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新,请守住影视表演的“魂”

发布时间:2025-05-14 13:04

  近日,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专题论坛上,导演黄建新、薛晓路等业内人士热议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其中AI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成为焦点。黄建新呼吁电影人“拥抱新技术”,认为AI降低了制作成本,为年轻人提供了机会;而演员颜丙燕则直言,若表演沦为“完成型”,AI也能胜任,但归根结底,真正的表演仍在于创作者“心里的东西”。这场讨论看似是技术乐观派与艺术表演者的观点交锋,实则揭示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AI狂飙突进的时代,电影人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技术?答案或许很简单——工具可以革新,但艺术的灵魂必须由人坚守。

  AI的确为电影创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它能让特效成本骤降,使小众题材不再因预算受限;它能快速生成剧本框架,帮新人导演跳过冗长筹备;它甚至能模拟演员表演,填补群演空缺。黄建新所期待的“年轻人机会”,正源于这种技术普惠性。然而,技术的便利性往往伴随陷阱。当AI能一键生成分镜、配乐甚至表演时,电影人是否会被温水煮青蛙般驯化成“技术依赖症患者”?颜丙燕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若表演沦为程式化的表情管理,编剧退化为数据喂养的套路输出,电影与算法推荐的短视频何异?历史上,技术的每一次跃进都曾引发艺术恐慌。有声片时代,卓别林哀叹默片艺术消亡;CG技术普及时,斯皮尔伯格警告“别让特效淹没故事”。但电影始终未死,因为它总能在技术浪潮中锚定人性坐标。AI再强大,也无法复制《热辣滚烫》中贾玲减重50公斤的肉身震撼,无法替代《小小的我》里导演对特殊群体的生命凝视。这些作品之所以动人,正因其承载着创作者“心里的东西”——痛苦、勇气、悲悯,这些无法被二进制解构的人类情感。

  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艺术定力。薛晓路提到的女性导演群体正是例证:她们用《我经过风暴》直面家暴,用《下一个台风》叩问性侵,这种对社会痛点的敏锐捕捉,绝非AI通过舆情分析所能企及。同样,王晓晖强调的“代际传承”,也非技术所能解决——年轻导演需要的不只是拍摄设备,还有对行业敬畏的薪火相传。AI可以缩短技术鸿沟,却无法弥补经验鸿沟。反观当下行业乱象:某些“AI速成电影”滥用算法拼贴热点,结果观众连倍速播放都嫌冗长;部分流量明星依赖AI换脸修音,演哭戏竟要眼药水。这种功利主义创作,恰是高质量发展的反面教材。

  电影的本质是“人学”,而AI永远无法理解人类艺术创作中的悖论。它可以模仿王家卫的抽帧美学,但算不出“一九六0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何以成为爱情刻度;它能复刻《霸王别姬》的京剧唱段,却参不透“不疯魔不成活”的生命执念。黄建新所言“性灵的哲学境界”,正是人类创作者最后的堡垒。与其说AI是挑战,不如说它是试金石——逼迫电影人重新回答:我们为何而拍?若答案只为效率与流量,被淘汰理所应当;若为记录时代褶皱、雕刻人性光谱,技术永远是仆而非主。

  在AI席卷一切的今天,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对技术的顶礼膜拜或草木皆兵,而是清醒的拿来主义。用好AI的“术”,守住创作的“道”,让算法为故事服务而非绑架故事。当技术泡沫退去,能留下的必是那些用镜头凝视过真实、用叙事温暖过人心的作品。

  □ 王志高

网址:AI革新,请守住影视表演的“魂” https://m.mxgxt.com/news/view/1187030

相关内容

影视变革迷雾中,爱奇艺找寻长视频的新平衡
吴慷仁携手壹心娱乐:实力派演员与顶级娱乐公司的革新之旅
张译与女演员们的合影透视:背后的故事与变革
新技术、新需求驱动 影视文化产业加速变革
震惊!AI技术如何变革娱乐行业,明星们将面临哪些挑战?
2025海外社交媒体大变革:购物、短视频、AI引领新风尚?
AI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颠覆影视行业,电影制作迎来新时代!
演员戏演得好绝对是抓住了人物的灵魂!
《山花烂漫时》豆瓣9.3背后:宋佳的演技革命与角色塑造深度解析
白皮书:AI时代零售业的智能变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