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公益变‘何不食肉糜’?赵露思《小小的勇气》为何口碑两极?
“最近刷到赵露思的新综艺《小小的勇气》,评论区简直比节目还精彩——有人感动落泪,有人骂到热搜第一。作为娱乐圈的显微镜,我决定带大家扒一扒这档综艺的‘勇气’到底用在了哪儿。”
节目初衷:治愈之旅还是营销人设?
《小小的勇气》定位为“公益性慢综”,主打“素颜出镜、零片酬、无剧本”三大卖点。赵露思以自身抑郁症康复经历为背景,深入藏区山村,试图通过公益行动传递勇气与温暖。节目开播前,宣传铺天盖地,甚至被粉丝称为“赵露思定制综艺”,期待值拉满。
然而,首期节目播出后,争议迅速发酵。赵露思在藏民家中大谈自己“每天只睡2小时”“身体崩溃”等经历,却被网友吐槽:“在贫困村民面前‘卖惨’,简直是‘何不食肉糜’!”。
真诚缺失还是无心之失?
1. 明星与素人的“错位对话”
节目中,赵露思问山区孩子“有没有拍过艺术照”,并展示自己7岁的写真;看到孩子攀崖采松茸的视频,她感叹“很酷”,却未提及背后的艰辛。这种“文艺青年式”互动被批“脱离群众”“优越感溢出屏幕”。
更尴尬的是,她在水泥地板上对藏民夫妇倾诉抑郁症的痛苦,而对方因文化差异难以共情,场面一度冷场。网友直言:“农民为生存挣扎,明星却在抱怨马卡龙吃多了难受?”
2. 公益初心遭质疑
尽管节目宣称“收益捐公益”,但观众质疑其本质是“消费困境”。赵露思的抑郁症、原生家庭矛盾等私人话题占据大量篇幅,反而弱化了山区非遗传承和村民生活的展现。有圈内人评价:“公益综艺的核心应是关注他人,而非明星的个人情绪出口。”
明星做公益的‘雷区’!
1. 共情能力的缺失
赵露思在节目中反复强调“治愈自己”,却忽略了公益的核心是“看见他人”。当明星的苦难与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形成对比时,容易引发“特权式悲情”的反感。
2. 人设与真实的割裂
赵露思此前塑造的“阳光甜妹”形象与节目中“原生家庭疏离”“抑郁症患者”的叙述产生矛盾。网友翻出她过去与父母互动的温馨画面,质疑其“卖惨博同情”。
公益需要真诚,而非流量!
不可否认,赵露思敢于直面心理疾病值得肯定,但节目策划的失衡暴露了娱乐圈公益综艺的通病——将“公益”包装为明星人设的镀金工具。真正的公益应褪去光环,以平等视角传递真实的力量。
或许,《小小的勇气》的争议能为行业敲响警钟:明星若想借公益立人设,请先学会“蹲下来倾听”。毕竟,温暖的底色不是自我感动,而是双向奔赴。
网址:明星公益变‘何不食肉糜’?赵露思《小小的勇气》为何口碑两极? https://m.mxgxt.com/news/view/1186445
相关内容
明星公益变‘何不食肉糜’?赵露思《小小的勇气》为何口碑两极?赵露思个人综艺《小小的勇气》引争议,别让明星做公益变成“何不食肉糜”
别让明星做公益变成“何不食肉糜”
赵露思《小小的勇气》口碑两极分化,心理学者发声回应
赵露思自曝“不被父母偏爱”引爆...@娱乐小扒扒的动态
赵露思口碑为什么不好了 人气逐渐增长评价也两极分化了
新游记:明星体验打工人的生活,何不食肉糜
赵露思:于微光处,积攒“小小的勇气”
″作秀″争议难掩实效?赵露思公益事件折射明星慈善的双重镜像
从轮椅到镜头里的涅槃!赵露思《小小的勇气》如何重塑顶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