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梵高在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17 00:30
11.6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梵高在做什么?

12.0MB

00:0008:42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张敢,今天让我们一起“看懂西方艺术史”。

今天我们开始讲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他是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关于梵高,大家肯定有很多了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比如欧文·斯通(Irving Stone,美国传记作家)写的著名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对梵高的生平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大家对梵高的热爱往往也是从这本传记开始的。另外还有一部电影,用动画形式制作的《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以梵高生平为为题材拍的电影也还有好几部。

▲电影《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 》海报

当然梵高在美术上的地位不完全是因为一部传记,他确实是在美术上、绘画上做了很多非常大胆、有益的尝试,这对后来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起过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才使他在美术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成为画家之前的梵高

梵高生于1853年,死于1890年,只活了37岁。当然美术史上有各种关于37岁的迷信,说有很多艺术家都活不过37岁,比如著名的拉斐尔是37岁去世的,洛可可时期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华托(Jean Antoine Watteau)也是37岁去世,还有一位浪漫主义画家泰奥多尔·夏塞里奥(Théodore Chassériau)也死于37岁。当然这都是巧合,如果这样算的话,比如莱昂纳多·达·芬奇67岁去世也不太吉利,也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死于67岁,这是巧合。但是37岁对于艺术家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年华。在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里,他创作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这是令我们钦佩的。 

梵高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艺术创作,看他的生涯会发现,他早年从事过比如画廊经纪,一个画廊的经营者,当然是替别人打工的,也在卖画。当时在法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古皮尔画廊,在英国开分店时,梵高曾在那里做职员。做职员期间,他跟房东的女儿产生了一段情感,但是被拒绝以后导致他精神有点问题,后来也曾经做过修士,一个非常虔诚的传教士,深入到贫苦的工人阶层向他们传道,而且要跟他们吃住在一起,最后导致教会都无法容忍了,认为他有失教会的尊严。

但是可以通过这些事例看得出来,梵高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渴望把它干得更好,当这一切失败以后,他才转向绘画。他的早期绘画作品,并没有显示出那么高的才气,好像一看天生就是伟大艺术家的样子。他的早期作品还是非常传统,比如早期画的一个乡间小道,两边是高高树木的素描,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当时霍贝玛画的《林荫道》;

▲文森特·梵高,Lane with Poplar Trees
Early,54x39cm,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再有一件作品是《吃土豆的人》,这是他1885年左右创作的一件作品,在这件作品里他用了非常浓重的色彩,黑色占了很重要的比重,因为他画的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一家,点着油灯吃晚餐,晚餐是什么?就是土豆,这是他们的主食,画了一个吃土豆的场景,昏暗的灯光照在人的脸上,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明暗对比。人物的造型如果按照古典的方式要求,是不准确的,但这样的形象反而是非常生动的。大家学了美术史以后会发现,即使古典艺术看上去很接近现实的形象,也不等于是现实的照搬,都包含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 

▲文森特·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帆布油画,82x114cm,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比如拉斐尔画的人物,有时就是拉长的,比一般人的比例更加和谐、更加完美。达·芬奇的很多作品也是这样的。再比如鲁本斯、波提切利,他们的作品都是看上去好像很真实,但实际上都做了很强的艺术化处理,这种处理让人物形象更完美。大家习惯了这样一种观看方式以后,觉得他们就是看上去很舒适的,好像代表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而梵高这种微微有些变形,也是融入了艺术家的创造和想象。大家就会拿拉斐尔跟他比,跟拉斐尔去比对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他这画不美,不是拉斐尔那种完美的理想化的人体结构,好像微微有点变形,人变得有点粗俗,但其实梵高反而是更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农民的样子,他们饱经沧桑,非常辛劳,他们的形象当然不可能是那样完美,不可能是那些细皮嫩肉生活在城堡里的人的形象,他们的手是粗糙的。所以在这些作品里,反映出梵高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 

现代艺术的转向:“为艺术而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向,当然现代主义很多时候是充满矛盾的,它提出了一套理论,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遵循着这套理论去创作。比如它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这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很重要的理论基础。“为艺术而艺术”不关心作品的道德问题,不关心一定要承载什么社会理想,只关心画面的形式,绘画的形式语言。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跟这个时代密切相关。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19世纪最著名现代派诗人

所以像波德莱尔当年就提出过:绘画是什么?现代性是什么?现代性有一部分就是短暂的、易逝的,但还有一部分是永恒的。短暂的、易逝的这部分就是跟现代快速变动的生活相关,当时19世纪的社会变革跟前面几个时代相比是飞速的。也许今天我们再看19世纪,会觉得它很缓慢,但是如果跟16世纪、17世纪相比,它就是变化非常飞速的,这样带来的很多东西就是短暂的、易逝的。但是决定一件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一种美。比如画面语言,它包含的非常深沉、打动人情感的东西,这是永恒的追求。 

所以,今天西方现代艺术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表面上看跟传统艺术差距很大,但它背后永恒的那部分还是一样的,也就是对美的追求。只不过是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对美的理解变了,过去认为必须是拉斐尔笔下的形象才是美的,但今天忽然发现生活中其实很多形象并不一定符合那样的典型,但也是美的。比如很多模特,并不一定是我们认为长得最漂亮的那个人,但他们有特点,我们也会再他们身上发现一种美感,那是一种非常蓬勃的生命力,仍然带给我们美感。所以我们对美的理解就更宽泛了,内容也更加丰富。梵高的作品在这个时期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在对现实的观察上,不再用拉斐尔或者古典主义的那套理论和原则来去框定现实,所以梵高的作品看上去虽然不是那种理想化的,但他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他眼中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跟现实世界有密切的关联,所以非常感人。 

欢迎转发海报

一起进入艺术的世界


网址:11.6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梵高在做什么?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36325

相关内容

新版梵高纪录片,“她”视角展现梵高画作如何冲破时代
天壤之别:为什么梵高穷死,而毕加索是富死的?
梵高先生去世百年后画作成为世界精品
天才画家梵高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呢? 爱问知识人
走近梵·高
梵高作品鉴赏:艺术家的心灵之旅
献给未来的艺术:梵高是如何成“明星”的?
大画家梵高也是物理学家?多幅画作隐藏科学谜题
《梵高:画语人生》:走进艺术大师的灵魂世界
文森特梵高的弟弟提奥是怎样死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