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娱乐圈涌现出一件颇具争议的事件,围绕着“活人”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当提到内地导演邵艺辉时,许多人表示愿意在她的新片中担任演员,但大多数人却以“她太活人了”为由拒绝参与。这个回答让人感到好笑却又悲哀,仿佛更深层地揭示了当前娱乐界对“真实”的畏惧。在这个充斥着完美人设的时代,明星是否只需成为“家宠式的活人”,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活人”的缺失与期待
在微博上时常能看到关于“内娱渴望活人”的热帖,网友们怀念那些敢于表达真实自我的明星,像那英直言不讳地评价章子怡,或者王菲在记者面前毫不掩饰的态度。然而,这样的真实却在如今变得稀缺,网民们似乎宁愿让偶像隐匿于假人设中,也不想让其因一句话遭受全网攻击。近期,因与社会话题发生碰撞而翻车的马天宇和蓝盈莹便是例证。前者因调侃瑞士卷微博被骂“太直男”,后者因评论节目事件遭到粉丝不满,愤而取关。大家都在为了偶像的安全,而选择忽视真正的真实。
粉丝的自我驯化
曾几何时,偶像与粉丝的关系是单纯的崇拜与偶像化,但如今,粉丝们不仅在意偶像的发言,甚至会对偶像发布的每张照片发布意见,比如胡歌的素颜照就曾引发粉丝的强烈反对。这种反应折射出了粉丝对于偶像的“管理”欲望,他们明白在这个“言多必失”的社会,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偶像的商业价值与职业生涯。因此,偶像的自我约束也就在所难免。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谨言慎行,仿佛彼此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并不再那么自然。
为什么“活人”如此重要?
当我们仔细审视“活人”这一现象,或许会得出一个结论: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恰恰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记得刘德华曾公开怼梁朝伟的场景,那种真实的情感展露,也许正是大家最渴望的东西。越来越多人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却逐渐丢失了作品背后的真实内涵。当演员平日里只能以“假人”的身份生存,他们在创作上的表现也势必会受到限制,难以传达生活的真谛与深刻。
内娱应当期待怎样的“活人”?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们热衷于将“活人”的期待限制在某种框架内,而这种框架往往是片面与狭隘的。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理应有渴望与生活共振的能力,只有真正理解生活,才能更好地在荧幕上给人以感动。正如邵艺辉所说,她更喜欢“活人”的作品,因为那些喷薄而出的情感最真实无畏。我们应该反思,如今的娱乐圈是不是已经过度灭绝了活力,让每个人都披上完美的外壳却失去了真实的个性?在这个对“活人”保持敬畏的时代,或许每个粉丝该把“不要惹麻烦”转化为一种“理解生命”的方式,才能赋予偶像真正的力量。
在追逐完美的同时,我们也许更应该珍视那些偶尔“翻车”的真实瞬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