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文化——明星“幼态化”的心理、社会角度思考

发布时间:2025-05-14 11:23

相信大家就算不是“饭圈”的群体,从来没关注过选秀节目,也一定看过一些名场面。那些名场面大多出自于选秀节目的开端——人员自我介绍的环节。夸张的肢体动作,尴尬的才艺表演,幼稚的人际反应,看的人只觉得生理不适,求生欲使人快速点了退出,那么看的人尴尬,场上的人不觉得尴尬吗?

前段时间刷到了一个曾经做过练习生的up对于选秀节目自我介绍的揭秘,这个视频给了我答案,事实是只要是个心智成熟的正常成年人都会觉得尴尬,那为什么还要那么做呢?答:公司教的。

自我介绍是初印象建立的第一步,作为练习生,你为了自己被选上,就需要按照公司给的人设,去做出不同的形态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最终的目的还是商业的,不是选手本人想表现的尴尬,是各种经济公司为了迎合现在的粉丝文化需求让他们表现得尴尬。

所以与其去抨击所谓的明星,不如一起好好思考,粉丝文化为什么成了现在这样。毕竟饭圈明星,只是一个台前可替换性极强的靶子,选秀节目一届又一届,没多少人真正能成为明星。一个个giegie上去又下来,真正持久是背后的资本,而决定资本的是需求。

1. 当代的粉丝文化

首先要说明的是,粉丝文化并不是个贬义词,人对于偶像的崇拜是天生的,饭圈、明星,本身也都是用来娱乐的。穆勒的《论自由》中解释道: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而且现在抨击粉丝文化,也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财富密码”。在陶东风主编的《粉丝文化读物》里一篇1992年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通过将粉丝设想为被现代性的压力击垮的、疯狂的边缘群体中的一员;或煤矿里的金丝雀,它们的死亡显示有毒气体含量过高,我们给自己讲述了一个安慰性的故事——是的,现代性是危险的,有些人因媒介影响或暴民心理而成为牺牲品,而我们不会。

事实上粉丝文化一直有,十几年前我们就是前一代人眼中的脑残饭圈,唐国强、周杰伦早些年也是媒体、家长嘴里口诛笔伐的对象。所以重点在于,我们要了解粉丝文化到底是什么。

最早的粉丝现象里,粉丝更多的是“他者”的身份。早年对于粉丝群体的研究在美国,因为美国的电视业发展较早,肥皂剧诞生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粉丝群体。最开始导演拍什么,电视台放什么,观众只能看,没有别的选择,他虽然是这个产物的最终消费者,但是在这个产物的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却没有话语权,即所谓的“他者”。

慢慢的,民主的思潮蔓延到了粉丝文化中,粉丝群体在文化产业中要求有更多的声音,当然客观原因是文娱产业的生产力越来越高,以前作为观众不管我喜不喜欢,我只有也只能看你的节目,现在电视里的节目越来越多,观众可以用脚投票,于是观众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一趋势发展到现在,就变成了各种养成系的选秀节目。之前的“他者”,变成了文化的“主导者”。

而且当产品内容不满足粉丝的需求时,粉丝还会变成“文本的盗猎者”,这就是为什么炒cp一类的现象越来越多。粉丝会从现在有的产品中,借来素材构建自己的文化产品。

2. 粉丝文化的心理起源

粉丝群体为何偏年轻化?是心智不成熟好骗?其实这也是一种简单的标签化、污名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其中12-20周岁定义为同一性角色混乱期,这一阶段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式,他们会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人,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并形成自己稳定的内在自我。这一时期也是个人意识的第二次觉醒,青少年在困惑中强调个人意识、个人的权利以及找寻个体在社会中的群体。

而当代的偶像产业正好迎合了这一点。以养成节目为例,那台上一个个“略显稚嫩”、“表现尴尬”的偶像,像不像笨拙的想进入社会的少年,然后通过努力,展现才华,逐步成长,粉丝在人设中找到了最符合自己或是自己最想成为的人设,于是一个偶像就pick上了,这不是在选偶像,其实大家都是在选心目中的自己;每一位选手的去留都需要粉丝群体的热度来决定,偶像产业的产品们也常说着:我努力的是为了粉丝。这对于处于彷徨期的青少年来说,是最容易得到的权利感和认可感;群体就容易达成了,喜欢同一个节目喜欢同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群体的诞生,而且相较复杂的职场,粉丝群体内的交际还相对单纯,只要付出有才能,就能在群体内收获一些认可。不同粉圈的对立,还让人有了假想敌,更促成了团体内部的团结。所以外界的评价越坏,反而会让粉丝们更加狂热,对于父母的叛逆,其实也是对整个社会传统的叛逆,对于粉丝来说,外界的质疑变成了外界对于自己的存在、权利和话语权的打压。

这就成了一次鸡同鸭讲。

3. 偶像为何都表现得幼态化?

搞清楚粉丝文化到底想要什么,其实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偶像都要表现的幼态化了。这里要先说明,大众常说小鲜肉娘炮,但真的娘吗,他们身上有“善解人意”、“温柔知性”等的女性化特征吗,他们只是展示出了柔弱的少女形象。那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有如下两点:

a. 表现自己的低攻击性

低攻击性,也就是低冒犯性。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偶像产品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会在聚光灯下,展现在社会大众的眼前,受众的种类较多,不可能做到每一个群体都喜欢,迎合每一个受众的需求,那这个时候,说的越多错的也越多,不如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柔弱,先示人以弱。这样,哪怕你不喜欢他,至少也没有太多的恶感。或者对于他们的基本盘粉丝来说,这么多人不喜欢我的哥哥,但是我哥哥看起来这么人畜无害,他们一定是嫉妒。

b. 扩大化粉丝的权利体验

小鲜肉表现出的交际上的迟钝、依赖正迎合了粉丝群体的权利需要。偶像产品们越是表现出自己的无能,越是能提高粉丝在养成这个游戏中的权利体验。就像是30岁都学会自行车都要发个热搜一样,在粉丝看来,自己的偶像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就是需要自己去维护,去花钱促成他们的成功。

你看吧,本来哥哥是一个三十岁都没学会骑车的废物,但在我们的努力下,他成了举世瞩目的明星。

偶像产业追究到底还是一个商业行为,有需求才有产品,我们反对不理性的饭圈行为,我们也要认可青少年的需求,在合理引导下,少点鸡同鸭讲的抨击,多点正确引导或是宽容,也许互联网上会少点乌烟瘴气。

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少在所谓的热搜上看到那些giegie,很简单,忽视就行了。在黑红也是红的娱乐背景下,无视才是最有效地反对方式。giegie演了戏,关我屁事,我连热搜我都懒的点;giegie出了专辑,关我屁事,我反正也不听;giegie代言了什么,这个关我的事,我不会去骂什么,我绕开不买就是了。如果一个giegie在网上连喷的人都懒得喷,那才是他们最害怕的,毕竟青少年的消费能力才有多少,资本也是跟着脚投票的。

以上。

网址:粉丝文化——明星“幼态化”的心理、社会角度思考 https://m.mxgxt.com/news/view/1185586

相关内容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潘玮柏的“社死”追星经历:粉丝狂热背后揭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考
周柯宇问谁在宠周奇:明星互动背后的粉丝文化与社会心态
核心粉丝是如何炼成的——基于文化资本视角下的粉丝社群研究
从数字劳工角度看粉丝文化行为
粉丝文化中的情感投射机制:偶像崇拜的社会心理学解析
2021多位明星顶流凉凉?粉丝互撕、超话被封…高考角度怎么写“饭圈文化”?
“粉丝”亚文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王阳明拒绝和粉丝比爱心,背后暗藏怎样的文化思考?
韩思琪:粉丝文化“进化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