instagram上,仅“珍珠(boba)”一个标签下就有超过240万的发帖数量。在有180万会员的Facebook线上社区Subtle Asian Traits上,也有大量珍珠奶茶的“梗(meme)”,获得成百上千的点赞。2020年,华裔设计师陆怡颖(Yiying Lu)设计的珍珠奶茶表情符号(emoji),更作为最新一批官方表情更新到了各大手机应用系统中。对珍珠奶茶的追捧也延伸到线下衍生产品中,被制成绒毛玩具、印有珍珠奶茶图案的鞋等。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当人们谈起珍珠奶茶,会下意识地将其联系到代表亚裔群体的流行文化和身份图像。但这种泛化的政治身份指认,却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亚裔群体内部的多元性。出生在英国的韩裔Arong虽然喜欢喝珍珠奶茶,但并不认同这是他家乡的文化;刚到英国却并不那么喜欢喝珍珠奶茶的Yao,也对朋友下意识约她去喝珍珠奶茶感到有些困惑和困扰……这样的符号和标签真的必要吗?亚裔群体的个性和文化只能被标签化地识别吗?这本身或许就是个问题。

本文英文版首发于澎湃新闻旗下英文新媒体Sixth Tone,文章链接: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8960/how-boba-became-a-symbol-of-asian-cool

网址:珍珠奶茶西行记:作为一种亚洲文化符号的流行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70799

相关内容

当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符号
流行文化符号
马英九与马龙亲切会面,握手寒暄共饮珍珠奶茶,温馨画面感人至深
赵富强与珍珠奶茶的十七牟恶梦,
王者荣耀流行符号 王者荣耀:中国年度文化符号
Polo衫的流行文化符号意义
喝奶茶、吃汉堡,现在的年轻人流行在婚礼上“整活”
90年代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100个惊艳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docx
七阿姨为了炫富有多拼?喝奶茶时加了一杯的珍珠,不愧是富家千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