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主义”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泛娱乐主义作为一种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社会思潮,有学者认为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蔓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的严重的冲击。
01
现代中国泛娱乐主义本质上是资本逻辑与消费主义的内在耦合,它的盛行弱化了公众的政治意识,冲击理性精神,解构主流价值,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威胁。
泛娱乐主义思潮使民众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减弱,媒介社会职责被消解, 公共事务的政治性和权威性被削弱,社会价值观念受到潜移默化的侵袭,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泛娱乐主义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价值功利化,价值碎片化,真实幻象化,并对青年价值观造成了消极影响,主要造成了青年的精神缺失,道德失范以及自我迷失。
“娱乐”本身并不是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适当的娱乐能够使人放松身心,精神愉悦,娱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下人们习惯用娱乐的态度去消解经济、政治、文化的严肃性,使原本不包含娱乐元素的事物也被人们加入了娱乐化的属性,在“娱乐”外壳的修饰包裹下,人们放弃深度思考,不去追求事物深层价值。
“泛娱乐化”已然成为一种时代发展趋势,它指的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娱乐元素在社会生活中过度泛滥,导致人们以娱乐化的心态对待一切,以娱乐作为价值衡量标准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泛娱乐化的背景助长了很多社会问题的滋生,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建构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02
偶像文化与养成系偶像文化
“偶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在当代社会中“偶像”这个词语在应用实践中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含义,其词性也向中性甚至褒义进行转化,同时“偶像”所能涵盖的范围也扩大了。
有很多学者重新对“偶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有人认为是青年人在人生成长历程中所选择的情感载体与行为榜样。
“偶像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具有极高认可度的某种人的类型,人们乐于接受这一类人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以至价值观,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附着较强烈的情感的社会行动——崇拜。”
偶像是被个人所认同,并受到极度尊敬、钦佩或者极其欣赏、喜爱和向往的形象化的象征性人格符号。
现代意义上的偶像,指崇拜、追崇、模仿的对象。人们在崇拜、追崇、模仿 偶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偶像文化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其文化内涵也不断在进行丰富和延展,当代偶像文化的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养成”,“养成”与“偶像”两个标签紧紧捆绑在一起,偶像也更加注重“养成” 的特性,养成系偶像文化不仅是偶像文化在当代媒介环境下所演变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文化现象。
“养成”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的模拟养成游戏。日本将这个概念引入进了娱乐圈,成为了一种偶像培养模式。
养成系偶像具有专业性,符号性和商品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 因此,“养成系偶像”指的是“由经纪公司推向市场、贩卖多维度成长过程、依赖受众自由选择,并主要通过其粉丝群体的积极“投资”和正向监督行为完成偶像养成过程的消费对象。
研究人员指出对于泛娱乐化现象的形成机制的分析尚不全面,一个社会现象应是在多方因素共同耦合下所形成的,之前的研究缺乏从文化以及技术角度的深度剖析。
此外,网络环境变幻莫测,网络媒介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呈现出了新的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而养成系偶像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是在泛娱乐化的环境中生长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带有泛娱乐的基因,将泛娱乐化作为时代背景来研究养成系偶像文化的失范,也能够找到泛娱乐化现象的新型表现形式。
养成系偶像文化源自日韩两国娱乐造星产业,主要寄生于综艺选秀节目,是一种以“养成”为核心的娱乐形式。
养成系偶像是一种文化景观,在养成系偶像文化中,传统偶像塑造模式被颠覆,粉丝与偶像互动关系发生了改变。
03
随着日韩养成系偶像产业模式引进我国后,粉丝群体行为发生了变化,结果导向的“追星”转为过程导向的粉丝生产偶像。
有研究人员以《创造101》为例,指出节目存在缺乏创新、剪辑不当传递负能量以及造星体系不成熟,无法体现偶像价值等问题;向芝谊通过分析腾讯视频的网络综艺节目《创造101》, 指出节目中所组成的偶像团体存在同质化严重,粉丝忠诚度不高的问题。
研究者从节目参与的三大主体:媒体、观众、偶像出发来剖析失范原因;节目存在创新能力弱、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养成元素有限、热衷博取热点、缺乏系统培养机制等问题。
偶像养成类节目注重挖掘偶像的娱乐价值,强调形体审美和感官刺激,造成了媒介文化逻辑和商业逻辑的冲突,治理举措方面提出要重视媒介在文化教化、理性引导、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
在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失范的表征、成因以及治理举措的相关研究中,对于综艺节目的失范表征研究的较多,但多是从一个理论或者现象出发进行批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成因分析,治理举措方面也稍显不足。
在对养成系偶像产业模式下,粉丝文化失范的成因、表现以及治理举措的研究中, 偶像养成的产业模式所灌输的数据至上的思维方式已经扭曲了饭圈。
粉丝文化失范可以具体表现为数据权威下的“情感劳动”的异化,并指出粉丝文化失范的成因主要是偶像身份的双重关系化、粉丝人格的被动资本化以及选秀模式的同一产业化,提出了整改举措,如警惕过度娱乐、规范品牌营销和重塑价值认同。
有相关学者认为“粉丝倒牛奶打投”是“后文化工业”现象的缩影,他们认为在资本与技术的共谋之下,用户被吸引到娱乐工业“现场”,并在数据的驱使和哄骗下被社交媒体无偿“剥削”,总结了“后文化工业”的两大特征——平台升级成为“造星工厂”,粉丝主动充当“数字劳工”。
一部分研究者则从“养成”的商业化模式本身的固有缺陷来分析和归纳粉丝文化失范的成因。
工业化是造成粉丝文化失范的深层原因,它使偶像养成中的各个环节都成为商品。粉丝社群成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当偶像被“异化”成为仅供消费的商品时, 作为受众的粉丝群体必然会受到消极影响,并提出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以及个人多方联动来进行治理。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于养成系偶像文化失范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 养成系偶像文化并未有一个明晰的概念界定,对其内涵缺乏较为精准的把握。其次,对于失范问题,多是从一个理论出发来进行分析和批判,并将偶像养成类节目和粉丝文化分开进行论述,尚未形成较为系统化、理论化、有全局性视野的分析研究。
并且大部分研究中,忽略了养成系偶像文化发展失范背后的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而泛娱乐化已经成为探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失范的成因中无法避开的话题,很多研究未将这二者进行紧密的联结。
最后,在对于养成系偶像文化的治理举措方面,因为缺乏对文化现象的整体观察,目前学界尚未给出一个较为全面、可行的治理举措。
网址:“泛娱乐主义”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32137
相关内容
2023泛娱乐行业现状与市场发展前景趋势分析行业观察|“泛娱乐时代” 文娱产业发展新趋势
中国泛娱乐行业趋势分析:线上娱乐成为大势所趋
“互联网 ”时代泛娱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与思考
行业调研 泛娱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
传媒娱乐行业发展现状、增长趋势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8中国泛娱乐产业及发展趋势分析(附全文)
从影视传媒业发展趋势反思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中心论
影游联动成泛娱乐产业发展趋势 互联网助力产业发展
浅谈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