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4月,演员曾黎及其工作室因“粉丝礼物倒卖事件”深陷舆论漩涡,网友们纷纷指责这是一场“公关灾难”,连续三天相关话题霸占热搜榜。这场危机起源于3月25日,一个铁杆粉丝在二手平台上意外发现,自己在2024年赠送的定制徽章(附有手写祝福)竟然被以88元出售,卖家账号与曾黎的推广产品相联系,暗示疑似为团队工作人员所为。
在3月26日,这位粉丝公开表达质疑后,工作室在当日下午5时23分才发布声明,声称“系员工个人行为,曾黎不知情,已经开除了涉事员工并报警”。然而,因声明格式错误且未附报案回执,其专业性受到了质疑,更因为对粉丝要求“对言论负责”的指责,加剧了双方的矛盾。粉丝们在脱粉声明中提到“三年为偶像开站、捐款、制作应援物料”,与工作室“甩锅”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4月29日,涉事粉丝发布了一封手写致歉信,承认因“言论不当”向曾黎道歉,并重申自己“不知情”。工作室不仅转发了这封信,还进行了二次致歉,但随后却要求网友删除“不实信息”,甚至威胁采取法律措施。曾黎留言“抱抱你”以示安抚,然而粉丝的回答却是“缘分已尽”,形成了鲜明的撕裂性对比。网友们更是曝出该粉丝曾匿名资助山区儿童,并连续七年支付白血病患儿的化疗费用,进一步凸显了团队处理方式的冷酷无情。
这一公关灾难揭示了明星团队三大痛点:首先,危机响应不及时,错失了黄金的24小时;其次,将内部管理失误推卸给粉丝,缺乏应有的共情;最后,以法律威胁替代情感沟通,导致信任度崩溃。虽然曾黎被曝长期匿名捐赠乡村图书室,资助聋哑儿童教材出版,但团队的操作已让她的个人善举受到影响。
在娱乐圈的流量游戏中,粉丝经济早已从“为爱发电”变成了“情感勒索”。当明星团队将粉丝的心意明码标价,并将信任视作公关工具时,这场“灾难公关”无疑是行业畸变的缩影——毕竟,无论公益人设再完美,也无法弥补一颗被践踏的真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