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吴语讲述江南故事
本文原载于《联合时报》
“选定一个吉日,我姐掌勺,烧了一桌子的菜,有荤有素,在八仙桌上摆放好,倒酒点蜡烛,焚香烧锡箔。一家人神情肃穆,叩拜先人,叩拜老祖宗。”这幕农村家祭的场景,作为非虚构文学作品《荷溪镇的夜与昼》的开篇,似乎与人们印象中霓虹璀璨的大上海格格不入。
“上海是座城,城外,是另一个上海。”虽然说这是本写上海的书,但书中却没有摩登洋气的都市风景,没有弄堂里、石库门中的弹街路,没有会说“侬好”的外国人,更没有游客蜂拥打卡的梧桐区、网红咖啡馆。所有的描述都有种时空交错的陌生和新奇,真的是“另一个上海”。
或许,在不少人眼中,外滩、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商业街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光彩照人的明星和充满绅士气质的“老克勒”、穿梭在CBD中的白领和随处可见的奢侈品……这些仿佛才是上海的标签,国际化大都市的“腔调”。然而,或许谁都未曾意识到,上海是由城区与郊区构成的,郊区面积占比高达九成,至今生活着大量的原住民,他们世代居住在另一个“上海”——这里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被市区的人称之为“乡下头”。
不知是回避还是忽视,一些人总不能把上海的“乡下头”视为上海的一部分。余秋雨在《上海人》一文中曾写道:“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真正地道的上海人就是上海郊区的农民,而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于是,上海人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或许正是这种尴尬吧,导致郊区的上海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鲜有出现。
但如若你能摒弃对“乡下”的偏见,愿意正视上海的“乡下”,翻开《荷溪镇的夜与昼》,就会发现这方天地别有情趣:乡村小集镇浓郁的烟火气,老街两旁从烟杂店、五金店、粮店到馄饨面条点心店、小修小补的缝纫铺,零零杂杂挤着20来家小店;老宅后院种着时蔬瓜果,可自给自足的自留地;平时洗衣淘米的野河浜也是男孩们捉鱼摸蟹的乐园……大时代夹缝中的这个宁静而闲适的小镇(村),一方面守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规则,另一方面又要判断和应对两种文明的互动与交织,并试图摆脱农耕文明的束缚,实现对城市文明的拥抱。
本书作者吴玉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闵行区政协委员、明镜文化创始人,从小生活在黄浦江畔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彭家渡。作为一个“准70后”,他记忆中的老家,江河稠密、阡陌交错,鸡犬相闻,气质上“很江南”。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还很落后,生活平淡,甚至平庸,但也留给他很多的温暖。写到自己成了“城里向”的人,再回到老家,走到村头,风是熟悉的味道,野河浜畔的杨柳翠绿欲滴,一股子的亲切连眼睛都装不下,尤其祖坟还在那里,更是心中无法割舍的纽带。然而,因为动迁,老宅被拆,便意味着没有了老家。我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到了一种犹如失重后的无力感,想挽留住一些自己曾经熟悉的物象,却终究无能为力。
吴玉林兼任着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副主任一职,长期以来致力于闵行文史工作,被誉为“本土文化的守望者”。2024年8月,他撰写的《申江记》出版,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全景式书写上海母亲河的两岸文明和文化意义,对上海的文明脉络和文化基因进行追溯和解读,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也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申江记》的引子就叫“家住彭家渡”。写完以后,吴玉林意犹未尽,希望能有个契机继续讲述自己的家乡故事,于是便默默酝酿着。等到《申江记》出版,创作《荷溪镇的夜与昼》的思路也成熟了,于是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写了出来。他坦言,这本书仿佛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写完,整个人不由得轻松起来。
“人间小事,煮成岁月五味”。在这部作品中,吴玉林记录了四十多个栩栩如生的小镇(村)人物,从古村落里的最后一个猎人到富有传奇色彩的爷叔老吴,从走巷串街的换糖人到追求真爱的“工农兵大学生”,还有当年轰轰烈烈的乡镇企业。著名作家、上海资深媒体人沈嘉禄称他的“文字朴实无华,以细节丰富而取胜,叙事上偏爱策马徐行。”他笔下的人物血肉丰满,神清气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不烙印下时代的印记,携带特定时期的文化信息。“字里行间执着地体现了对上海城市历史、对上海人命运,以及对自我生命过程的冷静思考。”
对于吴玉林而言,老家是他少年时想要逃离、中年后却已回不去的地方。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荷溪镇的命运与许多上海小镇(村)相似,都经历了社会转型期的迷茫和个体与时代的纠缠。小镇里个人的故事,传递出渺小的自我与经历巨变的城市之间的张力。“这段时间也是我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一段珍贵体验,或者说是心路历程。那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吴玉林说。
我作为一个80后的老上海县本地人,在阅读《荷溪镇的夜与昼》的过程中,时常能看到与我所在村镇相似的场景:自留地边高耸的棕榈树、会自制土枪打鸟的“老枪”、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外来妹……这些仿佛成了接头暗号,让我在阅读中不时露出亲历者才懂的会心一笑。每当读完一个小故事,我都会忍不住想知道:这个人后来怎么样了?
与江南小镇的内容相呼应的另一大特色是语言,全书大量运用上海西南地区的方言。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吴玉林熟知地方风俗,深入研究过本地闲话,曾主编过《本地闲话》一书。在他看来,方言是打开地域文化的秘钥,是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但现代化与全球化冲击下,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而郊区的“本地话”相较于市区的通用官话“上海话”,生存空间更是边缘而局促。《荷溪镇的夜与昼》中以本地方言添彩,散发着强烈的乡土韵味,让作品更有魅力和灵性,亦庄亦谐,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土”到极致,反而是种“雅”。
“搬家的那天,老宅里能搬的东西都被搬上了货车。我妈不放心,三番五次地走进去,翻拣一番,深恐遗漏了什么。看到灶台上一盒火柴,她赶紧拿起,塞进随身携带的小包里。”引子篇结尾处的这盒火柴,作为一个特别的意象,在我心头萦绕了许久。
对于那个回不去的家乡的回望,对于那些已经被时代抛下的人、事、物的细腻描写,不正是作者努力回到老宅找寻后抓住的一盒火柴吗?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已不再需要使用“自来火”了,但透过《荷溪镇的夜与昼》这样的作品,他们仍能窥见繁花似锦的都市之外另一个上海的记忆。
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土著”而言,《荷溪镇的夜与昼》无疑是我们作为上海本地人的情感寄托。这些故事仿佛那火柴盒里的一根根火柴,虽已是旧时代的物什,但“嚓”地一下,便能将我们瞬间带回到那个有些破旧、有些淳朴的乡村的温暖之中,那个回不去的家的光亮之中。因为,他的小镇故事,也是我们的小镇故事。
网址:用吴语讲述江南故事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61083
相关内容
电影《演员》观摩座谈会举行 南京江心洲讲述惠民故事舞者们,用身体讲述动人故事
听梅葆玖先生讲述梅家与思南路87号的故事
央视面对面专访翟志刚吴杰讲述航天员幕后故事
吴刚黄子韬新剧定档 讲述流量明星苦练演技的故事
明星讲述消防员的故事小说
新东方明星教师讲述如何提升英语演讲技巧
韩剧讲述剧情为单亲妈妈和男明星的爱情故事
童年:周洲姐姐讲述名人成长故事
《老梁•故事汇》为您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