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如何才能更好发展?不能偏粉丝、光追星

发布时间:2025-05-16 00:54

偶像养成类的综艺节目不同于明星跨界、生活真人秀、才艺才智表演类等综艺节目,其本身就强调一个粉丝培养、偶像打造和商业变现的过程性,往往遵循了选拔、培训、比拼、互动、活动以及晋级、淘汰、出道等竞选模式与规则。

比较于传统电视荧屏上的偶像选秀节目,此类网络综艺呈现着网络影视作品的一般特点,在制播与宣发方面依赖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传播。

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火爆点主力可简化为“三力”模型, 大致包括标签选手(练习生、素人)、流量明星(嘉宾、导师、制作人)与目标受众(现场与网络观众),这需要在网络互动平台(播与传)中得以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复杂关系,比如对嘉宾张艺兴的支持可能转移到其青睐的相关练习生上,反之亦然。正是这种双向关系的复杂与累计,以观看量和影响力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爆款”就逐渐诞生,打造“超级网综”从本质上就是素人、艺人、外人自身或之间矛盾关系的构建、传递和丰富。

网络用户参与更应是网友创造力、表现力和影响力的集聚而成的网生力,对偶像、节目元素的“热搜”“热门”“热点”的话题助推与氛围造就上,由此提升网络综艺的点击播放数和社交媒体话题度,动辄上亿、十几亿、百亿,诸如《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男女团偶像网综火爆也就可以理解了。从受众本位观察,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成功可以说是网络粉丝群体的认同感、创造力和场域气的形成。

网络偶像综艺节目的观众主要为年轻女性,而作为女子偶像养成类节目比男子偶像养成类节目显得更难打造,基于素人或选手的实力、性格、外貌等确立标签、人设、台风就往往为一部分群体所自我标榜和心理强化,比如王菊的“菊外人”、“陶渊明”,杨超越的“村花”, 蔡徐坤的“ikun”等。而且这种形象投射与角色认同也是具有流动性和变化性,比如对某某的“路转粉、粉转黑、黑转粉、路转粉”等。

这同样表现在网络用户为节目或偶像创造的各种传播内容上,随性而为只求博君一笑, 《偶像练习生》、《创造101》 粉丝的任性营销文案设计和传播,接地气、打油诗、短平快类型的话语、表情包往往在恰当的时间形成传播燃点,行为从众、认知炫耀心理加速病毒式扩散。

网络综艺受众效应实现应该是场域共振式的,移动互联网改善了用户力量的实现门槛和便利程度,比如腾讯视频自制网综《明日之子》就联合腾讯娱乐、now直播、全民K歌、QQ空间、微博微信等平台提供更多的用户触达,移动化的电子媒介让参与变得更为触手可及,点赞、投票、弹幕、打榜、超级话题、转发等参与体量尤为庞大,也可见《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热血街舞团》、《中国有嘻哈》依托于矩阵式、社会化和小屏化媒体平台更是气势不可挡!

偶像养成类节目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址: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如何才能更好发展?不能偏粉丝、光追星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17430

相关内容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发展策略以《偶像练习生》为例.docx
为何中国偶像养成类综艺只有“秀”没有“养成”?
中国十大最好看的偶像养成节目 偶像养成节目有哪些 偶像养成综艺节目排行榜
浅论偶像养成类节目的现状.docx
从“偶像养成”到“偶像速成” 选秀综艺如何避免竭泽而渔
从“偶像养成”到“偶像速成” 选秀综艺如何避免竭泽而渔——中国青年网
从“偶像养成”到“偶像速成” 选秀综艺如何避免竭泽而渔——人民政协网
养成类偶像和选秀类偶像的区别在哪
关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的调查
广电总局要求不得播出偶像养成节目 国内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