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力量 温暖而感动——我市“向幸福出发——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5-05-18 20:59

家,一直都是一个伟大而温暖的词汇,它包含着坚韧、感动和奉献。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来自一个家庭,正是家的无私给予,才使大家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向上的动力。

近期,由市妇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网信办联合共同举办的雅安市2016年“向幸福出发——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评选结果出炉,来自全市范围内的15户家庭,被评为雅安市“最美家庭”。

在这15户家庭中,记者选取了4户家庭实地采访,走近他们,倾听他们平凡且令人感动的故事,感受他们和谐而淳朴的家风。

汉源县富林镇市荣社区胡海云一家

让留守儿童

不再孤单

6月6日,胡海云在练习毛笔字。

在汉源县富林镇市荣社区,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一个热心公益、关爱儿童的“胡爷爷”。6月6日上午,不少孩子因为放中、高考假在家休息,胡海云开办的副食店,便成了孩子们的好去处。“今天家里人都外出有事,我一人在家看店,便索性取出笔墨,练起毛笔字。”胡海云说。

“胡爷爷,买东西。”不一会儿,一名小顾客进店购物,胡海云放下笔亲切地招呼着。见到胡海云,社区的孩子们总会亲热地叫他胡爷爷,愿意与他亲近,听他讲故事、说道理。孩子们喜欢胡海云,这还得归功于他创建的“留守儿童快乐家园”。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市荣社区,由汉源县2个乡镇的7个村移民组成,是典型的农村社区。社区里一些青年人常年在外务工,有不少留守儿童。搬迁入住后,本该颐养天年的胡海云,看到不少留守儿童因为思念父母时常闷闷不乐,便决心为孩子们做些事。“我虽然很普通,但也有一颗爱护孩子的公益心,为他们做点事情,自己很快乐。”胡海云说。

在胡海云的积极奔走协调下,2011年,市荣社区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应运而生。年届7旬的胡海云不仅自己当起了老师,教会孩子们学习和成长,还邀请不少关心留守儿童的退休老教师,给孩子们上辅导课、兴趣课。

“利用孩子们喜欢的电视、电脑,播放美德故事片和寓教于乐的儿童片,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办法。”胡海云说,为了将留守儿童快乐家园打造得更好,还利用“六一”、重阳等节日,组织开展老少共学、老少互助等老少共建活动,并以此打造出老少同台、老少同乐的大舞台。

此外,胡海云还结合实际,不断钻研,先后创设了“悄悄话小屋”和“开心钥匙信箱”等。以此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写出心里话,以便随时掌握孩子们思想的变化,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关爱。在胡海云的引导下,社区农家书屋的中外名著、百科全书、心理健康等书籍,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社区小朋友中,形成了一股爱读书的好风气。

“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中忙碌”是胡海云一家的家训,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家庭成员都有孝心、有爱心、有进取心。而他们一家子人,也都相继成为了留守儿童快乐家园的“常客”。据了解,为了帮助胡海云搞好儿童家园工作,其老伴时常带起老花镜协助。在社区当计生服务员的女儿,也当起胡海云公益行动中的“秘书”。就连他的孙子们在这个家园也有很长的服务期,从大学生到现在的公务员,只要一有空,也会主动帮儿童家园出点子。“为了帮助社区里的留守儿童,我们全家人齐上阵。”胡海云说。

“作为一名老同志,本该在家安享晚年,可为了孩子们,他每个周末风雨无阻来社区给孩子们上课、陪孩子们玩耍,没有一分报酬,15年了,一直坚持到现在。”说起胡海云,市荣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白双豪说,这两年胡海云耳朵听力退化,但即使带着助听器,他仍心系留守儿童,并为此奔走忙碌。胡海云博大的公益之心,温暖了社区孩子,也感动了大家。

如今,在胡海云的倾情付出下,市荣社区留守儿童快乐家园,成了社区孩子的心灵港湾和精神栖息地,有效弥补了孩子们缺失的爱。并且,胡海云及其家人,也成为社区群众学习的榜样,大伙都称赞他们:“家风好,家教好,一家人有爱心,子女都争气!”

天全县多功乡廖洪全、姚汉香夫妇

用行动撑起

四代人的希望

6月4日,廖洪全、姚汉香夫妇乐呵呵地接受拍摄。

6月4日上午,在天全多功乡罗代村五组,70岁的廖洪全,正忙着赶制几个竹背篓。他的妻子姚汉香,正忙着照看侄孙子廖俊诚。“这个小娃娃调皮得很,他是我侄子的孩子。”今年69岁的姚汉香说,算上这个五岁的孩子,她已经照顾了廖家四代人。

在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里,作为普通农民的廖洪全、姚汉香夫妇,在村民眼中,是一对“孝老爱亲”的典范。“1966年,我嫁到廖家,从那时起,就担负起照顾婆家人的重任。”当年姚汉香刚到廖家,在短短两年内,公婆因病相继离世。而那时,廖洪全尚有70多岁的爷爷和奶奶。“做饭、洗衣,照顾老人,直到93岁,爷爷才安详过世,这些都多亏了姚汉香。”廖洪全说。

除了赡养老人,廖洪全父母离世后,还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分别为11岁和6岁。“双亲突然过世,没办法,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我们只有咬着牙,供养他们长大。”姚汉香说,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加之自己与丈夫也刚成家,并无积蓄可言。所以,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没日没夜辛苦劳作,也就成了那时姚汉香的真实写照。

“只要我们有一口饭吃,就不会饿着两个小兄弟。照顾亲人,是我们的义务,哪怕再难,我们也要咬牙坚持。”回忆往事,姚汉香说,在生活困难的年代,自己和丈夫可以苦一点,但却不能亏待还在读书的两个弟弟。后来,两个弟弟顺利长大,其中一个还在天全某乡镇,做了公务员。据了解,姚汉香夫妇没有子女,但却在漫长的时光中,把这两个弟弟视作自家孩子一般,并倾其所有悉心照顾。

“厄运还没有结束,就当我们把两个弟弟抚养成人时,不幸却又再次降临了。”姚汉香告诉记者,当弟弟们都成家立业后,大弟弟家又生不幸之事,弟弟和弟媳两夫妻,在1994年到2000年六年的时间内,因意外和疾病相继去逝。“弟弟、弟媳去世时,留下两个年幼的侄子,大的11岁,小的9岁,谁来照顾,只有我们。”据姚汉香回忆,那时自己与丈夫已经50多岁,精力也已大不如前,但想到两个年幼的侄子,二人一合计,还是主动承担下了这一责任。

五十年来,姚汉香与丈夫,义不容辞地一次次扛起家庭的重担。对待后辈,他们视如己出,一次次伸出援助之手,无偿付出温暖与爱。“现在,一起生活的两个侄儿,都已成家立业,并生下了三个侄孙子。”说到自己照顾的第四代人时,姚汉香却一扫愁容。她说,自己现在虽然年岁逐增,但还劲头十足,照顾这些侄孙子们,乐在其中。

“孝顺老人,关爱亲人,这一直是我们家的传统,几十年来都没变过。”如今,姚汉香全家9口人,依然住在一起,夫妇二人已近古稀之年,仍操持着家里的大事小情。全家人其乐融融,都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家庭,尊老爱幼、知恩感恩这些家庭美德在他们家得到很好的诠释。姚汉香也成为远近乡邻交口称赞的“好大嫂”。

市国税局邓力赫、周晓智夫妇

“我们在雅安,

挺好的!”

5月1日,周晓智、邓力赫夫妇享受假期。

在市国税局,有一对爱岗敬业、待人友善的模范夫妻,而他们也向来是大家称赞的伉俪。6月3日下午四点,在市国税局12楼的办公室内,邓力赫见到了妻子周晓智,而他们上次见面,还是七天之前。虽同在一个单位,但自从邓力赫去年被调往芦山工作,他与妻子周晓智,便开启了两地分居的模式。

“我们都很普通,但却对税务工作,有着同样的热爱。”两人一口标准四川话,妻子活泼开朗,丈夫内敛沉稳,这是记者对周晓智夫妻的第一印象。邓力赫是湖北人,周晓智则来自重庆,在2008年和2009年,二人相继来到雅安石棉,并在石棉县国税局工作。

“丈夫主要搞人事工作,我则从事业务项目,虽工作分工不同,但多年来我们始终相互鼓励,力争把税务工作干好。”周晓智告诉记者,初到石棉时,他们相继经历了“5·12”灾后重建、税收征管质量竞赛等繁重的工作,但同在一个单位的两人,却不忘互相勉励,相互扶持。后来,2010年市局机关从县区局考调工作人员时,他们又共同努力,双双考入市局机关工作。

周晓智夫妇2011年恋爱,2014年结婚,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性质相近,也让他们对彼此的了解,得以更加深入和细致。在工作上,两人先后被市国税局记三等功一次,并在省、市国税系统“赛技能·比业绩·争先进”工作竞赛活动中,双双被授予四川省国税系统岗位能手。“我俩同时被评为岗位能手,其实就是对夫妻默契的一次检验。”周晓智说,去年单位举办工作竞赛,他们不敢大意,而是认真对待、相互砥砺,最终脱颖而出。

“年轻人谁都爱玩,但把工作努力干好,却一直是我俩的共识。”在2015年底,为支援“4·20”灾后重建工作,邓力赫被派往震中芦山工作,虽只能周末才可团聚,但为了工作需要,彼此也十分理解和支持。

这对夫妻,除了爱岗敬业外,对家人更有着一份浓厚深情。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每当逢年过节时,周晓智夫妇常常不能陪伴亲人,这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遗憾。周晓智说,奶奶生病辞世时,自己却还在出差,每每想起此事,心中便十分自责。据了解,多年来,夫妻二人忙于工作,还放弃了探亲假、公休假,甚至婚假等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但他们却会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给家人打电话、通视频,尽量在遥远的异乡,为家人们带去些许温暖。

如今,邓力赫与周晓智,已在雅安扎根安家,而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双方父母接到雅安,以此尽到孝心。“前年春节,我俩的父母就被接到了雅安,家人团聚倍感难得。”周晓智说,等到双方父母退休后,一定要将他们接到身边,并努力尽些孝道。

来雅安的几年中,邓力赫与周晓智早已将这片土地,视作了人生的第二故乡。“我们在雅安,挺好的!”周晓智说,“不管在雅安生活,还是在单位里工作,我们都能感受到各界的关怀,正是身边的这些人,让我们倍感幸福,也有了扎根雅安的信心”。“下一步,自己与爱人将争取早日迈入三口之家的行列。”邓力赫说。

邓力赫、周晓智夫妇虽然年轻、平凡、普通,但他们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上刻苦专研、爱岗敬业,在生活中相互支持、孝顺尊长,用自身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

汉源县大田乡向阳村5组任淑琼一家

孝敬长辈

传承“非遗”

6月6日,任淑琼(右)给公公婆婆递西瓜。

6月,天气越发炎热。6月6日中午,当汉源县大田乡向阳村5组村民李艮福、涂启英老夫妻出门转悠回家,贴心的儿媳任淑琼,便立刻端出了备好的茶水和切好的西瓜,招呼公公婆婆休息。餐桌前,任淑琼一家祥和亲近。

在向阳村,大家都知道,李家有个孝顺媳妇,为人善良、勤劳,孝敬公婆,持家有道。百姓口中的孝顺媳妇,说的就是任淑琼。“我家儿媳孝顺得很,二十多年来都是如此。”说起自家儿媳,今年84岁的李艮福毫不掩饰地夸赞起来。

今年46岁的任淑琼,在1989年嫁到夫家时,她就了解到婆婆患有慢性支气管哮喘。对此,任淑琼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一力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并一直细心呵护婆婆和公公,27年来,任淑琼从不懈怠。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公公婆婆身体康健,如今都已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

“要不是淑琼,我早就不在了,怎么可能活得到80岁。”婆婆涂启英说,哮喘发作时,任淑琼就是“医生”,给她捶背、倒水,缓解痛苦。“当病情加重住院时,淑琼跑上跑下,不知道的人都以为她是我的女儿。”时至今日,涂启英仍记得6年前的9月24日,那天她突发哮喘情况危急,要不是儿媳任淑琼及时发现,送她就医并精心照顾,她的命可能就没了。

“当时,医院要给我下病危通知书,淑琼不听劝,一直坚持照顾我,这才让我捡回了条命。”回忆往昔,涂启英的眼中含泪,脸上却是幸福的模样。更值得一提的是,勤劳善良的任淑琼,不仅是一名好儿媳,她的另一个身份,更让人羡慕不已,那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太庙花灯传承人。

汉源大田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大田乡寨子园冶铜遗址是汉代重要的铜冶炼场所,遗存丰富,为省内罕见。同时,大田乡还有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老太庙花灯,任淑琼就是汉源县老太庙花灯的第六代传承人。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任淑琼有幸跟着老太庙花灯第四代传承人王银莲学习。在了解到老太庙花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后,她便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光要传承,还得发扬光大,不断创新。此后任淑琼暗自下定决心,要用心练习花灯技艺。若唱得不对,田里做活也在琢磨,步伐不对,便反复地练习。家里成了她的排练场,婆婆、丈夫、女儿都是她的观众和教练,全家人都很支持她学习花灯传承花灯。其婆婆还常说“让淑琼去,这是做好事哦”。通过努力,老太庙花灯当年就上了县上的春晚,演出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宣传文化部门专家的好评。

老太庙花灯创于清代末期,盛行于解放初期。近年来,该花灯活跃于汉源县境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学习和表演中,任淑琼发现,群众喜欢看、喜欢听,花灯就是最好的宣传政策、宣传家风家训的平台,她有义务让大伙从婉转唱腔、幽默风趣的花灯中了解政策、明白道理。

“传承非遗,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也要努力把这些事情做好。”任淑琼说,大田乡老太庙花灯,从词曲、戏剧、语言、器乐、表演、美术等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所以必须要好好传承。正是因为任淑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太庙花灯成了汉源舞台上的重要节目。在两届梨花节中,她们都应邀参加了表演,在面对来自省内外的来宾和游客的表演中,向其展示了汉源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秀的文化传承,并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现在,任淑琼不光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还是一个跳花灯的行家里手。并且,为了不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任淑琼还发挥能说会道的特长,到处游说年轻人加入花灯队。如今,她已有5名徒弟,一有空闲时,就拉着徒弟们练习花灯唱曲。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杨青李丽

网址:家的力量 温暖而感动——我市“向幸福出发——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侧记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68869

相关内容

向佐晒幸福家庭照,感动网友:这才是我的一生最爱!
何琳:娱乐圈清流,幸福家庭典范的温暖力量
秋瓷炫:家庭幸福与事业平衡的温暖日常
首都最美家庭风采展示活动举办:传承好家风 汇集“家”力量
黄晓明:父爱如山,用行动诠释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蜡笔小新:幸福家庭的温暖瞬间
任嘉伦晒幸福一家三口,揭秘娱乐圈模范家庭的温暖背后
赵丽颖与表妹温馨互动:明星背后的家庭温暖
2009“寻找家庭明星人物”活动3月29日启动
明星家庭幸福探秘:爱的力量超越舞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