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时代,谁在为明星和综艺造梦?
聚光灯下的“隐身人”
“这年头,连特效都在内卷!”2025年的综艺市场,这句话成了圈内人无奈的自嘲。当观众为舞台上的明星欢呼时,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让观众惊呼“哇塞”的视觉效果,是一群“特效民工”熬着通宵、盯着屏幕抠细节的成果。他们像极了娱乐圈的“隐形人”——明明站在舞台最耀眼的灯光下,却始终藏在幕后。
内卷漩涡里的“特效民工”
短剧市场的饱和,把“预制元素”的套路玩到了极致。某爆款短剧团队透露,为了抢进度,他们甚至开发了“特效模板库”,就像快餐店的标准化菜品,保证“下限”却难破“上限”。而综艺特效团队更惨,一边要应对制作方“既要成本低又要效果炸”的离谱需求,一边还得和同行卷技术、卷创意。有人调侃:“我们不是在创新,是在‘缝补’甲方的想象力。” 熬夜改稿、反复调试成了家常便饭,电脑前的咖啡杯摞得比显示器还高,可镜头扫过演职员表时,特效团队的名字永远缩在角落。
明星光环下的“资源荒漠”
秦海璐那句“一部戏的片酬够普通人花一辈子”,放在特效圈更扎心。某综艺特效师私下吐槽:“明星拍一天的钱,够我们团队吃三个月盒饭。” 行业里流传着黑色幽默:剧组预算表上,“特效”那栏的数字永远带着小数点,而明星的房车、化妆师、助理团队却占了一大块。更讽刺的是,当特效出现0.1秒的穿帮,弹幕第一时间刷的是“辣鸡节目”,而非“后期扣钱”。
暗流涌动的“价值战争”
也有不甘心当“工具人”的团队开始反击。某知名特效师在社交媒体晒出工作照:凌晨三点的机房,地板上堆满泡面盒,屏幕上是调色板和代码窗口。配文只有一句:“你看大的,我看小的;你拿奖,我拿颈椎病。” 这条帖子意外出圈,数万网友第一次意识到——那些让偶像“飞天遁地”的特效,原来是血肉之躯一帧帧磨出来的。
“被看见”的破局实验
当弹幕开始问“特效团队能署名吗”,变化悄然发生。某卫视大胆尝试在节目中加入特效团队访谈环节,让那些总被略去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字幕里。有观众留言:“原来让哥哥‘御剑飞行’的是群加班狗!” 这种“去滤镜化”的呈现,意外成了节目的隐形加分项。
行业也在悄悄洗牌。头部平台开始试点“特效预算透明化”,要求片方公开特效成本占比;一些剧组模仿好莱坞,给核心技术人员设立“创意总监”头衔。尽管这些举措还带着试探性质,但至少让人看到——资源分配的板子,并非完全无法撬动。
尾声:聚光灯外的星辰
内卷还在继续,但改变的种子已经种下。或许哪天,我们看综艺时会习惯性看一眼字幕表,对那些陌生的名字说声“辛苦了”。毕竟,让舞台发光的从来不止是明星,还有那群甘愿做“背景板”的造梦者。正如某特效师所说:“我们要的不是镁光灯,是别把我们的汗水当成免费的特效素材。”
网址:内卷时代,谁在为明星和综艺造梦?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64665
相关内容
下半年通告全排满,影视时尚综艺全涉猎,内娱最卷的女明星诞生“恋综”加速内卷,2022年综艺的“火药味”都集中在谈恋爱了?
谁在为综艺嘉宾“换头”?
“国内首档啦啦队综艺”:热舞风暴席卷荧屏,揭秘动感魅力背后的竞技与梦想
娱乐圈内卷时代:文凭与...@吃瓜一族的橙子同学的动态
星光璀璨:《明星造梦工厂》的多平台播出与综艺新纪元
综艺节目进入“消费明星时代”,明星在综艺和演戏之间如何平衡?
红人带货“内卷化”,明星带货“微综化”
音乐综艺迭代不断:进入大牌、混搭和细分的时代
星素竞技和经典再造:卫视音乐综艺不变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