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馨及工作室双否认仍难平众怒,30+品牌连夜解约为哪般?
2025 年 5 月,一段时长 6 分钟的录音将新加坡籍华裔演员李凯馨推向舆论风口浪尖。录音中,疑似其本人的声音以轻蔑语气称 “来中国拍戏只为捞金”“大部分中国人是傻 X”,瞬间点燃公众怒火。尽管她与工作室火速否认并发布律师函,但《赴山海》剧组连夜删除宣传物料、人民日报官博撤下相关海报等连锁反应,让这场信任危机呈现出 “越描越黑” 的魔幻走向。
李凯馨的争议核心在于其国籍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微妙割裂。她出生于中国(母亲为中国人,父亲为新加坡人),却在海外社交平台多次使用 “Happy Korean Lunar New Year” 等表述,被指模糊文化归属。此次录音中,其将中国市场视为 “提款机” 的言论,与此前塑造的 “热爱中华文化” 人设形成强烈反差,被公众斥为 “吃中国饭砸中国碗”。
值得注意的是,《赴山海》剧组早在 4 月 9 日便对其 “预切割”:片花中李凯馨的镜头被大量删减,官方杀青微博提及她的内容也被后续宣传 “除名”。这种 “未卜先知” 的操作,被业内解读为片方对舆情风险的预判,而其团队长达一个月的沉默,更坐实了 “心虚” 猜测。
面对舆论海啸,李凯馨团队采取 “情感牌 + 法律威胁” 的传统策略:工作室声明强调其 “出生在中国,近半生在华发展”,并痛斥录音 “纯属伪造”,却未提供声纹鉴定等实质证据。网友通过语音分析发现,录音中 “新加坡口音的独特咬字” 与李凯馨高度吻合,其前助理更抛出 2017-2019 年的录音、聊天记录等 “实锤”,令声明苍白无力。
更致命的是 “双标” 操作:声明仅在中文平台发布,外网上的回应措辞模糊;面对 “知三当三”“校园霸凌” 等黑料,团队始终未以法律手段自证,被讽刺为 “看人下菜碟”。这种操作非但未平息争议,反而加剧了公众对其 “投机心态” 的反感。
李凯馨的 “塌房” 直接重创了 S + 级古装剧《赴山海》的商业价值。该剧原被视作年度爆款,却因她的戏份占比超女一号两倍,面临艰难抉择:AI 换脸需 40 集超 800 万元成本,重拍则涉及主演档期与资金回笼难题。片方 “断臂求生” 的决策,折射出资本对 “风险艺人” 的零容忍 —— 资生堂珊珂、克莱顿眼镜等品牌火速解约,中广联演员委员会拟将其纳入 “失德艺人” 名单,预示其可能面临终身禁演。
这并非孤例。2025 年初,700 万粉丝网红李美越因贬损中国言论被央视打码;韩国艺人张娜拉早年因 “圈钱论” 遭封杀。行业规则愈发清晰:在中国市场掘金,必须完成从 “文化消费者” 到 “文化传播者” 的身份转变,任何模糊文化立场的操作,都将在算法推荐与信息透明化时代被无限放大。
事件暴露出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困境:部分外籍艺人试图在不同文化场域中游走套利,将 “国际化” 等同于 “去中国化”。李凯馨的案例警示行业:“热爱中国” 的人设若缺乏日常言行支撑,终将沦为空中楼阁。公众对 “文化背叛” 的容忍度已降至冰点,社交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需要的不仅是声明,更是即时的证据自证与真诚的价值观对话。
正如网友所言:“认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所有人都当傻子。” 李凯馨事件不仅是个体的信任危机,更折射出娱乐圈 “重流量轻德行” 的深层积弊。在 “清朗行动” 持续推进的当下,外籍艺人若想在华长远发展,必须跨过 “文化认同” 这道红线 —— 毕竟,市场可以包容不完美的偶像,但永远不会接纳 “双面人”。
互动话题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下,外籍艺人该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认同?是强化 “文化传播者” 角色,还是彻底放弃模糊立场的投机策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网址:李凯馨及工作室双否认仍难平众怒,30+品牌连夜解约为哪般?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43732
相关内容
李凯馨工作室回应李凯馨事件为何引发众怒艺人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绝不容忍
娱乐圈双面风波:从李凯馨事件看公众审视
李凯馨录音门炸锅!本人否认,官媒批:吃中国饭绝不能砸中国锅
李凯馨录音门:道歉难平众怒,明星平台风波背后的信任危机
网络惊现演员李凯馨“辱华录音”,李凯馨否认,网友认定声音是她
李凯馨事件回顾李凯馨的连番否认具有说服力吗
“娱乐圈‘双面人’教科书:嘴上爱国,私下辱华!李凯馨录音泄露
景甜深夜发声明否认耍大牌,工作室澄清传闻,维护艺人形象
涉辱华女星李凯馨和王一博上过恋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