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他让至圣先师的圣贤形象有了血脉温度
4月30日,话剧《门第》在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拉开全国巡演序幕。这是首部岛城出品的原创明星版话剧,会集了何九华、邓莎、高天鹤等优秀青年演员,青岛籍“老戏骨”、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绘春更是在剧中起到了压阵的作用。他爆发力极强的演绎、充沛的情感表达,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演出前,大众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实力派演员。“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表演系,济南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回来演戏,感觉特别亲切。”他满含温情地聊起了数十年来参演的诸多经典作品,同时坦言,年逾六旬的他如今站在话剧舞台上,依旧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演员要全神贯注地达到忘我的境界,完全融入角色,这是很美妙的时刻。话剧舞台是鲜活的,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共同成就一个角色。这种双向奔赴的艺术体验是其他表演形式难以企及的”,王绘春说,“我享受直面观众的过程,希望能把我对人物的理解持续地、真诚地、饱满地表达和传递。”
最后一场“战争”
话剧《门第》改编自青岛本土作家连谏的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家境优渥的罗小贝为兑现父亲年轻时对战友的承诺,嫁给了与自己青梅竹马但家境迥异的何春生。两个有着不同成长环境的年轻人由此开启了一场相互渗透的家庭文化“战争”。
王绘春在剧中扮演罗小贝的父亲罗一诚,这个角色称得上是“战争”的原点。全剧第一幕,舞台的追光打在这位迟暮的老将军身上。他表情凝重,陷入回忆,老战友何平舍弃性命救其出冰窟的细节不断闪回……感激、愧疚、悔恨,复杂的情绪爬上了罗一诚的面庞,自责、痛苦溢于言表。在深情追忆和呼唤中,这位老人渐渐挺直腰板、扬起右手,铿锵有力地“回应”天上的战友,决定用“履行婚约”来报答救命之恩。
“完成两家儿女的婚约,是罗父人生即将走到终点的最后一场‘战争’。”王绘春阐述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眼中,军人的刚毅、儒士的持重以及垂暮者的脆弱共同熔铸成罗一诚这一鲜活且立体的角色。其最打动人心之处,就在于承载了中华民族骨子里那份深沉的“感恩、诚信、守诺”的精神。
“不少观众认为罗一诚是霸道的、专权的、自私的封建家长,我不赞同。”王绘春说,“这个人物并不简单。他执着于一个‘信’字,这也是人物精神世界的根基所在。演绎这个人物,就要把这种信念表达到位——没有何平大哥的舍命相救,哪有他的今天?恩情大于一切,这是非常合理的。”反映在剧中,老一辈的报恩情怀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褪色,而年轻一代个体意识觉醒,这让两代人的价值观激烈碰撞。戏里罗小贝对婚约的抗拒与罗一诚报恩的执念,恰是这种碰撞、错位的缩影。
《门第》作为一部极具魅力的话剧,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宏大的文化命题巧妙拆解,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人性的复杂。
王绘春特别提到剧中一个充满张力的细节——小贝买了昂贵的皮质沙发,春生的嫂子要做沙发套。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实则是两个阶层生活方式的正面“交锋”。一方追求质感体验,享受皮质沙发带来的舒适触感,将之视为生活品质的象征;另一方则秉持实用主义,认为好东西必须经久耐用,罩上沙发套才能长久使用。“矛盾从‘套不套沙发’升级为‘是否尊重家人’,最终成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王绘春说,由此就能看出,门第差异远不只是经济差距这般简单直白,它更是生活方式、思维惯性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组建一个家庭,带着各自根深蒂固的生活痕迹,要真正做到理解对方、和谐共处,实在太难了。但戏剧不是说教,我们只是把生活端上舞台,让观众自己探讨——当爱情的激情退去,两个带着‘历史痕迹’的人该如何携手走下去?”对于年轻观众而言,《门第》的启示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真实模样,引发人们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
“所以,演现实题材的舞台剧并不轻松。”王绘春说,“现代戏聚焦当下活生生的人,各色职业、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散了戏,观众仍能久久回味,一闭眼,人物好似又浮现在眼前。能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每个人都对生活有很切实的感受。而且话剧的现场性强,影视剧可以NG、剪辑,但舞台上大幕拉开,灯光一亮,声台形表藏不了一丁点假。这方方面面都对演绎角色的尺度、把控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演员必须精益求精!”
也正是秉持这样的精品意识,王绘春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赋予了罗一诚这一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也通过该剧向观众传递出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意识碰撞的思考。当舞台大幕落下,那些关于感恩与坚守、冲突与和解的叩问仍在继续——这或许就是艺术最动人的模样,也是王绘春等表演者始终步履不停的初心所在。
“他就是老八!”
“要说难,还是历史戏演起来更难。”王绘春说,“并非一帮现代人穿上古装就能演古人,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历史韵味。”
为了理解历史人物,攻克文言文台词,王绘春在演艺生涯中养成了做大量功课的习惯,他总是深入研究角色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以及角色的思想观念,精准把握其精神内核。因此,其过往的影视剧演出履历成绩斐然。从《孔子》里的至圣先师到《雍正王朝》的八王爷,从《少年包青天》里的庞太师到《山河月明》里的姚广孝……他塑造的诸多历史人物早已成为经典形象。
其中尤数《雍正王朝》的八王爷胤禩一角深入人心。剧与人彼此成就,直至今日,《雍正王朝》依旧是众多影迷反复观看与讨论的剧集,在影视剧推荐榜上居高不下,甚至被赞为“神作”。大批粉丝被王绘春饰演的八王爷身上的儒雅之风所折服,笑称加入“八爷党”。有网友还创作了各种形式的胤禩人物传记,不少主播更在短视频中逐帧拉片解读,令这个作品和人物持续丰满。
王绘春如何与《雍正王朝》剧组结缘?不久前,该剧导演胡玫还在短视频平台专门作了回忆。王绘春对此也印象深刻。剧组当时得知他演过孔子,力邀其进京一会,王绘春便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了,结果一见面就获得认可。“他就是老八!”
王绘春更凭借精湛的演技赋予了角色独特魅力。《雍正王朝》中的胤禩,是一个表面温文尔雅、实则心机深重的皇子。角色要求演员既要表现出皇族的贵气,又要让人感受到他骨子里的野心。王绘春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八王爷胤禩的权谋算计与文人风骨演绎得层次分明:朝堂上运筹帷幄时眼神阴鸷如鹰隼,私下见康熙时躬身低眉尽显隐忍,八王议政逼宫时又爆发出枭雄末路的苍凉悲怆。尤其是夺权失败后在萧瑟风中苦笑“成王败寇”的破碎感,竟让观众对这个阴谋家生出几分唏嘘。这种突破脸谱化的反派塑造,不仅让角色成为清宫权谋剧的经典形象,更让王绘春获得“王爷专业户”的美誉。
“所谓的反面人物,我在演绎时还是要从人性上找寻他的亮点,不能简单给角色贴上标签,说这就是一个‘坏蛋’。”这也是王绘春一贯的创作方法。在他看来,人性是复杂的、多面的,而人又是生动的、置于现实社会的,某个人作出某种行为、说出某种话一定有其原因。反派或许并不是生来就是与主角对抗的。他们既不是为了体现出主角光辉形象的工具人,也不是主角走向高处的垫脚石。
“演八王爷时,我给这个人物定了基调——与雍正持不同政见、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没被康熙选择的孩子……在此基础上,我为这一角色做了人物小传,理解他的行为动机、角色心理,试图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找到属于他的高光时刻。”如是的创作态度,让胤禩一角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王绘春也借此于1999年获得第十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男配角。
王绘春早年演出机会比较少,能够得到一个角色特别不容易,演出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剧本都能够被很好地消化。当下,文娱行业发展蓬勃,青年演员拥有很多机会,有时候会出现一部戏没演完,经纪公司就已经约好下一部戏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青年演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进行戏前准备。“演员需要明确职业目标——是要昙花一现,还是想努力被时代记住?”王绘春表示,“我常这样问自己,也总得到肯定的答案——表演是我的事业,也是必须深钻的艺术;演员是我的工作,也是终身所爱。奋力投入进去,才能不负观众,不负时代。”
“最具人性温度的孔子塑造”
早在1990年,王绘春便在电视剧《孔子》中饰演过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凭借生动大气的演绎,他塑造的孔子形象深入人心,该戏斩获五项“飞天奖”。《孔子》成为他演艺生涯的首个代表作,“孔子是指引我人生前进的一盏明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也是在《孔子》之后,同行、导演开始认可我,有合适的作品就来找我合作。”言语中,王绘春满含敬畏。
此后,王绘春与孔子在银幕、荧屏、舞台上,产生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联结”。他先后十余次参演孔子,每次的呈现都能引起强烈反响。特别为当下观众称道的是王绘春在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中精彩的诠释。他以白发暮年的夫子形象立于杏坛之上,将其一生的智慧与追求娓娓道来,更让“登东山而小鲁”的气度、“子在川上”的智慧悲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温润,都在演绎中重新绽放,其人格魅力打动了无数观众,他让至圣先师的圣贤形象从竹简文字中走出来,有了血脉温度。
故事中,孔子最爱的两位弟子颜回、仲由先他而去。当舞台呈现这段感人肺腑的生离死别时,看到弟子逐一告别,心碎的孔子用颤抖的声音呼唤着“回啊”“仲由”,现场观众眼泪决堤。当说完“朝闻道,夕死可矣”,饰演孔子的王绘春倒在地上,他已经难以抑制喷薄而出的情感,久久不能平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看到这一幕深受感动,说:“那一刻,我仿佛真的站在了孔子面前,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孔子的情怀。”
“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每一次出演,我都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精准传神,将孔子的智慧与风范完美地表现出来。”他认真地说,“虽然已经十多次饰演,但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很谦和,对任何人都非常尊重。扮成孔子到了现场,可能会发脾气。因为他在人们心中是神圣的,达不到应有的艺术要求,我是要发脾气的。”
带着“精神朝圣”的心态,王绘春不仅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更注重对孔子思想内涵的挖掘与表达,力求将孔子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呈现给观众。所以,他对于孔子的诠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模仿,而是真正做到了与角色灵魂深处的对话与交融,被各界赞为“最具人性温度的孔子塑造”。
诠释了十多次孔夫子,如今是否更懂他?记者问。
王绘春回忆起一件往事,2022年参加春季祭孔活动,彼时他站在大成殿前,触摸一棵两千五百年的古树,刹那间心潮翻涌:“我的手往树上一搭,噌地一下,全身感觉像过电一般,我的眼泪霎时就流了下来。有很多游客认出了我,可我又不是在戏里,当时还觉得不太好意思,怕被看见。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感慨、很震撼。可能对于孔子这个角色,我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情感。”
“一直以来,我尽心尽力地去触碰孔圣人这个形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也的确有更多的感悟。当看到我国的大洋钻探船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深度时,我内心生发的民族自豪感就会累积、代入到演戏中。讲到诸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台词时,自然而然就想到国家取得的这些伟大成就,想到我们如今高科技应用自如的生活,我内心产生了无比强大的支撑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自信与文化自信共通,我赶上了好时代,有责任和使命让孔子形象通过我的演绎,既能深植于传统文化厚土,又闻得到时代鲜活气息,生发出更有力的表达。”王绘春说。
在角色中的“修行”还在继续。王绘春将怀揣始终如一的热情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孔子的智慧,还是齐鲁大地的风土人情,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希望未来,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文化深度的好作品,也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传递给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我相信,艺术是跨越时空的桥梁,能够连接古今,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赵彤彤 于华 随可馨)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周末人物|他让至圣先师的圣贤形象有了血脉温度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41600
相关内容
至圣、书圣、兵圣、武圣、诗圣、画圣、酒圣、史圣、亚圣、茶圣末代衍圣公孔令贻行为操守世所罕见,足让孔子蒙羞
黄圣依离婚传闻背后的娱乐圈人脉揭秘
剑来:陈平安发出全员召集令,文圣一脉很可能要有大动作了!
宋佳官宣出任SAINTLAURENT圣罗兰中国形象大使
台湾写真:古礼缅怀至圣先师 孔庙弘扬传统文化
当年黄圣依叫嚣哪怕不做明星,也要把周星驰送去法院,有啥怨?
圣诞节到了,这几种和圣诞有关的植物,你都知道吗
朱亚文借《兵圣》争先机 不做演员就做厨师
黄圣依母女机场温情相伴,尽显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