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著名音乐家的故事.ppt
那些著名音乐家的故事中国音乐家外国音乐家冼星海聂耳李焕之中国音乐家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6岁随母亲到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冼星海人物简介其中《黄河大合唱》是最杰出的大合唱影响最为广泛。《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代表作品1.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2.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3.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名人名言现实反思图片《冼星海》海报钱韵玲和冼星海聂耳人物简介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
1927年入云南第一师范学习,在校期间参与了学生组织“读书会”的活动,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并开始学习小提琴。1931年入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
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人物生平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厂前身)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也有说被鲨鱼吃掉的,也有说被日本机关暗杀的。人物评价图片李焕之古代音乐遗产鉴于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遗产极其丰富,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它们进行挖掘、整理并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精神而又保持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传统的作品,几十年一直是李焕之关注并为之勤奋探索的领域。50年代他改编的中国民歌合唱曲《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后他又改编创作了古琴弦歌合唱《苏武》,首创“古曲新唱”。1984年又完成了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琴伴奏的琴歌女声合唱《子夜四时歌》,大鼓、钢琴伴奏的男声合唱《秦王破阵乐》等。在民族器乐曲领域他也积极实践。1980年根据琴曲《离骚》创作了筝于民族乐队协奏曲《汨罗河幻想曲》;1983年以琴曲《高山》、《流水》为素材创作了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1985年又创作了大型民乐合奏曲及民族管弦乐协奏的大型作品,将古代歌曲合唱与以古曲为基础的民族器乐创作进行了综合性的尝试。李焕之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有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管弦乐作品有《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代表作品图片书名:音乐论文选集个人书法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外国音乐家贝多芬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就失聪了,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欢乐颂》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c小调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等代表作品人物生平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而一年之后,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遗愿葬于贝多芬墓旁,终生未婚。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黛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图片贝多芬的画像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年轻的贝多芬肖像贝多芬的钢琴贝多芬的写字桌贝多芬(13岁,1783年)莫扎特人物简介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初露锋芒(1762~1773)成熟时期(1774~1781)维也纳时期(1781~1791)初露锋芒(1762~1773)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成熟时期(1774~1781)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维也纳时期(1781~1791)其中由于病入膏肓,甚至部分由人代笔创作,终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享年35岁。图片已证实的Mozart画像——JohannEdlingerMozart在维也纳用过的钢琴已证实的Mozart画像,21岁1777BolognaMozart曾用过的床Mozart曾用过的钢琴Mozart在信件上的签名已证实的Mozart27岁肖像,绘于1783年Mozart给妻子Konstanze的信件第一页童年的Mozart接受奖赏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柴可夫斯基人物简介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希望甚至是人类的自由情感颇具真切的理解,并且十足地浸润在他的作品中,面对当时社会的没落他选择“牺牲”个人的情感(如婚姻......)“奉献”全部情感和精力在对国家、民族甚至是人类思想灵魂的音乐作品上。他希望国家富足,他可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但现实与理想反差太大,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PyotrIlichTchaikovsky)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成长人物性格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交响曲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科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夹杂着他的心理情感元素。代表作品《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交响曲》,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学观。《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年)《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曼弗雷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
网址:那些著名音乐家的故事.ppt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19813
相关内容
「有关音乐名人故事」音乐界的名人故事英语PPT之人物介绍娱乐圈著名人物。
[精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ppt
【郑州音乐故事】那些年,为音乐的你.....
音乐家名人故事(精选13篇)
世界著名音乐家有哪些
著名的音乐奖项有哪些?
音乐人物,音乐圈有哪些著名人物
音乐家故事手抄报资料:音乐家的故事
音乐家的资料著名音乐家的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