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时代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将会走向何方?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名医话风湿,邀您来品茗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 (CRA) 现已圆满落幕。会议上专家云集,共展学术风采。在此次会议现场,我们有幸地邀请到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何东仪教授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戴冽教授来到【名医功夫茶,走近CRA】直播间,为各位同道带来有关细胞因子及生物制剂的前沿研究介绍与会议感悟。
何东仪教授:
机制研究的快速发展,推进疾病诊疗的进步
何东仪教授采访视频
主持人:您认为,当前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何东仪教授:风湿疾病自古有之,但近百年来才真正开始对风湿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机理的阐述,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相关研究进展非常快。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介素-6 (IL-6) 、IL-17,不仅揭示了它们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机制,加深了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针对这些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所研发的相关药物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我们攻克疑难杂症带来了希望。
主持人:脊柱关节炎(SpA)是此次大会的讨论热点之一,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在大会中也多次被提及。对此,您有何看法,能否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
何东仪教授:实际上,我国古代对这类疾病 (脊柱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 早有记载。在过去药物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只能使用常见的消炎止痛药物以缓解症状,或者当患者出现关节外表现如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等时便应用激素进行治疗。在偏远基层的情况则更严峻,许多患者未得到及时、明确的诊断,来到我院就诊时往往已是疾病的晚期,病情严重且治疗难度大。
随着研究进展的突飞猛进,这二三十年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包括对疾病的遗传背景、发病机制、关键细胞因子及治疗药物的发现,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率和治疗水平。现在,我们可通过核磁共振发现血清阴性的脊柱关节病、放射学阴性中轴脊柱关节炎等,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便可通过规范化治疗及时延缓疾病进展。
所以,对脊柱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促使我们实现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规范随访,延缓或抑制影像学进展和结构破坏,让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主持人:目前,在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生物制剂的应用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请谈谈您的看法。
何东仪教授:我相信机遇大于挑战。第一,无论进口药还是国产药,生物制剂在临床实践中都实现了显著的疗效,让疾病治疗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第二,在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下,生物制剂这类创新药物的价格已大幅度下降,更多的患者可以负担得起药物并因此受益。但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在于规范用药,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生物制剂,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也会有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我国乙肝、结核患病率较高,对这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生物制剂时,需注意用前筛查、用药选择与规范治疗。
戴冽教授:
细胞因子疗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大有可为
戴冽教授采访视频
主持人:细胞因子已被公认是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炎症和关节损伤的重要介质,对细胞因子的抑制可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您如何看待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戴冽教授: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细胞因子风暴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这是风湿免疫科医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因为在许多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均可出现细胞因子风暴。
除了疾病本身以外,基因变异、药物使用、感染及肿瘤发生等均可导致细胞因子风暴的产生。虽然不同病因所引发的细胞因子谱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多种细胞因子急剧增加,继而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重症患者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
到目前为止,尽管大家知道细胞因子在病理生理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从理论上推理,针对细胞因子的靶向治疗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怎样做到正确、精准的靶向治疗,仍待更多研究。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细胞因子作用机制及其靶向治疗仍然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靶向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戴冽教授:靶向细胞因子的治疗是风湿免疫病领域 (尤其是炎症性关节病领域) 中大家非常关注的重点。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发现了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临床中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有关细胞因子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还带动了临床治疗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有助于我们研发针对特定细胞因子的靶向药物。这些生物制剂的出现,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主持人:白介素-17(IL-17)是近年来被高频提及的细胞因子,已发现它在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您能谈一谈有关IL-17的相关研究进展吗?
戴冽教授: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众多,IL-17家族是近年来发现比较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其中IL-17A是该家族中研究较为广泛的成员。IL-17A在脊柱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整个免疫界的研究热点,比如我们这次会议就专门邀请了免疫学界的董晨教授介绍其团队在IL-17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临床治疗当中,针对IL-17A的靶向药物已经上市,在临床应用已一年有余,它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中可发挥良好疗效。
主持人:您对生物制剂应用于风湿疾病的治疗有哪些建议?
戴冽教授:由于在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风湿疾病,我们应选择不同的生物制剂,比如IL-6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在强直性脊柱炎中暂未发现重要作用,因此针对IL-6的靶向生物制剂 (IL-6受体拮抗剂) 常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而非强直性脊柱炎。而IL-17A在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IL-17A抑制剂目前主要用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临床医生可以从不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来理解各种风湿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了解不同生物制剂的应用特点,这有助于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选用合适的靶向生物制剂,也符合精准治疗的理念。
专家简介
何东仪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副院长
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七到十届)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
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美国德州大学访问学者,近10年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总计1700 余万元
发表论文160余篇, 总影响因子241.61
专家简介
戴冽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科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粤港澳大湾区风湿免疫联盟主席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委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主持国家自然(4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等二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共发表论文226,其中在Arthritis Rheumatol、J Autoimmun、Rheumatology (Oxford)、Front Immunol等杂志已发表 SCI 论著 5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6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6篇)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生物制剂时代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将会走向何方? https://m.mxgxt.com/news/view/1062793
相关内容
mRNA疗法: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曙光?治疗新冠感染,离不开这些风湿科“明星药”!
甲氨蝶呤:从抗肿瘤“跨界”到风湿治疗的“明星”老药
强直性脊柱炎出圈,谁在布局治疗药物
强直患病,是因为免疫太弱了嘛?
明星资本加持,刚完成1.55亿美元B轮融资,这家公司在开创新一代免疫疗法
为何雨天会引发风湿病
治疗银屑病越来越有“靶”握
一年花费20万?李宇春自曝患强直性脊柱炎,多家药企已布局治疗药物
皮肤是“面子”更关乎“里子”,免疫衰老带来的皮肤疾病危害多