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网络言论环境下,当代网上冲浪人无论是在社交软件上发帖、评论,还是在饭圈与各路人对线,或者是在热搜话题下点评社会事件,都提前准备好了一段防杠必备文案(活学活用,杠精退散):
非杠非黑,纯属骚话,并无敌意,仅表达字面含义,无讽刺、暗示意味,仅代表个人观点并无意引发论战及侵占公共资源,语言不当之处请见谅,本人尊重黑女穆同等一切团体,若本回复冒犯到您我诚挚表示歉意,若您不赞同我的观点不必特地回复我。
最后,狗头保命(注意根据“负负得正”的原理选择狗头数量)。
今年元旦跨年时播出的《脱口秀反跨年》节目中,也展示了一段精彩的防杠素材,彩虹合唱团以2020年的拟人口吻委屈地吐槽了人们对自己的各种埋怨和不满,并在开始演唱前宣读的《防杠宣言》,让很多人直呼“过于真实”。
ideo_iframe rich_pages" id="js_mp_video_container_0" vid="wxv_1742900842233413634" scrolling="no">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为什么我们在网上的言语活动总会引来杠精?
一方面,这有表达途径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在网络上发评论看评论时,互相能看到的只有文字,而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神态、肢体动作,无法听到对方的语调、语气,那么就只能单凭文字来理解对方的意图了,而这种理解的空间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你所输入的文本一旦发送出去,网友们是有可能从中得出各种会话含义、言外之意的。比如凡尔赛文学就是一种明里贬低、暗里炫耀的表达方式,如果你的话语里面出现了一些比较凡尔赛的字眼,但并不是真的想凡尔赛的话,那可能就得加上一句“我没有秀优越感的意思”来免责,这样就可以取消「是为了表达炫耀」的言外之意。
免责式表达不仅包括“不喜勿喷勿杠、杠就是你对”这类网络流行语,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同样包含丰富的免责声明,比如:
个人觉得、仅代表个人想法、纯属个人观点、个人喜好
没有......的意思
我这人比较直
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几点小意见不知道对不对
恕我直言
对不起,但是......
我想冒昧地问一句
如果说的不对就当我没说
我说的话可能不太中听
我这人不太会说话
我说一句特别不该说的话
我这话可能你不爱听
我不得不说一句啊
皇军托我给您带句话
免责声明在语言中使用十分广泛,那么免责声明有哪些语言特征?人们在言语活动中是如何使用免责声明的?为什么要使用免责声明?汉语中的免责声明反映了中国人什么样的批评视角?接下来我们就来回答这些问题。
两类主要的免责声明格式
Kun Yang(2020)研究了汉语中的免责声明表达,作者区分了两种形式的免责声明:
第一种是“元否定免责声明”(meta-negation disclaimer),格式为:“不是+我+动词” 。
例如:
不是我说你(最常用)、不是我批评你、不是我多嘴、不是我怪你、不是我抱怨、不是我骂你、不是我刁难你
其中的动词如“说、怪、多嘴、骂”等,都是对听话人要实施的负面行为。这类免责声明向听话人暗示了一种消极的言语行为力(Ran 2015)。
第二种是“元禁止免责声明”(meta-prohibition disclaimers),格式为:“别+怪我+动词”,或者“你别+不+形容词” 。
例如:
别怪我多嘴 (最常用)、别怪我批评你、别怪我责备你、别怪我教训你、别怪我说话直、别怪我说话难听、别怪我说话不好听、别怪我说你、我说/的话...你听了别不高兴/不开心、我说/的话...你听了别沮丧
像“我这人比较直”这一类表达,其实就暗含了“所以你不要怪我”的意思。
“元禁止”格式的免责声明字面上是一种表劝阻、禁止的命题,但实际上暗含了要求听话人做某事,即谅解、包涵说话人,“恕我直言”就是一种更直接的免责请求。
免责声明的元语用功能
免责声明是一种元语言手段,它具有元语用功能,这种语言功能集中体现在人际互动中。元语用功能不属于话语的语义内容,而是传达语用信息。免责声明充分体现了交际者的元语用意识,人们在向他人传达信息的同时,还有策略地向他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倾向。
增强命题的主观性,增强命题的客观性、可信度
以“不是我说你”为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后面即将要出口的负面评价并非“我”自己说的,诶?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没错,这是一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表现,即违反了“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其实这个免责声明意在表明负面评价不是“我”个人主观臆断,而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我”能有什么坏心思?“我”只是把事实说出来而已。这样一来,说话人就立住了“理中客”人设,得以避免承担潜在的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免责声明的一个核心在于「撇清自己」,所以在诸如消费语境、商业活动中,免责声明是避免担责的一个重要语言工具。
避免或减轻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负面印象
比如“别怪我多嘴”,它要求听话人不要因为我说了不好听点的话而批评“我”或对“我”产生厌烦。每个人的日常言语都是一种身份的自我建构,同时也会影响别人对ta的形象建构,如果一个人总是说些很具有冒犯性的话,那么ta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形象就会打折扣。通过使用免责声明表达,可以避免(或减轻)听话人对“我”产生的负面印象,表明“我”不是那种爱冒犯人家的粗鲁之人。
有定量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使用“元禁止免责声明”的格式,它既可以避免自己的正面形象受到损害,也不会影响人际和谐(Stapleton 2016)。所以使用免责声明也是在维护自己的人设了~
减轻面子威胁,满足礼貌要求
以“不是我批评你”为例,“批评”这个词暗含了对听话人要实施的言外行为,该言外行为可能会冒犯到对方,通过将“批评”与“不是我”相结合,可以弱化说话人的负面意图,减轻冒犯度,减少会威胁对方面子的言外之力。
说话人对交际互动的策略管理
比如面对社会地位高或在各方面属于强势一方的人,我们更可能使用免责声明表达。这一点就不必多说了,(各种意义上的)打工人们想必都懂。
体现说话人照顾对方的心理感受
比如“我说的话你听了别不高兴”,“可能会冒犯到您,我先跟您道个歉”、“我就实话实说了,你不要介意”等,这些表达表明“我”已经预料到了“你”听了我的话会不高兴,于是我们在批评、评价或拒绝他人时,会使用免责声明来试图减轻潜在的负面情感,照顾听话人的情绪,避免影响人际关系。真是善解人意我本人了。
会话组织功能
比如“不好意思打断一下”、“对不起我要插一句”等,这些表达具有转换话题、邀请听话人继续会话的功能。
民族文化因素
汉语中的免责声明与我们文化的委婉含蓄特征紧密相关。与西方的低语境文化相对,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是一种高语境文化,人们所传达的信息只有一部分是寄居在语言上,而大部分信息则蕴涵在环境之中,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会很注重某些文化因素。免责声明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礼”,这种特定文化群体所建立的交际规范要求我们养成不随意批评别人的习惯,强调对他人的关心,避免冲突和对抗,批评时则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在减轻对方面子威胁的同时,也达到批评的目的。其实“礼貌”也是全世界普遍的文化约束,只不过在各民族文化中各有细微差异。
****
最后,免责声明在网络语言中更多是担负着防杠、防语言暴力的功能,其实无论是真诚之言还是虚假套话,话语中夹杂着过多的免责声明总是繁琐的。分享一段话给各位网上冲浪人:
说花美就会有人说“也有不美的花”。预想到会有这种抱怨于是写“既有美丽的花也有不美的花”。这已经是废话了。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文字称不上表达。表达需要勇气。
——铃木光司
参考来源:
Yang, K. . (2021). Disclaimer as a metapragmatic device in chinese: a corpus-based study. Journal of Pragmatics, 173, 167-176.
Hewitt, J.,Stokes, R. .(1975). Disclaimers. Am. Socio. Rev.40(2),1-11.
Overstreet, M., Yule, G. .(2001). Formulaic disclaimers. Pragmatics 33(1), 45-60.
Ran, Y., 2015. Metapragmatic negation as a rapport-oriented mitigating device. J. Pragmat. 84, 190-203.
Stapleton, K., 2016. Accountable preferences? discourse, identity, and the anti-prejudice norm. J. Lang. Soc. Psychol. 35 (5), 491-514.
刘娟娟(2015)《对电视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中汉语免责声明语的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郑重声明
以上全部文字都由出了bug的wug bot随机打字生成(确实是这么巧,以极低的概率生成了一篇狗屁能通的文章),不代表已完成debug的现在的我的观点。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任何谬误,概与我无关。
今日责编:壮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