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行业专题报告:直播那点事儿
一、直播概要
三个方向:
1、平台:900多家平台。很大一部分连A轮都没过,内容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靠着烧钱来维持,大多处于亏损状态。成本主要来自带宽成本和内容成本。盈利方式:会员付费、广告付费、打赏模式分成。平台目前投资机会较少,需要谨慎对待。
2、内容:娱乐秀场向、游戏直播向、电商向。娱乐秀场是主流,收入占比70.8%。电竞市场成长较快。电商直播各方开始尝试,是未来投资方向之一。总体来说,三者都处于增长状态,并且市场比较难形成一家独大的内容提供商。如何有效地、持续地输出内容是投资关键。
3、工具:视频移动直播的解决方案。2B的满足一些专业直播需求,远程会议、产品发布、安全监控等,定制性较强(未来趋势,线下活动都会配上线上直播)。2C的明星、网红以及场景化的应用为主。工具类企业看点在于技术积累,比起重新搭建直播平台所需要的技术和硬件投入是否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2B的工具对于技术的要求当然远远高于2C,2B事实上不仅仅是视频直播,更多的是一整套的流媒体解决方案,包括文章分享、桌面共享、采集设备(PC、摄像头、无人机)、各种格式视频文件的传输、数据分析等。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随着积累下来的技术和数据,是有很大空间的。
投资逻辑:
天奇阿米巴基金合伙人、互联网评论人魏武挥:曾经提出过一个引起争议的观点,说个体不一定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因为个体很难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并引用了“石榴婆报告”作为例子。
达晨创投的董事总经理高洪庆:不会投单一网红,而是投网红孵化平台。“网红是去年开始流行起来的,今年才开始商业化变现的。我们一直的投资策略是不会投一些单一的网红,我们直接投一些网络孵化器,为网红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网红实际上预示着个性化品牌的到来。”网红和明星不同。几十万粉丝的小明星变现是很难的。网红和粉丝的互动要更强一些。明星是需要仰视的,而网红我们是可以平视的。这也是他看好网红行业的原因。
IDG资本的楼军:网红可以分为“秀场型”和“卖货型”两种。“她的内容表达的不是她的生活方式,更多是给大家‘解闷’。大家愿意看她的内容,是因为大家把她这个人当成了一种娱乐消费品。”
二、直播概况
直播分两种:电竞、秀场
2015年直播市场规模约为90亿,中国网络直播用户数量为2亿。方正证券预计2016年直播市场规模将增至150亿(66%),2020年达到600亿(平均40%增长)。
直播平台900家,平台市场规模90亿,平台用户规模2亿,最高同时在线人数400万,同时在线房间数量3000个。直播类型包括:移动直播、游戏直播、传统秀场、其他。
2015年,传统秀场是主流,收入占70.8%,移动直播占3.1%。预计到2018年,移动直播收入将在整体直播市场收入占比34.6%。
直播市场资本涌入,周鸿伟的花椒直播,王思聪的熊猫TV,百度、阿里、小米。目前充斥色情和低俗文化的网络直播平台遭相关部门点名。整顿迫在眉睫。
网络直播平台近一半融资处于A轮之前。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专业设备+宽带费用,目前多在亏损。
文化部4月公布的数据,目前网络直播企业大概有200家,并以每周1~2家的速度在增长。从内容来看,各平台业务相似,目前盈利最好的是娱乐类、游戏类、而电商类、体育赛事类处于成长阶段。
娱乐类直播受众群体多为男性,娱乐类直播以网红或明星为主,演艺类直播以草根主播为主。平台互相挖掘竞争激烈。2015年互联网演艺平台规模达到77.7亿。
游戏类直播成长速度快,2014年游戏直播市场规模仅为2.7亿元,去年已达到11.7亿。2016年预计达到23.7亿元。
电商直播比较年轻尚不成规模,主流玩家:聚美优品、蘑菇街、淘宝直播。聚美优品通过直播来分享美容知识,直播中,用户可以边看边选购主播使用化妆品。蘑菇街主攻移动视频直播,涉及穿搭、美妆、旅行、健身等。淘宝直播在5月份上线,主推边看边买,类似聚美优品。电商直播最大的优势是导流,做得好能产生极大的效益,电商直播可能是下一个爆发的细分市场。
三、网络主播经纪公司
标杆案例:娱加娱乐
YY第一营收公会,成立于2013年的娱加娱乐,IDG千万元投资。公司估值过亿,计划2~3年内上市。国内首家获得知名风投认可的互联网经济公司,融资用于各个城市线下工作室的建设以及明星主播的线下推广。
公司化管理的网络公会,签约之后网红主播收入增加5~6倍。公司分工明确,不同的组长分管不同的主播。对于新主播,会有专业培训指导,也会让当红主播连麦推荐,快速获得粉丝。
各大平台上,一定数量的签约主播构成了一个个组织,或称公会,家族。主要维护旗下主播艺人的直播现场、粉丝互动和发展管理。国内网络秀场直播的主要收入是虚拟币和虚拟道具, 用户充值后购买虚拟道具送给心仪主播。产生的收益,平台、主播、公会三方按照6:3:1分成。不同平台分成比例不一。
公会、家族组织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多事家族式或江湖气息的管理模式,娱加娱乐看到了其中的不平衡,才发展成了国内首家公司化管理的互联网经济公司。
娱加公司主要分为:星探部、经济部、拓展部。
星探部负责挖掘艺人,艺人挖掘方面,一是从各大艺术院校挖掘人才,二是网络上寻找,针对不同用户喜欢的主播类型不同,娱加也会对新签约主播进行个性化差异培养。
经济部负责艺人培训,线上成长扶持和线下包装推广
拓展部则会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增加主播在平台虚拟礼物之外的商业收入。
“最大的瓶颈”:外界对于行业的刻板印象,外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网络直播,对公司招募新人带来了困扰,引入IDG通过资本市场的认可进而获得社会认可。
商业逻辑
网络直播观众的逻辑
YY当家主播,毕加索,风格以搞笑脱口秀为主,每场直播在线人数5万至10万人,网络主播顶端人物,月收入百万元以上,收入80%来自普通用户,20%来自土豪用户。
按照在线观看人数,十万、万、千、百来划分主播等级,十万粉丝的一线主播每个平台不超过6个。
大蜜,只有千人粉丝,大部分收入来自几个“土豪”,月收入约5万,粉丝表示:看直播成为习惯,工作压力太大,送礼物虚荣感得到满足。
YY平台上,把消费者划分等级。国王级别开通首付12万元,之后每月3万,一年共45万。
网络娱乐直播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为快乐买单,王春雷认为,网络直播平台上各类艺人都有,更能戳中普通网友的痛点,符合经济学的长尾理论,传统明星离网友太远,不容易产生冲动消费。娱加签约艺人1万人,活跃并且盈利主播有3000人,单月流水数千万元,年营收过亿。
基于粉丝经济拓展更多盈利模式
网络直播的短板:新用户的挖掘。不看网络直播的人很难吸引过来,各大直播平台及互联网经济公司都在做:1、如何增加老用户的消费。2、如何吸引新用户。
老用户的消费:虚拟礼物获利以外,推出自己的官方购物商城,购买主播周边及推荐产品。目前商城业务收入保持稳速增长。同时涉足游戏直播。
新用户获取:采用O2O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将更多优秀的网络直播艺人明星推向线下传统娱乐市场,在获得传统市场认可后,吸纳新的粉丝用户反哺到线上直播。
公司管理方面,引入传统娱乐的专业人士,用专业的方法培训和包装主播,增加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等渠道曝光。
网络秀场现在处于朝阳产业,每年80%的增速,预计5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的规模。
第三方看法
IDG:娱加娱乐有意识地去做精细化的运作,对于主播艺人也有专业培训。长期来看,可以从线上渗透到线下,将传统娱乐与互联网娱乐相结合。对于网络秀场的监管,我们不担心,国内扫黄一向很严格,平台也会把好关。
中投:网络秀场直播市场需求量较大,相关直播人才缺乏,传统主播短期内难以与互联网直播娱乐行业进行良好对接。
艾媒咨询:互联网直播这个生态一直游走在政策监管的边缘,国内监管机构总体态度比较暧昧,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的产业链可持续值得重点关注。
泛娱乐直播APP排行
1、YY
2、斗鱼
3、熊猫TV
4、虎牙直播
5、龙珠直播
6、全民TV
7、花椒直播(泛娱乐直播第一,环比增速最快191%)
8、KK
9、战旗TV
10、映客直播(泛娱乐直播第二)
11、风云直播
12、章鱼TV
13、网易CC
14、繁星直播
15、喵播
16、么么直播
17、秀色秀场
18、来疯直播秀
19、六间房秀场
20、聚范直播
互联网周刊认为,泛娱乐有望超过游戏类直播
四、2016中国在线直播
在线直播存在的问题:
1、内容评价较低,77.1%网民认为在线直播平台存在低俗内容,90.2%网民认为在线直播平台的整体价值观导向为一般货偏低。
2、低俗文化当道:斗鱼公布主播着装要求、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网络直播平台被查出、Papi酱被要求整改
提高直播平台生命力:
1、专业内容制作能力,网红需具备颜值+头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要回到内容本身,颜值型网红和话题型网红终究只是一种快消品,低俗文化不可能成为市场主流,优质的内容将开启吸金狂潮。
2、网红孵化,组建联盟,实现网红的孵化及专业化运作。主播离去损失惨重,需要在内部组成联盟。当联盟带来的流量大于主播所掌握的流量时,单飞就不容易了。
3、提高受众参与积极性,段子、颜值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不再具备新鲜感,主播也会丧失生命力。让用户参与,可以延长用户的新鲜感。
网址:泛娱乐行业专题报告:直播那点事儿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33334
相关内容
2020年中国泛娱乐直播行业分析报告娱乐行业网红直播带货专题调研和分析报告:效率为先,生态为本.pdf
直播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2024年中国泛娱乐产品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泛娱乐社交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泛娱乐社交出海.pdf
传媒行业网红直播带货专题分析报告:效率为先,生态为本.pdf
娱乐产业行业报告:付费、直播、网红、艺人、VR
乐器用弦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docx
泛娱乐产业发展如何 泛娱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
中国泛娱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